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得到全球銀行界認可的可持續金融的行動指南,赤道原則在我國也得到越來越多的認知。在低碳經濟、節能減排的經濟大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應用赤道原則以盡到融資中的企業社會責任、促進我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是大勢所趨。本文就我國商業銀行應用赤道原則進行了SWOT分析,指出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在應用該原則時可能存在的問題和蘊含的機遇。
關鍵詞:商業銀行;赤道原則;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5-0073-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5.18
一、引言
赤道原則是目前得到各國銀行界普遍認可的可持續金融的行動指南,是一套基于國際金融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政策和指南創建的、由國際主要金融機構參與起草、旨在評判和管理國際項目融資中的環境和社會風險問題的自愿性金融行業準則[1]。該準則提倡金融機構在項目融資中應對該項目的運行可能帶來的環境和社會問題盡到審慎性核查義務,只有申請人能夠證明項目運行對環境和社會負責的前提下才可進行融資。赤道原則的出現與始于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密切相關。伴隨著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進行和深入,越來越多的非政府組織意識到,除了企業自身缺乏社會責任的行為會造成環境和社會問題外,給這些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金融機構也是很重要的幕后推手。因為金融機構給企業提供了資金,就意味著金融機構對該企業行為和項目的認可[2]。所以,能夠動員起巨額資金的大型跨國金融機構理應承擔起更多更大的社會責任。在此背景下,2002年10月在倫敦召開了一個由荷蘭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主持、9家商業銀行參加的會議,主要議題是討論項目融資中的環境和社會影響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可能對銀行聲譽和利益產生的影響。隨后設立的工作組經過多次討論,決定在世界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的政策,特別是國際金融公司保障政策的基礎上創建一套旨在管理與項目融資有關的環境和社會問題的指南。這套指南由花旗銀行、荷蘭銀行、巴克萊銀行和西德意志州立銀行等4家國際領先銀行起草,并于2003年6月由10家國際領先銀行率先宣布實行,這套指南就是赤道原則。2006年在廣泛征詢各方意見后,赤道原則經歷了一次較大的修訂,并于2006年7月開始實施。現今,赤道原則已成為國際項目融資中的行業標準和國際慣例[3]。目前全球已有60多家主要金融機構成為接受赤道原則的“赤道銀行”或“赤道金融機構”,我國的興業銀行也于2008年10月率先宣布接受赤道原則,從而成為國內首家赤道銀行。
SWOT分析法是一種企業內部分析方法,即根據企業自身的內在條件進行分析,找出企業的優勢、劣勢及核心競爭力所在。其中,S代表優勢(strength),W代表劣勢(weaknes),O代表機遇(opportunity),T代表挑戰(threat)。本文運用SWOT分析法,分析我國商業銀行應用赤道原則的優勢、劣勢,指出我國商業銀行應用赤道原則的機遇和面臨的挑戰。
二、我國商業銀行應用赤道原則的優勢
1.低碳經濟的大背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而言,節能減排、綠色經濟、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理念已得到社會各界普遍接受和認可,整個社會已有了相對成熟的環境保護意識,這對我國商業銀行接受赤道原則而言是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2.商業銀行的實力。我國商業銀行經過多年的發展,整體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經營理念也日益成熟和國際化。國內的商業銀行如果想在激烈的國際金融業競爭中取得更大的進步,要在國際金融界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和接受,加快“走出去”的進程,在融資過程中接受赤道原則是一個很現實的選擇。同時,國內商業銀行的客戶群更加多樣化,有很多涉外客戶。因此,在融資過程中按照國際慣例運作將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我國商業銀行在競爭中的地位。而且目前很多商業銀行已引入大型跨國金融機構作為戰略投資者,這其中有一些早已接受赤道原則的赤道金融機構,如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有相當成熟的經驗和制度設計可供借鑒。對引入赤道金融機構的國內商業銀行來說,有可能爭取到他們對本行在赤道原則實施等各方面的支持。
3.對國內各種形勢政策的了解。雖然與外資金融機構相比,國內商業銀行在赤道原則的研究方面顯得相對滯后,但相對于在國內經營的外資金融機構,國內商業銀行對所處地區的經濟形勢、政府政策、法律法規的了解和認知更為深刻準確,享有“地利”之便。在對項目融資進行環境和社會風險評估時更易與當地實際需要相結合,并且在國家倡導節能減排的大環境下,更容易獲得當地政府的積極配合與政策支持。
三、我國商業銀行應用赤道原則的劣勢
1.赤道原則的本土化不夠。目前我國相關部門雖然已出臺了很多有關綠色信貸的原則,但國內的商業銀行還未能將其與赤道原則的準則相結合,以制定出適用于國內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實施細則,且各行標準差異較大,尚未形成統一的涉及環境保護和社會問題項目融資的監管措施,標準不完善。
2.國內相關環境社會標準與國際金融公司的《社會和環境可持續性績效標準》及《行業特定環境、健康和安全指南》存在一定差距。對于接受赤道原則的銀行來說,在項目融資過程中不僅要按照國內的環境和社會方面的法律法規辦事,而且要和借款人共同參照國際金融公司的兩個重要文件進行項目的環境和社會風險評估。目前,由于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的相關標準與國際金融公司的標準和指南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具體規定相對滯后,比如在國內廣為各界詬病的拆遷問題、勞動安全問題等。這種差距帶來的問題就是在就具體項目進行環境和社會因素評估時,對已達到我國標準但未達到國際標準的項目融資如何處理,或是第三方在論證和監督時可能會由于找不到相對應的國內規范而產生不同的認識,進而影響到具體項目的評估和資金運作。
3.國內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對于接受赤道原則的商業銀行而言,較高的風險管理水平是實施赤道原則的基礎。而目前國內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與西方同行存在較大差距。如何根據國內相關節能減排和綠色信貸的指導原則、赤道原則和國家產業政策、行業準入政策等對擬融資項目進行風險程度的劃分、對不同風險的項目進行分類管理、對存在潛在風險的項目和企業進行跟蹤監督、加強授信過程中和貸款使用過程中的風險控制、制定合理的風險控制程序等,是接受赤道原則的銀行必須要做的基礎工作。
