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幸福”一詞成為繼“和諧”之后的又一國家級詞匯,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今后五年的執政理念和發展主題,也是人們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上追求的主題。兩會之后,有關幸福話題的討論,在班組里繼續著。
何為“幸福”?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說:“幸福部分和社會制度有關、部分和個人心理相關。”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從更加貼近人們生活實際情況的角度拿出了幸福的標尺:“讓人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在這一大標尺下,各行業、各類人都在根據自身感受細化著自己對幸福的理解和詮釋。作為生產一線的企業班組職工,如果要我們描述共同期望的幸福感的話,幸福大致等于安全、公平、保障、舒適、文明。
安全是追求幸福的前提。安全是天,是我們干好工作、搞好生產的首要條件。許多企業的生產線點多面廣、線長人散,而企業有限的安全監督力量難以做到時刻盯牢現場。作為企業生產一線的班組職工,我們除了要以安全生產制度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外,還要把“我要安全”的意識,滲入操作的每一個步驟和每一個環節,保護好自身安全和家人安全,才能談得上追求有健康、財富的幸福。
公平正義是追求幸福的必要條件。我們期待著企業能在效率優先、注重公平的前提下,盡量采取更有效的方式,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財富蛋糕”分好,縮短收入差距。只有分配制度透明、公開、公平了,我們才有幸福感,不然,拿到的錢再多,心中也難消不平衡感。
職業病防治、工傷、保險、醫療補助等一個不少才敢談幸福。因為企業不同,所以班組職工在職業病防治、工傷、保險、醫療補助等方面的情況也不一樣,制度政策有了,但具體操作能否到位、出現的矛盾能否得到及時解決、合理訴求能否得到重視等,都事關我們的幸福。
生活在舒適、文明的生活環境中才是幸福。隨著企業效益的提升,我們大多數班組職工已過上溫飽生活,但垃圾、雜物、廢品亂堆亂放的環境、叫罵聲、吆喝聲不絕于耳的社區、行走無序的街道、有毒有害品充斥的市場等,都嚴重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質量、傷害著我們的身心健康,讓我們難生幸福感。我們期盼能生活在有花香鳥語、愛心涌動的文明社區,不再讓有毒有害品侵蝕我們的生活和肌體,生活有基本保障,我們才能感受幸福。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與心理預期有關。在經濟學上有條公式這樣解釋幸福:幸福=效益/期望值。也就是說,當需要及時得到滿足,人們就會感到幸福。安全、公平、保障、舒適、文明,以及加薪,大致上是當下職工群體的預期。其實就個體而言,對幸福的理解和預期是具體的,甚至細微的。有時領導的一句貼心話、一個關愛小舉措,都會讓我們一線職工備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