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胡錦濤總書記在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問題的講話中,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深刻闡述了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性和緊迫感。特別是就做好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工作提出的“著力提高人才培養水平、著力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著力推進教育內涵式發展、著力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要求,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實現教育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充分發揮教育在黨和國家事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性,為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是根本
國家發展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但不可否認,從總體上來看我國人才資源不足,在培養人才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倳浿赋觯骸皥猿治幕R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的統一、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的統一、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統一,強化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培育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造性思維。”這就要求從德才兼備、文理兼融、獨立思考的要求出發,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養體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推進大中小學有機銜接,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改革社會人才評價及選用制度。
要按照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在推進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進程中,以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為目標,在地方教育規劃綱要中進行科學謀劃,進入教育實踐階段。今年新學期開學后安徽省的中小學生將有全新的體驗,以往日常考試中的分數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等級這一全新的評價方式。安徽省日前出臺方案,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根據該方案,全省中小學生日常考試將告別分數,改為以等級或其他方式作為評價,且結果不得公布。安徽省教育主管部門將對學校執行課程計劃的情況、學生課外作業量及睡眠時間、集體補課和按學生考試成績排名與公布名次等問題進行嚴格督查。
要以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為重點。各省、市、自治區的教育規劃綱要,對各教育階段人才培養體制改革進行了全方位規劃。山東、湖北、陜西等省重視社會公眾廣泛關注的研究生培養制度改革。為推進研究生培養與科學研究、科技創新實踐相結合,山東省將實施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建設一批校外創新培養基地。同時調整研究生培養類型結構,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到2020年,實現專業學位與學術性學位在校生大致相當。湖北省則從深化學位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強高校和科研院所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建設,探索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新機制和新模式的角度出發,提出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培養適應湖北省產業結構調整的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特別是工程類人才。采取地方政府主導、高校行業對接、內部資源整合、校際協作等多種模式,在“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20個左右“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陜西省強調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健全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設立“優秀研究生創新基金”,鼓勵科研院所共享博士點、碩士點資源。強化研究生學位論文盲審環節,加大抽檢力度,不斷提高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培養質量。擴大高等教育的選擇性,采取大類招生、模塊化培養、自主選擇的培養模式,全面推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推行跨校、跨區域、跨類型的學分互認,推行主輔修制、雙專業制、多項技能等級證書制,推行本科學生導師制,已成為江蘇、黑龍江、甘肅、貴州等省份的共識。
二、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是動力
我國教育事業經過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轉變。但也必須看到,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總體質量還不高,主要表現在人民群眾“有學上”的問題基本解決,“上好學”的問題依然突出;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這些是當前我國教育的基本國情,也是謀劃“十二五”和今后10年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基礎。針對“人園難”、擇校貴、課業負擔重等問題,要實現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必須以改革推動發展,以改革提高質量,以改革增強活力。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的講話中提出:“著力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的教育體制機制?!边@就要求從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出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學校制度、辦學體制改革、管理體制改革等,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并形成長效機制,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學校是教育事業具體而微的組成部分,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又對整個教育事業的改革創新起著舉足輕重的支撐作用?,F代學校制度的重點在“現代”,核心是制度建設。