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莫高窟第156窟藝人服飾可分為男子、樂手、雜技藝人、女子、及擊鼓手等五種門類,這些服飾來自現(xiàn)實,同時受西域文化影響,其圖像具有補史證史的作用。
關鍵詞:藝人;服飾;結構圖;研究
中圖分類號:K87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1)05-0048-04
唐代是中華舞蹈最為發(fā)達的時期,涌現(xiàn)出了一批禮樂樂舞、宗教樂舞、絲路樂舞、雜舞。這是一個繼承前代舞蹈傳統(tǒng),吸收外來民族精華,不斷創(chuàng)新的時代。舞蹈形式和內(nèi)容的豐富,參與人數(shù)之多是前所未有的,除了宮廷樂工舞之外,社會上還普遍流行官伎、營伎、家伎。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藝人的服飾產(chǎn)生了不同形制的變化,而唐代大型樂舞通常舞蹈藝人同雜技藝人同時獻藝,這個情景我們在莫高窟晚唐第156窟《宋國夫人出行圖》中可以看到。
第156窟《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宋國夫人出行圖》描繪了節(jié)度使及夫人出行時儀仗隊的宏偉場面,這兩幅圖為我們記錄了這個時期藝人服飾。本文將通過對該窟壁畫《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宋國夫人出行圖》中舞伎、樂伎、雜技藝人服飾款式的研究,展現(xiàn)這一時期藝人服飾的風貌。
一藝人服飾形制描述
1.男子舞服
男子舞服可見于莫高窟晚唐第156窟《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五代第100窟《曹議金出行圖》。以第156窟南壁八人對舞中男子舞伎服飾為例進行復原(圖版21,圖一)

上身著圓領緊身長袖齊膝短衫,衫的胯部開有三衩,前、左、右各一衩,與唐五代缺胯衫形制近似。所不同的是袖長較之缺胯衫長出20-30cm,近似于水袖。唐代缺胯衫為兩衩或四衩,而此衫為三衩。腰部系有革帶,衫下著小碎褶短裙,裙長至大腿中部,近似于現(xiàn)代的超短裙。腿穿大口褲,褲長至腳面。一組頭戴吐蕃巾飾,一組頭戴唐巾。腳著利屣(也稱舞屣,小而尖,是古時的舞鞋,與壁畫描繪極為接近)。
袍衫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紅色、褐色、鈷藍色、黑色。裙是白色和白底小碎花,大口褲為白色、花色兩種。花色圖案為白底黑色圖案組合的小朵花四方連續(xù)。上重下輕的服飾色彩,給人以飄逸的感覺。
2.樂手服飾
樂手服飾為長袍衫,可見于莫高窟第156窟北壁《宋國夫人出行圖》、第100窟北壁《曹議金夫人出行圖》中的男樂伎。以第156窟《宋國夫人出行圖》為例進行復原(圖2)。

圓領襟袖袍衫,衫長至腳面。左右各開一衩,衩長高達臀部。裸袖有點像我們今天的袖套,用漂亮的顏色套接于小袖部分,袖腕處,緊收口。腰部系革帶。頭戴幞頭腳穿靴。
樂伎袍色彩豐富,有紅色、黑色、米色、橙色、綠色以及花色,圖案有龜甲紋、菱格紋、圓珠紋、幾何紋。紋飾色彩大多為黑色,其中穿插亮色。圖案的色彩深于或艷于服裝的色彩。給人以艷麗奪目的感覺。
3.雜技藝人服飾
雜技藝人服飾為半臂短裙,可見于莫高窟第156窟北壁《宋國夫人出行圖》,另見于莫高窟晚唐第85窟窟頂東坡《勾欄百戲》、五代第61窟南壁《雜技》、中唐第358窟北壁《紙馬》。以第156窟《宋國夫人出行圖》為例進行復原(圖版22,圖3)。

