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內河客渡船的船底外部檢查的重要性、船底外部檢查的定義、時間、項目及程序作了概述,將本轄區對該項工作的一些做法及遇到的有關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作了論述,籍此與相關各方共同探討,搞好客渡船的安全管理工作。
關鍵詞:客渡船;檢查;船舶檢驗
The External inspection for Bottom of Inland Passenger Ferry
YANG Rihua
( Jiangmen MSA, Jiangmen 529100 )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xternal inspection of bottom of inland passenger ferry by focusing on the aspects of inspection importance, definition, schedule, items and procedures. The methods being presently used in local governed district and some related problems and solutions are discussed for better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the passenger ferry.
Key words: Passenger ferry; Inspection; Ship survey
“四客一?!贝爸坏目投纱?,其安全管理工作是相關各方的工作之重。筆者長期從事船舶檢驗工作,所在轄區為珠江三角洲水網地帶,現有渡口三十多處,客渡船六十多艘,從以前的木質、鋼絲網水泥、鋼質客渡船兼有的情況,到現在全部為鋼質自航客渡船,安全性能有了較大的提高,這和我們堅持執行有關規范要求,把好船舶質量檢驗關是分不開的,其中,客渡船的船底外部檢查是我們常抓的一項重要工作。事實證明,堅持做好客渡船的船底外部檢查工作,使之符合相關規范的要求,客渡船的安全適航性能得到提高,而且長期以來逐漸形成規律,大部分客渡船的所有人、經營人都能自覺執行規定,定時將船舶安排進廠進行船底外部檢查。但是,在實際的檢驗工作中,仍遇到一部分船船舶所有人、經營人、管理單位人員對客渡船的船底外部檢查或是不了解、或是不夠重視等情況,使客渡船的船底外部檢查不能按時、按質完成,造成了管理工作上的被動,影響了客渡船的正常渡運與航行安全。本文對現行的《內河船舶法定檢驗技術規則》(2011)(以下簡稱《2011規則》)、《河船法定營運檢驗技術規程》(2011)(以下簡稱《2011規程》)等技術法規對內河客渡船(本文指鋼質自航客渡船)的船底外部檢查要求進行歸納整理,加以筆者的解讀,并對轄區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處理方法進行論述,以求各方協同做好客渡船的船底外部檢查工作,使客渡船的航行更加安全。
1 船底外部檢查的定義
在一部分船舶檢驗技術法規中,船底外部檢查也叫做塢內檢驗。現行的《2011規則》第1篇第2章2.1.5條的定義是:船底外部檢查——對船舶水下部分和有關項目進行的檢查。
以確保其處于良好的狀態,并且適合船舶預期的營運業務。
2 船底外部檢查的時間
《2011規則》將內河營運船舶檢驗按時間、檢驗范圍等的不同分為:年度檢驗、中間檢驗、換證檢驗、船底外部檢查、附加檢驗、特別定期檢驗、擱置檢驗。內河客渡船作為內河營運船舶,按內河營運船舶的要求,在換證檢驗間隔期內應至少進行兩次船底外部檢查,其中一次應結合換證檢驗進行,另一次一般結合中間檢驗或在兩次中間檢驗之間進行。船長(指兩柱間長或滿載水線長,下同)20m及以上的客渡船的船底外部檢查時間間隔,按表1中的客船種類選?。ū砀窠涍^整理)。
船長小于20m的客渡船,按《內河小型船舶法定檢驗技術規則》(2007)(以下簡稱《2007小船規則》)由于不設置中間檢驗種類,其船底外部檢查的間隔期限應結合當年的年度檢驗或換證檢驗進行,按表2中的自航船種類選?。ū砀窠涍^整理)。
年度、中間檢驗可在相應間隔期限到期日前后1個月內進行。換證檢驗應按期進行,若船東提交檢驗確實有困難,經船舶檢驗機構同意,并經檢驗滿意后,可對其證書給予不超過3個月的展期。船底外部檢查結合上述檢驗同時進行。