無論落實和擴大辦學自主權、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還是完善中小學學校管理制度,都需要從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和需求出發,找準“現代”的脈搏,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整體謀劃,扎實推進,在制度建設上鼓勵探索創新,先行先試。既要解放思想,大膽突破,勇于創新,又要保證改革的正確方向,注重改革的系統性和協調性,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地予以推進。改革創新是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發展的源泉所在,更是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根本途徑和強大動力。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重視改革的系統設計和整體安排,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以改革推動發展,以改革提高質量,以改革增強活力,進一步消除制約教育發展和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的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
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改革創新,關鍵是體制機制創新。要以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為目標,推進人才培養體制改革。2010年成都中醫藥大學從2010級新生中遴選出40名學生,組建“李斯熾班”,傳統“師帶徒”的中醫培養方式,被納進校園。大一讀《內經》等中醫經典,大二配備臨床經驗豐富、學術造詣精深的高職稱教師作為學術和臨床導師,每周至少一個半天跟師門診學習,而以往的中醫專業到大三才開設相關課程。與此同時,四川大學等高?;蛟卺j釀對課堂教學和課程班級設置進行“大手術”,實施“小班化”教育;或“按需施教”,與企業合作建設生產實習基地。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正悄無聲息地在四川省各高校試點。多元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也改變著千校一面的局面。
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說到底是出發點和歸宿的問題,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資源的需求,最后回歸到以人為本的升華與完善,是人才培養體制改革和創新的關鍵所在。作為教育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和重點,人才培養體制的改革創新要在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育質量和人才評價制度三方面下大力氣,既體現了對個體的尊重,又充分體現了教育以人為本、加快創新人才培養的時代需求。
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和創新人才培養?,F有考試招生制度是長期形成的,涉及因素多,社會敏感度強,不改不行,操之過急也不行。要按照有利于科學選拔人才、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的原則,積極穩妥加以推進。必須抓住教育評價這個“牛鼻子”,切實改變唯分數論的單一評價方式,建立更具綜合性、全面性和經常性的考核評價體系;改變單純以升學率論英雄的教育政績觀,構建更加靈活、多元、開放的教育評價制度。
具體到各省、市、自治區頒布實施的教育規劃綱要中,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無疑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意義,勇于創新與穩步推進同樣不容忽視。不久前江蘇省便在廣受關注的高考改革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從今年起,江蘇將在省內部分高職院校中試行面向高級中等教育學校(含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注冊入學錄取模式,并力爭經過幾年的實踐和完善,逐步推廣到全部高職院校??忌?至2所試點院校提交注冊申請;院校根據考生高考成績、學業水平測試等級、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以及中等教育階段的學習成績等情況,在一定計劃范圍內,擇優確定擬錄考生;最后考生在擬錄院校中選擇確定一所就讀學校。注冊入學計劃招收的考生,除錄取方式不同外,在校待遇、畢業生就業政策及畢業文憑等均與統一錄取考生相同。
山東省教育規劃綱要從招生考試制度的角度打出規范義務教育階段辦學行為的“重拳”,規定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就近免試入學制度,不得設立各種形式的重點學校,不得在適齡兒童少年進人幼兒園、小學和初中時進行任何形式的考試和測查。同時完善高中階段考試招生制度,將優質普通高中招生名額的60%以上在區域內初中合理分配,并使之制度化、規范化。
作為西部欠發達省份,甘肅省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類人才需求無疑更為旺盛。甘肅省教育規劃綱要著重提出,要逐步實施高等學校分類入學考試。從國家和省級重點中職學校選拔優秀學生直接推薦升入省屬高職學校。甘肅省還將實行優秀中職畢業生免試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政策,暢通高職畢業生進入本科院校深造的渠道。
在制約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創新中,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創新涉及面廣、關注度高,也是難點熱點較為集中的領域。加快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質量多樣化人才需要與教育培養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眾期盼優質教育與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增強教育活力與體制機制約束的矛盾,就不能回避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在肯定現有招生考試制度歷史合理性的基礎上,將其作為教育事業各項改革創新的突破口,從制度設計、中等學校和高等學校招生制度改革、強化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督等角度切入,應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先行先試,進而全面推進整個制度層面的改革創新。
三、推進教育內涵式發展是關鍵
教育發展的本質和核心就是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發展。盡管我國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優質教育資源仍然十分短缺,高水平、高質量的學校仍然太少,一些涉及教育本質和教育規律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無法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倳浽谶@次講話中提出:“堅持走以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為重點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笨梢哉f,內涵發展是相對于規模發展的質量發展,是相對于粗放發展的精細發展,是相對于同質發展的特色發展,是相對于模仿發展的創新發展。教育事業“內涵發展”更加注重人的發展,更加注重質量的提升,更加注重創新發展和特色辦學。因此,要把促進內涵發展確定為當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更新教育觀念、加強內部管理、改革教學方法、提升隊伍素質、優化育人環境。
