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這個全媒體的時代,不同媒介之間的有效互動已成為常態。無論是網絡與電視、網絡與報紙,還是電視與報紙、廣播與報紙,彼此之間都在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緊密互動,以便更好地及時分享一些信息資源。其中,最突出的是網絡,因為它兼具多媒體的獨特優勢,與其他媒介的互動更是越來越緊密。譬如,網絡不僅可以迅速轉載全世界各地的媒介新聞資訊,有效擴大各個地方媒介的影響力,而且還可以為全球各地的其他區域性媒介提供海量的信息源。
網絡之所以越來越重要,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現代傳播的一種核心媒介,關鍵還在于它具有極為靈活的、多元化的信息發布方式。而且,隨著信息技術本身的發展,這種發布方式還將越來越豐富,越來越便捷。微博就是其中之一。它有效解決了移動通信網和互聯網之間的障礙,使人們可以通過手機、即時通訊軟件和外部API接口等多重途徑,極為便捷地實現了人們對網絡自我空間的管理,并完成自主、互動、簡潔、快速的信息傳播。因此,微博一經出現,就迅速受到人們的追捧,以至涌現出大量的“微博控”。
微博的這種優勢,無疑也給各種平面媒介帶來了互動的新機緣。如今,很多報刊的記者編輯都在充分利用微博尋找自己所需的新聞線索、采訪目標,還通過微博快速推介自身版面的重頭文章,以引起更多讀者的關注。像歐美的很多傳統媒介如CNN、路透社、《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都開通了Twitter,作為媒介互動互惠的一種重要方式。從目前的發展情形來看,這種互動越來越頻繁,也越來越成熟。至于新聞性相對較弱的報紙副刊,是否也可以與微博之間建立起某些有效的互動?本文擬就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微博的功能與特點
微博是Web2.0最新形式的一種網絡社交工具,也是繼論壇、博客、WIKI、SNS之后頗受追捧的個人信息發布平臺。2006年,美國的埃文·威廉姆斯等人最早創建了Twitter。隨后不久,中國也出現了嘰歪、飯否、嘀咕等相似的微博網站。2009年,新浪、騰訊和人民網等重要網站快速跟進,紛紛開設微博專區,同時吸引大量的文化名人、影視明星等開設微博,從而使微博急劇升溫,成為各階層都非常熱衷的一個信息交流平臺。
微博之所以受到各類人群的普遍推崇,主要是它具有一種特殊的圈子化功能。它不像博客等,必須通過鏈接才能建立自己的關系群,而是以“從屬”作為原則,通過自主化的權限設置,自由選擇博主需要關注的對象,也可以明確知道博主被哪些人關注,從而形成了一個關注者與被關注者的自由群體。這種群體的形成,通常是基于共同的話題、共同的愛好,實現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現代社群結構。更重要的是,這種社群結構具有跨時空性、自主性。也就是說,無論你生活在全球何地,只要你自己愿意,都可以選擇你感興趣的微博社交人群,通過原創、轉發、評論或私信等方式,進行廣泛的信息和思想互動。
微博的另一個顯著功能,是信息交流的自由和便捷。由于它成功引入了手機等現代通訊工具作為發布終端,從而使信息發布、交流都真正做到了實時、實地,幾乎勝過了任何其他媒介。與此同時,為了盡可能保證信息源的準確和真實,很多網站都強化了博主身份認證的過程,尤其是對于公眾人物,必要的身份認證確保了博主身份的可靠性。因此,它不像網絡中的其他信息交流平臺,信息發布者多半是以馬甲的身份出現,很難甄別其真實的社會角色和性別特征。
正是借助這兩種特殊的功能,微博在信息傳播上形成了自己的一些重要特點。
一是傳播速度快,傳播面廣。微博因為開設門檻低,只要能夠上網,幾乎人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微博空間;從理論上講,每一個微博,都是一個信息發布和傳播的自由平臺。這就意味著,微博是以大眾的廣泛參與,建構了一個巨大的信息發布網。與此同時,由于微博的發布丁具多樣化,特別是充分利用了手機的便捷性,每位博主都可以將身邊正在發生的事隨時隨地發布到網絡。更為重要的是,微博的轉發是以幾何等級的方式建構而成的,仿佛細胞裂變一樣。當一條人們感興趣的信息發布之后,眾多關注者會一鍵轉發,然后再由“關注者”的社群里眾多“粉絲”繼續轉發,很快產生某種裂變效應。有人將微博的這種信息傳播形態描述為,它“既不是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one To One),也不是網絡媒體的網絡傳播(0ne To N),而是一種裂變傳播(One To NTo N)。這種傳播形態的傳播速度之迅捷、傳播密度之深密、傳播方式之便利,遠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擬”。事實也是如此。很多重要的突發性事件,都是第一時間通過微博發布出來。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當天下午2點35分33秒Twitter上出現第一條關于地震的消息,比彭博社、路透社等的通訊社電稿都要快;2005年株洲高架橋坍塌事件中,身為攝影記者的火爆利用飯否網發表了“手機拍到的現場記錄”,速度比新華社通稿還快。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鐵生逝世的消息,也是通過微博在第一時間迅速得到廣泛的傳播。
二是結構較松散,選擇很自由。每一個微博都是由博主與他的“粉絲”構成,“粉絲”群的大小意味著該微博關注度的高低,但“粉絲”群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自由出入。也就是說,由微博所構成的社群形態,通常是一種基于共同的愛好而形成的,他們所關心、思考、交流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圈子化特征。譬如,在文化圈中,像著名作家余華在騰訊網開設的微博,短短幾個月內關注者便達到了900多萬。畢淑敏、楊志軍、周國平、石鐘山等作家,也都通過自己的微博形成了一個個頗有特色的文學圈。在這個圈子中,作家與文學愛好者、普通讀者,形成了一個緊密交流的藝術平臺。
