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導引:
人生就是一段段經歷與回憶,每個人都會珍藏著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物品。它們也許包含了兒時的美好回憶、朋友真摯的情誼、家人溫暖的牽掛……每每我們觀察、描摹這些物品時就會喚起一個個溫馨的故事。
描摹就是“添枝加葉”,使一棵孤樹變得枝繁葉茂;描摹就是“添油加醋”,使一鍋淡水變得有滋有味。那么如何描摹物品呢?一是要認真觀察描摹對象,抓住特征;二是要確定清晰的寫作順序以及合適的表達方法;三是語言表達要講究分寸,遣詞用句要生動形象,能充分表達出所要抒發的情感,并力求達到表達的多樣性。
經典回放
鼻煙壺
□小雁塔
收藏界有句行話:北方人賞鼻煙壺,南方人玩紫砂壺。這話道出了南北古玩人的文化趣味,同時也折射出鼻煙壺一如紫砂壺是古玩雜項中的一種雅俗共賞的藏品。
鼻煙壺為盛鼻煙的容器,清代文物。鼻煙是一種煙草制品,系將煙葉烘烤、去莖、磨粉、發酵并加入香料配制而成,用鼻嗅服。17世紀前期鼻煙在歐洲開始流行,后期傳入中國。
鼻煙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但鼻煙壺卻是地道的中國發明。明代時,鼻煙開始從國外大量流入我國,一般是用大玻璃瓶裝的,重量從四兩至一斤不等。國人為了攜帶和吸食方便,一般把鼻煙放在盛藥的小瓶中。到了清代初年,社會上開始出現了以硬木、貴重金屬、珍貴野牛角制作的鼻煙壺。由于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滿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數民族野外生活的時間很長,所以要求鼻煙壺必須堅固耐用,強調實用性。這也是早期鼻煙壺的重要特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鼻煙壺逐漸由實用品發展成為工藝品和欣賞品。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成為鼻煙壺生產的鼎盛時期。書中記載,當時不僅內府制造貯藏鼻煙的玻璃瓶,而且在民間也大量制造,只是稱之為“瓶”而非“壺”。清朝的康熙皇帝思想解放,胸懷博大,樂于接受和學習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他在與那些有真才實學、懂科技的外國傳教士接觸交往中,學會了吸聞鼻煙,并成為嗜好。
如今,鼻煙壺的收藏價值不僅決定于它的質地,更取決于其工藝水準。如漆器鼻煙壺的材質很普通,但因存世太少,而制作工藝又都很精美,所以價值也相對較高;套料鼻煙壺的制作得使用多層燒結技術,讓深淺不一的色料經過高溫融合后極富層次感,從而產生凸雕的效果;內畫鼻煙壺,即以特制變形的細筆,用技巧在壺的內壁上反畫出纖細清晰的人物、山水等圖案。若是名家制壺,其價值就更是高昂。鼻煙壺一度曾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今卻早已成了大眾的藏品。鼻煙壺集多種工藝于一身,它體積不大,可賞可玩。傳世精品較多,正以其小巧玲瓏的造型、豐富多彩的紋飾吸引著眾多藏家。
(選自《國學》2009年第7期,有改動)
【閱讀感悟】
方寸之物、只手可握的鼻煙壺,竟然使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成為其生產的鼎盛時期,它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呢?
我們跟隨作者走進鼻煙壺的世界。通過閱讀本文,我們了解了鼻煙壺的作用、發展歷史以及關于鼻煙壺的皇族逸事,了解了它的不菲價值。
鼻煙壺的制造凝結著偉大的匠師們卓越的藝術才能和辛勤的汗水。它作為華夏文化的濃縮,成為世界文化藝術歷史中的一件瑰寶。
美文欣賞
司南迷霧
□趙洋
一說起古代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人們通常會想起“四大發明”。在這四大發明中,以指南針的歷史最為悠久,其形象也最深入人心——方盤上的勺狀司南——這個形象不但出現在各大博物館的陳列中,還作為科教節目的標志出現在電視熒屏上。但是,真正的司南可能根本不是這個樣子,甚至,它是否存在也是學術界正在討論的問題。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回憶道,小時候第一次看到指南針,“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想方設法要知道它為什么總指著一個方向”,并由此激起了對科學的興趣。看來,對磁學一無所知的人要發現天然磁石吸鐵的現象并不困難,但要發現磁石的指極性,就難多了。今人如此,古人亦然。歷史上最早明確提出磁石能吸鐵的文獻記載,當推《呂氏春秋》中所寫的:“慈石召鐵,或引之也。”后來,秦朝的工匠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制成阿房宮的大門,鑒別暗藏鐵器或鎧甲的刺客,其作用類似于今天機場的安檢門。
東漢王充《論衡·是應篇》記載:“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杓”就是勺子,“地”指托著勺子的地盤,“柢”是勺柄。從這段話中可知,做成勺子樣式的“司南”,放置在堅硬光滑的“地盤”之上,它的柄便自動指向南方。
20世紀50年代,著名文物學家王振鐸正是根據這段記載,參照漢代勺子的樣式,提出司南樣式的復原方案。司南用天然磁石磨制而成,其大小形狀類似家用湯勺,只是勺底部呈球形。青銅地盤中央光滑,四周刻著四維、八干和十二地支共二十四個方位。將司南輕放于地盤中央,如果摩擦很小,它就會轉動起來,直到與地磁場方向基本一致為止。這時它的勺柄指向就是地磁場南極。
這個司南的復原方案很快就深入人心,但是,它作為指南裝置卻并不那么成功,甚至,連制作都成了大問題。其原因有三:一是磁石磨成勺狀,相當困難,成品率很低,需要找有經驗的玉工做;二是磁石在磨制的過程中,磁性減弱,指南的效果變差;三是它的底部和地盤的接觸面較大,摩擦阻力也相應加大,轉動不靈活,影響了指南效果。后兩點恐怕是所制成的司南不指南的原因所在。
雖然,對于這件文物的鑒定與復原方案有太多臆測的成分,但目前,國際上多數研究者還是傾向于認為是中國人首先發明了指南針。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已詳細記載了指南針的使用;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有詩云:“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這些足以說明宋元時代指南針已普遍用于航海。無論今后的研究表明司南存在與否,都不能抹殺中國人發明指南針用于航海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選自《中國青年》2008年第1期,有刪節)
【思考練習】
1.聯系全文理解下列詞語。
深入人心 臆測
2.本文的結構方式是_____________。
3.通讀文章回答,“司南迷霧”指的是什么內容?體現司南形狀由來的是哪一段?