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教育走的是一條重點示范、以點帶面的發展道路,即將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傾斜性配置,先辦好少數能起示范作用的重點學校,通過這些學校的示范和引領,帶動其他學校的發展。這種讓部分學校先強起來的“重點”發展思路,在當時隋況下不失為一種良策。但這種發展模式在客觀上加大了學校之間的發展差距,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兩極分化日趨擴大,導致擇校熱、亂收費等現象屢禁不止甚至越演越烈,這樣不僅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價值取向,也有悖于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訴求。
重點示范實現以點帶面的發展思路,基本上奉行的是外延式發展模式,即在校舍、設備、經費、師資上予以傾斜性的扶持,其發展指標大都體現為有形的、可外顯的,多半也是數量上的增長。包括重點學校評估或教育質量評估在內的考核,可測定的外顯的數量指標始終是第一考量要義,從而形成了重投入輕創新、重外延輕內涵、重標準輕特色、重數量輕質量的教育發展觀。
學校教育的內涵構成要素是學生、教師、校長和課程。其中,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師是教育的保障體,校長是教育的牽引體,課程則是教育的承載體。在失衡的教育中,學校的內涵發展是畸形的,具體來說,存在著兩個嚴重的失衡現象:一是師生間的失衡,學生在教育系統中的主體地位一直得不到確認和保障,教育的功能被異化為由外而內、自上而下的“塑造”,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扼制;二是發展需求的多樣性和學校教育“標準化生產”模式之間的失衡,由于統一的目標、統一的內容、統一的進度、統一的方法,學生少有個性,教育少有特色,學校發展少有動力。每一所學校的學生、教師和校長都各有不同,并且在理論上教育的內容和課程也應該是各有千秋、特色互顯的,所有這些都應該是教育生態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教育均衡發展必須聚焦學校教育的內涵要素,要立足于教好每一名學生、成就每一位教師、開好每門課程、辦好每一所學校。唯有這些功能系統處在某種互為制衡的最佳激活狀態,教育的均衡發展才具有現實意義。
教育均衡發展必須將學校內涵提升擺在優先的地位。教育資源配置的方向應該切實地從重“硬件”轉到重“軟件”上來,努力使學校教育的各個內涵要素最大化地運作起來,相輔相成、相映成輝,促進學??沙掷m發展,并使每一所學校成為有個性、有特色、有內涵的好學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均衡。江西省將“加強學校章程建設,依照章程規定管理學校,2015年以前完成‘一校一章程’建設”列入教育規劃綱要,同時提出要推進專業評價,高等學校應接受社會和專業機構的評價和監督;建立高等學校信息公開和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湖南省則從完善普通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校長負責制的角度,提出要健全校務會、教代會等校內民主決策、管理與監督機制,支持組建社區、家長委員會參與學校管理和監督。同時擴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職業學校在辦學模式、育人方式、資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辦學、社區服務等方面的自主權。遼寧省教育規劃綱要則提出,要創新普通高中發展模式,推進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積極發展科技、藝術、體育、外語等特色高中,鼓勵普通高中發展特色學科。支持高中與高校開展多種形式合作辦學,培養特色創新人才。
四、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基礎
優質教育取決于教師的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根本環節。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著力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在全社會倡導和形成尊師重教良好氛圍?!睘榇耍鸭訌娊處熽犖榻ㄔO作為推動教育科學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建立健全教師專業成長的制度平臺和工作機制,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優化教師隊伍總體結構,加強教風、學風、校風建設,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的管理,提高教師的師德和業務水平。要著力完善教師職務、職稱評審制度,建立健全優秀教師、教學能手、教學名師評比表彰工作機制,為教師專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要實施一系列尊師重教的措施提高教師地位待遇,激勵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
實施“名師發展和教育專家培養子工程”。結合建立質量基本標準和監測制度,研究對骨干教師的質量監測與獎勵辦法,健全骨干教師業績評價與考核機制。完善區學科帶頭人、區優秀青年教師管理辦法,加強區青年教師聯誼會建設。
進一步實施提高教師師德水平和專業化水平行動計劃。堅持以師為本,加強師德建設,完善師德考評制度體系,將師德考核與專業技術評聘和績效考核、評先晉級結合起來,進一步落實師德責任追究制和師德考核一票否決制。加快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步伐,積極創造有利于教師成長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創新教師崗位練兵活動,建立健全校本研訓制度、學術論壇制度。舉辦青年教師聯誼會和青年教師論壇,開展青年教師成果系列展示活動,促進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實施教師專業化成長考核制度,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素養和專業造詣,強化教師教育教學基本功,提升教師教科研能力,在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的同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激勵教師向高一層次發展。開展區學科帶頭人、優秀青年教師評比活動,組織市級學科帶頭人、優秀青年教師評比和省特級教師推評活動。加強名師工作室、首席教師工作室建設,加快本土教育專家的培養,鼓勵骨干教師成為大師級教師,鼓勵干部、教師成為教育專家。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面向未來的崇高事業,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要實施“必須優先發展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改革創新、必須促進教育公平、必須重視教育質量”的要求,才能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奠定堅實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