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天,幸福成為最熱的詞匯:“幸福北京”、“幸福廣東”、“幸福重慶”……兩會紛紛把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列為“十二五”的主要目標。陽春三月,“幸福”接力棒傳遞到了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帶著人民群眾對幸福的新期待,帶著對“幸福中國”的新謀劃匯聚北京,為下一個五年繪制藍圖。您眼中的“幸福中國”什么樣子?如何實現?您怎樣理解“GDP減速,幸福提速”?
從地方兩會到全國兩會,“幸福議題”在春天火遍全中國建設“幸福中國”的導向呼之欲出:“GDP減速,幸福提速”“幸福指數”成為政府執政新追求從“幸福廣東”的提出,到北京“十二五”規劃寫入“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再到重慶率先將衡量社會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的調控寫入規劃,并宣示要成為“居民幸福感最強的地區之一”,地方兩會上,“幸福”成為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十二五”規劃中的高頻詞,“幸福”的接力棒在神州大地傳遞。2月27日,溫家寶總理在與網民在線交流時將“幸福”解讀為“讓人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兔年春天,中國各級政府滿溢的“幸福”熱度令全國人民和世界輿論倍加注目。
幸福和GDP有什么關聯?讓“幸福指數”為GDP引路,如何通過兩會轉化為“十二五”的國家行動?
20世紀70年代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首次注意到:只要超出某個限度,絕對收入對幸福就幾乎沒有影響;對一個國家而言,經濟收入增長到一定程度,國民的快樂與幸福感不再隨著收入增長而增長。這被稱為“伊斯特林悖論”,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均出現了這種“伊斯特林悖論”現象。反觀我們自己,在年復一年的GDP崇拜中,是不是忘記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幸福來自于財富的創造,更來自于財富的分配和共享,來自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幸福不能由數字賦予,幸福只在人們心里生長。單純追求增長的增長主義已經走到盡頭,也應該走到盡頭了。
建設“幸福中國”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民眾的企盼“我懷疑他們在密謀策劃讓我幸福”提醒啥?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和福利保障,應該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學有所教,老有所依,旅行不會總是一票難求,吃飯不會吃到地溝油,所有這些要求都是政府部門應該努力去滿足的。當然,除了物質上的滿足,幸福還得讓公眾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這需要各級政府在工作中進一步轉變思路,把群眾的幸福當做全局性的問題看待,并從制度上加以保障,使幸福可感可享。不過,中國最怕提“工程”,一提“工程”就有可能跟“形象”聯系在一起,民眾“被幸福”的困惑提醒我們防止對“幸福指標”的簡單化理解,更要防止對庸俗化,“政績化”和凝固化理解,否則,幸福會在花樣翻新的“工程”中迷失方向。
幸福議題“滿天飛,如何讓幸福切實”落地“才是最關鍵的幸福的”最大公約數“在哪?怎樣最大程度實現最多數人的幸福?”民生問題是重大政治問題
建設“幸福中國”需要尋找幸福的“最大公約數”,最大程度地實現最多數人的幸福。“幸福中國”的藍圖中,有住房、醫療、就業、教育、養老等民生問題,有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有人們的舒心、安心、放心和信心,也有國家更加繁榮富強、社會更加公正和諧的遠景。尋找幸福的“最大公約數”要協調和整合多種利益,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凝聚共同奮斗的強大合力,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堅實基礎。
人民群眾是“幸福中國”的主人如何為群眾追求個人幸福創造和諧的環境和必要的前提?
建設“幸福中國”群眾最有發言權。幸福絕不會從天而降,對于管理者來說,要想讓民眾感受到幸福,必須有平民的視野,有科學的態度,有務實的精神,有切實的舉措。為人民謀幸福,要尊重人民意愿,及時回應人民的新期待、新訴求。為人民謀幸福,要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民眾的幸福感通常由細微處而生,高樓有多高、馬路有多寬、GDP位居世界第幾,可能沒有想像的那么重要,而諸如生病時得到及時的救治,擠公車時有足夠的尊嚴,過馬路時有足夠的安全感等“小事”,反而更能影響到他們的幸福感,而這些“小事”恰恰是為政者需要下大力氣去做好的。
地方用“幸福指數”考核官員,怎樣能真正反映民眾的幸福感?黨員干部該追求什么樣的幸福?
一些地方將“幸福指數”當成政績考核指標,來測量公權力改善民生的效果以及民眾是否有效享受發展成果,這些動機值得肯定,但還面臨“幸福指數”設計能否體現民眾的感受,誰來制定、考核什么、能否真實地反映民眾的幸福水平等關鍵問題。幸福指數的設計需要客觀的指標,民眾的感受與意見在其中也必不可缺,且要有相當大的分量。對于一名黨員領導干部來說,提升民眾的幸福感不是靠對“幸福政績”的膜拜,只有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才能為他人創造真實的幸福,也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幸福,實現人生價值。
發展未有窮期,中國仍需努力,“幸福中國”要靠我們每個人奮力打拼眾手澆開幸福花
幸福是個人幸福和國家強盛的統一,是自我實現與無私奉獻的統一。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責任和義務為他人、為社會的幸福做貢獻。創造幸福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需要思考,怎樣建立合理的“幸福期望值”,克服急躁、冒進情緒,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我們需要謀劃,怎樣防止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泛濫影響幸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幸福起來”,一代代中國人發憤圖強,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華麗轉身”。代表委員開始了緊張的“兩會時間”,會場外的我們,同樣也需要在自己的“兩會時間”為國家發展盡一份普通公民的責任,為代表委員盡責履職加油鼓勁,為“十二五”科學發展給力獻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