時文傳送
屏南布藝彰顯藝術魅力
□張川閩徐尚和
不久前,一位回屏南老家省親的馬來西亞老華僑,在逛屏南縣城童裝、鞋帽店時,如獲至寶地捧著一雙手工制作的虎頭鞋說:“還能買到虎頭鞋,真的太讓人高興了。這回我可以讓孫子們真真實實地體會一下中國古老的民俗藝術了。”
虎頭鞋用布料制作,鞋頭上繡縫著憨態可掬的虎崽頭,在民俗中具有護生避邪作用。在屏南,最常見的布藝品有虎頭鞋、虎頭帽、肚兜、圍嘴、背褡以及香包、荷包等。布藝品繡制的圖案和造型基本上保留著原始藝術圖騰,如龍、鳳、虎、獅、貓以及石榴、蓮花、瓜果、花草等,這些無不包含著人們祛災避邪、繁衍、護生、延壽、祈福的愿望。
屏南傳統布藝制作有四個步驟,即設計造型、剪裁、繡花及縫制點綴物。這里面包含著構圖、剪紙、繪畫、刺繡等基本功,所以,要做成一件令人賞心悅目的布藝品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布藝的造型典雅考究,顏色簡潔明快,形象逼真可愛,天然成趣,不僅具有實用性,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饋贈親朋好友以及男女之間定情的禮品。如:花卉、蟲鳥、植物等是祈盼吉祥;福、祿、壽是祝愿老人健康長壽;兒童用品的老虎等圖案,取避邪鎮惡之意;而鴛鴦、蓮花蓮子、石榴之類,自然象征新婚夫婦家庭美滿、多子多福;蝴蝶飛舞、香囊飄香,針針線線隱含著姑娘的愛慕之情。
上世紀60年代,屏南農村婦女幾乎人人都會制作布藝品,正如那位老僑胞所言,孩子們都是穿戴著虎頭鞋、虎頭帽長大的。后來,由于皮革、塑料制品的大量上市,以布為原料的手工藝品的實用性能逐漸減弱,且手工制作成本高、利潤小,便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近年來,白水洋旅游熱的升溫,給屏南手工布藝帶來新的生機。一批老藝人也努力呵護著千年鄉土文化。他們熱心傳授,一些年輕人潛心學習,使得傳統布藝作為民俗文化的載體,又在歲時、節令和人生禮儀中頻頻出現,顯示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2008年5月,10多名屏南民間藝人共同創辦了“村奶奶布藝坊”,專門制作并傳授布藝。屏南縣婦聯、農辦等單位將這一項目列入“陽光工程”,積極發動家庭婦女參加,并建立起布藝產品穩定的銷售渠道,為她們找到一條就業新路子。
一件件體現傳統工藝、又流露現代氣息的新布藝品,為屏南的文化旅游增添了新風景。古老而嶄新的虎頭鞋、虎頭帽、肚兜、圍嘴、背褡以及香包、荷包等飾物,留住不少游客的腳步,他們爭相為心中之愛購買禮物。
(選自“新華網”2010年5月20日)
【閱讀感悟】
一件民間藝術品,往往蘊藏著很深的傳統文化,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和不可估量的價值,它是一個民族精神情感的載體和民族特征的重要體現。
民間藝術的魅力核心是情。像虎頭鞋,它除具有驅邪鎮惡的作用外,還有祝福孩子虎頭虎腦、虎虎有生氣之意。
然而歲月是民間藝術的殘酷殺手,加上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和外來文化的影響,民間藝術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各種擠壓,所以保護民間藝術能夠千年永存,應成為所有國民的責任。
讓我們每個人都盡一份力,讓全社會都變成民間藝術生存繁衍的肥沃土壤,讓民間藝術之花常開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