半臂的袖長大約在肘部以上兩厘米處,衣長至腹部,領為交領左衽,腰束帶,下身穿裙,裙長至大腿中部。裙為亂裥裙。其他洞窟上身半臂有圓領,下身穿有百褶裙。
第156窟半臂為紅色、裙為綠色。其他洞窟半臂有白色、黑色;裙有白色、黑色、綠色。搭配方式為紅色、黑色半臂配白色裙子,白色半臂配黑色裙子,紅色半臂配綠色裙子。完全是明度對比和色相對比的搭配方式。
4.女子舞服
女子舞服見于莫高窟第156窟《宋國夫人出行圖》,另見于五代榆林窟第38窟西壁《對舞》。
以第156窟《宋國夫人出行圖》為例進行復原(圖版23,圖4)。
女舞伎服飾形制為襦衫高腰長裙,外加披帛。襦衫為V領窄袖,袖長長過指尖20-30cm;高腰長裙腰高至乳上,束腰帶,裙長曳地。
襦衫為黑色、紅褐色,高腰長裙為褐色、灰色。襦衫高腰長裙上印有四方連續(xù)連珠圖案。圖案與服飾色彩呈對比色,給人以躍動的感覺。
5.擊鼓手服飾
見于莫高窟第156窟《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第100窟《曹議金出行圖》。
以第156窟《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為例進行復原(圖版24,圖5)。
圖中有兩組鼓手,穿圓領緊身縹袖、齊膝短衫。衫的胯部開三衩,前開一衩,左右各一衩,與唐五代缺胯衫形制近似。所不同的是缺胯衫有四衩,左右前后各一衩,而鼓手服裝后部相連,與缺胯衫后開衩有所不同。腰部系革帶,下身著白色窄口小褲,褲長至腳面,腳穿白鞋,頭戴幞頭。
二莫高窟第156窟藝人服飾分析
唐代由于絲綢之路的通暢,來自西域、印度、阿拉伯的宗教樂舞大量進入中原。敦煌地處西陲,敦煌壁畫中的舞蹈服飾具有鮮明的異族文化服飾特征。加之唐代酒宴歌舞成為一種時尚,一些官伎、營伎、家伎的加入,使歌舞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
第156窟建于公元866年,為紀念張議潮擊敗吐蕃收復河西所建的功德窟。《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位于南壁及東壁門南下方,圖中描繪了百余人,有儀仗隊、樂伎、舞伎、狩獵隊以及后勤輜重部隊。《宋國夫人出行圖》位于北壁和東壁門北下方,也由百余人組成。圖中有百戲、樂隊、舞伎、宋國夫人、侍從、護騎。眾多的人物,為我們展示了那個時期豐富的服飾文化。下面將前述五種服飾與同時代服飾進行比較分析。

第156窟男子舞服中的缺胯衫窄袖明顯有胡服服飾影響的痕跡,長長的水袖又是漢族舞服的樣式。這樣的服飾可見于唐代蘇思勖墓室壁畫《樂舞圖》中舞蹈的男子(圖6),其上身所穿缺胯衫與第156窟男子舞伎服飾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前面沒有開衩,下身沒有穿裙。1950年江蘇省江寧祖唐山五代李昪欽陵出土的陶質(zhì)敷彩男舞俑(圖7),盡管男舞俑敞胸露懷,但上穿缺胯衫,下著裙,與第156窟男子舞服完全相同。此舞俑腳穿靴,沒有穿大口褲。關于大口褲,《舊唐書·音樂志》記載:“高麗樂工……大口褲,赤皮鞋。”又《新唐書·車服志》載:“武蹈郎……豹紋大口褲,烏皮靴。”又:“文舞郎……白布大口褲,革帶烏皮履。”看來大口褲的確是舞辟服飾的一種。第156窟《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中部分男舞伎的確穿著白色大口褲,看來這群舞者應該是文舞郎。繆良云《中國衣經(jīng)》:“西涼樂又稱方舞……而方舞也著大口褲,烏皮靴。”我們知道《西涼樂》是來自甘肅一帶的樂舞,敦煌壁畫中舞伎所穿大口褲應該來自于現(xiàn)實。另據(jù)《輿服志》記載,漢族舞服是大袖,與第156窟《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窄袖有所不同,看來男子舞服不僅來自現(xiàn)實,還是漢族服飾和西域服飾融合的產(chǎn)物。
樂手服飾的袍衫與唐代流行的圓領小袖袍衫,形制上沒有區(qū)別,但樂伎袖口裝飾的褾袖卻與一般袍衫不同。《舊唐書·音樂志》:“破陣樂,舞四人,緋綾袍,錦衿襟,緋綾褲。”又載:“疏勒樂,工人皂絲布頭巾,白絲布袴,錦襟裸。”足見第156窟《宋國夫人出行圖》中的男樂伎服飾來自于現(xiàn)實。
雜技藝人服飾為半臂,短裙。半臂在唐代是一種常服,但穿著方式是內(nèi)著襦,外加套半臂。直接將半臂穿在身上,露出前臂,的確不多見。超短裙也是穿在褲之上的,直接穿在外邊更是鳳毛麟角。這樣的穿著可能與頂竿雜技藝人便于動作有關。據(jù)《隋書。音樂志》記載:“又以繩系兩柱,相去十丈,遣二倡女對舞繩上,相逢切肩而過,歌舞不輟。又為夏育扛鼎,取車輪石臼大甕器等,各于掌上而跳弄之。并二人戴竿,其上有舞,忽然騰透而換易之。”這是隋煬帝大業(yè)二年(606)宴請突厥使者表演的百戲歌舞的一段記載。足見唐代歌舞百戲中的頂竿(唐代稱戴竿),應該是隋代百戲中頂竿的延續(xù)。1960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336號唐墓出土了一件戴竿倒立俑,戴竿俑著半臂、短褲,腰間系帶,雖沒有穿裙,但穿著方式與156窟的頂桿藝人是一樣的。
女子舞服上著襦下著裙,在唐代是普通漢家婦女的常服,但水袖的運用與普通襦裙又有所不同。水袖始于楚,是舞蹈戲劇服飾中的一種加長袖型。1971年陜西省醴泉縣昭陵鄭仁泰墓出土唐代的兩個陶舞俑(圖8),其服飾與莫高窟第156窟《宋國夫人出行圖》中女舞伎的服飾無論是水袖、襦衫、v領、高腰長裙都完全相同。另據(jù)《舊唐書·音樂志》記載:“舞二人,紫大袖裙襦,章甫冠,皮履。看來大袖舞
圖8唐代昭陵鄭仁泰墓出土黃釉陶舞俑服和水袖舞服在唐代是同時存在的,只是不同的舞蹈所選擇的服裝不同而已。