三是技術成本低,原創要求高。微博的進入成本幾近于零,非常適合各階層人群的介入和參與。有人統計,一種新興媒介從新生到普及至5000萬人,收音機用了38年,電視機用了13年,互聯網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短短14個月。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在互聯網已經普及的今天,它的軟硬件要求都很低。但微博畢竟一次只能發布140個字。要讓自己的信息能夠成為眾多“粉絲”關注并轉發的目標,就必須要體現自己的原創能力,展示自己的生活智慧和語言智慧。不久前,作家余華在第五屆騰訊網星光大典中獲得了“2010年度最具影響力微博”之榮譽,在接受采訪時,他曾由衷地慨嘆:“140個字,寫起來不容易,從來沒有寫過那么短的東西?!钡拇_,微博的短小精悍,對博主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也正因如此,微博中也常常出現一些很精彩的流行語,像“愛情就像兩個拉橡皮筋的人,受傷的總是不愿放手的那個”。“我們總是關注我們得到的東西是否值錢,而往往忽略放棄的東西是否應該珍惜”之類。
報紙副刊與微博的有效互動
微博的上述這些功能和特點,決定了它作為現代社會快捷的交流平臺,擁有很大的互動空間和靈活的互動方式。它與其他媒介之間,完全可以揚長避短,各取所需。從報紙副刊的編輯角度來看,更是如此——因為副刊中作者隊伍的建設、新聞話題的挑選以及文化觀點的擇取,都需要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根據本人的工作經驗,筆者認為,報紙的副刊編輯可以通過微博,實現四個方面的有效互動。
首先,尋找自己的理想作者。報紙副刊既要有一定的新聞性,又要有一定的文學性和思想性。特別是文學性和思想性,意味著副刊對作者的寫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一家大型報紙的副刊,若要保證版面的文章質量和采編意圖的實施,除了要擁有一些名家資源之外,還必須建構一支較為活躍的作者隊伍,形成自己的軟實力。而微博作為一種極為便捷的社交網絡,本身就具有相對自由的社群化結構特點。一方面,副刊編輯可以通過自己的微博,廣泛選擇一些文字能力強的對象作為關注目標,并在密切交流的過程中,遴選出滿意的作者;另一方面,編輯還可以通過廣泛瀏覽其他一些名家微博,并進行跟蹤交流,獲得彼此之間的信任,以便在相關的版面上拿到自己滿意的文章。微博成本低廉,溝通方便,是一種高效率的交流平臺,對副刊建立自己的作者隊伍非常有利。
其次,捕捉自己的理想選題。微博的話題非常廣泛,且絕大多數都是一些家長里短的瑣事,信息遴選有些費時費力。但是,對于一些重要新聞或重要話題,微博往往會在第一時間作出強烈的反應,不僅傳播快,而且評論多,其中不乏一些極為精彩的觀點和思考。報紙副刊在關注這些新聞或話題時,通常需要的就是那些具有真知灼見的評論——這些評論,可以大大開拓編輯的個人思考,并對選題的價值、話題的討論方向甚至讀者的關注度作出大致的判斷,從而很好地確立自己的理想選題。這種情形,在副刊中的文化版面上,尤其有用。它有效避免了編輯閉門造車的尷尬,能夠使副刊的內容更貼近讀者關心的領域。
再次,深化自己的采編構想。隨著報紙副刊的不斷新聞化,文學作品不再是副刊的單一模式。以《羊城晚報》的“花地”副刊為例,像新聞事件的深度討論、名人名家的重要經歷、具有特殊意義的生活紀實,都是副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何讓這些版面上的內容在彰顯報紙的特色與精神立場的同時,又能夠更好地引起讀者的興趣,就需要大力吸收廣大讀者的民間智慧。而方便快捷的微博,無疑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平臺。編輯可以通過自己的微博,與眾多的關注對象進行深入交流,征詢不同對象的看法和建議,從而深化自己的采編構想;也可以直接將選題拋出,讓“粉絲”們廣泛討論,并從討論的積極性和深刻性方面,衡量選題構想的受眾效果。
最后,采集讀者的反饋意見。報紙的終極目標是服務于讀者,讀者的認可程度維系著報紙存在的價值。因此,如今的每家報紙,都非常注重與讀者的溝通,及時采納讀者的反饋意見,并進行認真的吸收和改正。作為靜態閱讀較強的副刊,更是如此。一份報紙的副刊,如果讓讀者像瀏覽新聞版面那樣,總是被快速翻閱而過,那就說明了副刊還沒有很好地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這時,編輯一方面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收集讀者的反饋意見;另一方面還可以充分發揮微博的交流功能,及時并廣泛征詢讀者的閱讀感受和評介,從而更好地把握他們的期待心理。當然,從宣傳的角度來說,編輯還可以通過微博,及時預告自己版面上即將發表的重要文章,在宣傳自身副刊特點的同時,吸引讀者去購讀報紙。
沒有哪一種媒介是絕對完美的。微博盡管擁有自身一些獨特的優勢,但同樣也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弱點,像信息可信度低,利用成本高;信息不夠完整,且大多是無聊瑣事等等。但是,從報紙副刊的采編角度來看,我們完全可以避開它的一些不利因素,并充分利用它的傳播優勢,形成不同媒介之間的有效互動,從而將版面辦得更好。
[注釋]
①張慶永:《從人民網“微博報兩會”看微博傳播特點》,載《青年記者》2010年第4期。
②趙民、張軍鋒:《社會運動中的Twitter現象——兼論Twitter的性質和發展方向》,載《新聞大學》2009年第4期。
③陳競:《微博成作家讀者互動新平臺》,載《文學報)2011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