《2007小船規則》中對于船長小于20m的客渡船,如船齡超過15年,驗船師根據船舶狀況可縮短船底外部檢查時間。根據《2011規程》附錄Ⅰ的2006年7月5日交通部發布、2009年11月30日交通運輸部修正的《老舊運輸船舶管理規定》,達到24年船齡的客渡船,則每年應進行特別定期檢驗,首次特別定期檢驗應在到達24年船齡的前后半年內申請,特別定期檢驗的要求與換證檢驗相同。也就是說從24年船齡起,每年均應進行船底外部檢查,直到30年船齡時強制報廢為止。船齡的計算從建造完工日期算起,《內河船舶檢驗證書簿》內的資料頁有建造完工日期的記載。
3 船底外部檢查的項目
3.1 《2011規則》的檢查的項目
適合船長20m及以上的客渡船。檢查項目要求有:① 船底外板、舭龍骨、首柱和尾柱;② 螺旋槳、導流管和舵;③ 舵軸承間隙的測量;④ 螺旋槳軸承間隙的測量及檢查軸封裝置;⑤ 海底閥箱、進口格柵和濾清器以及舷外排出閥及其連接件;⑥ 錨和錨鏈;⑦ 船體油漆。
3.2 《2007小船規則》的檢查的項目
適合船長小于20m的客渡船。檢查項目主要有:① 檢查殼板有無裂紋、損傷及嚴重腐蝕;② 檢查舵、舵承、螺旋槳、軸封、海底閥箱、水線以下開口及其閥件;③ 檢查錨和錨鏈。
4 船底外部檢查的檢驗程序
筆者所在轄區的客渡船,按廣東海事局(廣東省船舶檢驗局)的《船舶營運檢驗管理程序》進行。船舶在船廠進塢后,船舶所有人或經營人應填妥《船舶營運檢驗申請表》(表格可向船廠或所在地船檢部門索取),與船廠商定具體日期向所在地的船舶檢驗部門申請檢驗,船舶檢驗部門受理后即進入檢驗管理程序。主要流程是:受理→評審→任務安排→現場檢驗→制作證書、報告和計費→審核→簽發→蓋章、收費→證書、報告發放→立卷→歸檔。為了方便檢驗工作的開始,船廠首先要對船舶進行一些前期的工作,如清理船體污底,必要時需抽出尾軸等,并具備客渡船的《內河船舶檢驗證書簿》正本、上次的《檢驗報告》、《修理項目表》以備現場驗船師查閱?,F場檢驗時,驗船師對缺陷項目開具《檢驗意見通知書》交申請人,并要求復檢直至符合相應的技術要求,船廠、船方應協作按要求做好。
5 缺陷項目與問題
5.1 缺陷項目
筆者在對本轄區內的客渡船的船底外部檢查過程中,常常會檢查到一些缺陷項目,這些缺陷項目很多是由于客渡船的營運特點造成的:頻繁靠離碼頭,與碼頭、岸邊觸碰多,造成船舶首尾水下部位缺陷多;頻繁操作,運動部件容易磨損甚至損壞,這跟碼頭雜物多,岸邊泥沙含量大有關。形成的多數缺陷項目在船底外部檢查過程中才被發現,在塢內才能妥善修理。這些缺陷如不修復,則會成為安全隱患,危及客渡船的航行安全。以下是一些缺陷項目:
① 首封板、首柱板凹陷、折皺嚴重,甚至出現裂紋、滲漏;
② 船底板在接近近首封板或首柱板處磨損嚴重,造成底板過薄;
③ 舵桿下支承處磨損嚴重,間隙過大;
④ 舵桿彎曲;
⑤ 尾軸承磨損大,與尾軸間隙過大;
⑥ 螺旋槳槳葉變形,缺損甚至整塊缺失;
⑦ 海水吸入口臟堵;
⑧ 錨重量不足,錨繩長度不足,甚至錨設備缺失。
5.2 實際問題
在以往的檢驗工作中,遇到過一些實際問題:
① 部分船船舶所有人、經營人不了解客渡船船底外部檢查的規定,以致管理不到位,造成延誤。鄉鎮渡口的客渡船,船舶所有人、經營人多為村民委員會,因換屆選舉、管理人員的流動且工作不銜接,都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
② 部分船船舶所有人、經營人思想上不夠重視,不愿意安排客渡船進廠進行船底外部檢查。一些邊遠的鄉鎮渡口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
③ 船廠、船方簽訂的檢查檢修合約內容沒有涵蓋船底外部檢查的項目要求,易造成檢驗工作進展困難、效率低下,影響了檢驗工作的正常進行;
④ 監管工作不到位,船舶超期(超過船底外部檢查時間)航行。
6 缺陷項目與問題的處理方法
1) 對檢驗中發現的缺陷項目,應按照《2011規程》及有關技術標準,采取修復或更換的方法予以糾正,使之符合有關技術要求;
2) 法規對客渡船船底外部檢查的要求,船舶檢驗部門及檢驗人員必須認真執行,包括間隔時間、地點(塢內或船臺上)、檢驗項目等,對這項工作常抓不懈,并使之形成規律;
3) 在日常的營運檢驗工作中(不一定是在船底外部檢查時),驗船人員多向船方解釋船底外部檢查的重要性,使他們思想上能夠重視該項工作。對下年要執行船底外部檢查的客渡船,之前一年檢驗時及早提醒船船舶所有人或經營人,使之及早準備,屆時能安排客渡船進行檢查;
4) 船舶所有人、經營人也可以從自己所持的《內河船舶檢驗證書簿》中知道船底外部檢查的時間:證書簿內的《內河船舶適航證書》及附屬的《檢驗報告》中均有記載;
5) 船廠、船方簽訂的檢查、檢修合約內容應涵蓋船底外部檢查的項目要求;
6) 呼吁相關監管單位人員履行職責,監管到位,防止客渡船超期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