鼓手所穿缺胯衫小口褲,其缺胯衫開衩的部位,各有所云。高春明《中國服飾》中這樣解釋:“至于普通百姓,則一般多穿短衫,長不過膝……往往在衫的胯部開以四衩,前后左右各開一衩,名叫‘缺胯衫’。”嘲繆良云《中國衣經(jīng)》:“缺胯式樣初見于隋代,緣因當時的一些緊身袍衫行動多有不便,故在左右腋下胯部兩側及前后各開較高的衩……缺胯衫是一種多裾式服裝。”另一種觀點,沈從文《中國古代服裝研究》:“如衫子兩邊開衩較高,名叫‘缺胯衫’,以別于其它階層。”戴爭《中國古代服飾簡史》:“缺胯袍、缺胯衫,所謂‘缺胯’,是在袍和衫的腋下,即現(xiàn)在我們稱作擺縫處開衩。”足見衩的部位有四衩和兩衩之分。但莫高窟第156窟擊鼓男子所穿服裝既不是兩衩也不是四衩而是左右前三衩,胯后無衩。繆良云《中國衣經(jīng)》:“武官朝服及出征、演武時之戰(zhàn)袍,則多在腰以下開衩或去其胯部,只留前后,稱為缺骻戰(zhàn)袍。”足見它是一種多裾式設計,三衩也應該是存在的,絕非畫家筆誤。擊鼓手小口褲是胡服的一種。戴爭在《中國古代服飾簡史》中這樣解釋胡服:“唐代的胡服,實際包括西域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服飾和印度、波斯等外國服飾。它具有衣長及膝,衣袖窄細的特點。腰間系有革帶、頭戴毛氈或皮帽,腳著靴。領式為圓領、翻折領、對襟開領等、下著豎條小口褲。”另有圖像資料記載了胡人穿小口褲,閻立本《步輦圖》描繪的是貞觀十五年(641)吐蕃丞相祿東贊受到唐太宗接見的故事。畫面左側站立三人,中間一人穿小口條紋褲,為吐蕃使者。小口褲在唐代非常流行,不僅普通人穿,也是藝人服飾的一種。陜西省西安市南郊羊頭鎮(zhèn)李爽墓墓室東壁壁畫中的吹簫樂女(圖9),
裹長腳羅幞頭,穿窄袖圓領衫、條紋小口褲、淺履,腰束革帶。1971年陜西省醴泉縣昭陵鄭仁泰墓出土的樂俑也穿窄袖圓領衫、條紋小口褲、淺履。可見小口褲應該是藝人普遍穿著的的一種服飾。
綜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四點結論:
1.第156窟舞蹈壁畫人物服飾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它應該來自現(xiàn)實。
2.根據(jù)莫高窟第156窟藝人所呈現(xiàn)的門類不同,可將藝人服飾分為男子舞服、樂手服飾、雜技藝人服飾、女子舞服、擊鼓手服飾五種。
3.第156窟舞蹈服飾與唐代史料記載有不同之處。這可能是因為敦煌服飾受西域服飾影響頗深,與宮廷舞服有所不同。
4.第156窟藝人服飾圖像,填補了中國服裝史舞服的空白,它具有補史證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晌,等.舊唐書:音樂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137.
[2]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車服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63.
[3]繆良云,編.中國衣經(jīng)[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665.
[4]魏徽,等.隋書:音樂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50.
[5]高春明.中國服裝[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159.
[6]沈從文.中國古代服裝研究[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277.
[7]戴爭.中國古代服飾簡史[M].北京:輕工業(yè)出版社,198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