據3月11目的《光明日報》報道: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工作報告中指出,到201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吳邦國強調,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在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吳邦國還說,從中國國情出發,鄭重表明我們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權鼎立”和兩院制,不搞聯邦制,不搞私有化。我們會借鑒國外的立法經驗,但絕不照搬照抄,不用西方某些國家的法律體系來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吳邦國說,外國法律體系中有的法律,但不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的,我們不搞;外國法律體系中沒有的法律,但我國現實生活需要的,我們及時制定。報告指出,到2010年底,我國已制定現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規690多件、地方性法規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對現行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集中清理工作。吳邦國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法律“大廈”已落成 內部還需精“裝修”
傅達林在3月11日的《京華時報》上撰文指出:作為法治道路上的標志性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歷經30多年,實現了國外需要上百年才能繪就的宏偉藍圖,其意義怎么形容都不為過。同時也應看到,集中于近30年的立法顯現出一種應急性特征,很多法律文件的出臺是在社會迫切需要下匆忙完成的。“宜粗不宜細”的立法思路,造就了一個很大的法律修繕空間:其一,在現行的法律體系當中,還有少許不可或缺的法律尚未出臺,例如行政強制法,急需要做好查漏補缺的工作;其二,一些陳舊的法規條款還需要適時更新,已經與時代脫節的條款,直接制約了公民權利的增長與實現;其三,法律體系內部的協調優化還需進一步提升。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化,中國正步入以修法為主要特征的“后立法時代”,如何將粗線條的立法設計顯現出“貼地而行”的活力,如何讓略顯陳舊的滯后條文散發出“歷久彌新”的青春,還需要立法者持久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