4.國內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意識有待提高。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商業銀行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其在金融體制改革過程中取得了迅速的發展,但同時商業銀行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卻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一些重要經營行為如信貸資金流向、信貸規??刂频?,與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和國家調控政策有相當大的偏差,使得商業銀行給社會公眾留下只注重自身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整體效益的印象,而對社會責任的漠視將不利于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長期以來,我國銀行界對環境和社會問題的重視不夠,有些銀行將其歸結為環保部門及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的事情,與銀行的經營和發展無關,或是把履行社會責任看成是一種慈善行為[4]。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銀行界應認識到,關注環境與社會問題既是銀行的社會責任,也是與銀行業務、銀行發展密切相關的活動。赤道原則恰恰是世界先進金融機構在探尋如何更好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形成的為各界廣泛認可的金融機構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
5.專職與兼職人員的儲備缺乏。赤道銀行在對項目進行社會與環境風險評估時,會涉及諸如社會學、環境學、經濟學、金融學等多個學科、多個領域,專業性很強。所以在實施赤道原則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熟悉環境與社會風險評估及授信審查的復合型人才作為專職人員;另一方面需要一些社會專業人士如環境與社會問題專家充當兼職人員,指導和輔助銀行開展相關工作。而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對赤道原則總體上仍處于認知階段,尚缺少深入細致的研究;銀行業內普遍缺乏熟知赤道原則的專職和兼職人員的培訓和儲備;信貸人員也缺少環保方面的專門知識及對相關法律法規的了解,這會嚴重制約銀行對項目的篩選及項目環境社會影響的評估;加上銀行內部相關的機構設置、規章制度、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這些都會制約我國商業銀行對赤道原則應用[5]。
四、我國商業銀行應用赤道原則的機遇
1.金融體制改革及入世帶來的競爭機遇。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2006年12月“入世”過渡期的終止,國內商業銀行要直面來自于外資金融機構的全面競爭。這對提升國內商業銀行的經濟實力、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而言是難得的歷史機遇。為了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地位和優勢,就必須接受國際金融業的共同游戲規則,赤道原則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我國商業銀行在項目融資決策中沒有盡到相應的環保和社會職責,將會招致社會各界的不滿;相反,我國商業銀行如果接受了赤道原則,并切實做好其本土化的工作,將會擴大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有利于國內銀行加強全面風險管理和金融風險評級,有利于國內銀行獲得或保持良好聲譽,保護或增加市場份額,更好更快地融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
2.低碳經濟的提出和發展及政府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無疑是當前世界經濟的熱點,而節能減排也是中國緩解能源約束、減輕環境壓力、保障經濟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笆晃濉币詠?,國家將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家環保部等多部委一直致力于推動“綠色信貸”,并進一步將綠色概念推廣到“綠色財稅、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等領域。在政府層面,2007年7月原國家環保總局聯合中國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監會)發布了《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對不符合產業政策、環境違法的企業和項目進行信貸控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盲目擴張;11月銀監會吸取“赤道原則”的部分理念,印發了《節能減排授信工作指導意見》,指導和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防范高耗能、高污染風險,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2008年1月24日,原國家環保總局和國際金融公司在京簽署合作協議,決定雙方將共同制定一批針對中國污染減排重點行業的綠色信貸指南[6]。這樣的經濟大背景下以及各種有關綠色信貸政策的出臺,使得國內商業銀行接受赤道原則有了良好的經濟大環境。商業銀行有可能在國內相關政策的指導下,通過與赤道原則的結合提高赤道原則的可操作性,積極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通過信貸環節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信貸投放,積極支持循環經濟、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項目,為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幫助。
五、我國商業銀行應用赤道原則的挑戰
1.在我國目前眾多涉及污染項目的企業中,中小企業為數眾多。這些企業大多數不能滿足銀行的信貸要求及資本市場的融資要求,其發展中所需資金更多的是來自民間資本或自籌資金。因此對這些游離在正規金融以外、很少與商業銀行發生融資關系的涉及環保和社會問題的中小企業而言,商業銀行很難通過赤道原則的應用發揮相關的制約作用。
2.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仍是各項工作的重點。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仍是一個難題。國內商業銀行如果接受了赤道原則,就有可能導致一些涉及國計民生的項目由于環境和社會因素的評估不符合赤道原則的嚴格審批條件而難以獲得必要的資金支持,或者可能會加大項目的成本以消除或減輕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這對國內金融機構的發展、國民經濟的運行而言都將是一個兩難選擇。
3.地方政府的配合。我國尚屬于發展中國家,這一時期對各地方政府而言,工作重點無疑是千方百計地促進本地區經濟的發展,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政績的考核指標大多也與經濟發展有關。如前所述,如果一些地方政府準備引進的項目由于在環境和社會因素的評估方面不達標,商業銀行拒絕提供資金支持,從而可能影響到當地經濟的發展,那么在我國現行體制下就不排除地方政府在地方保護主義的作用下向商業銀行施加壓力,試圖通過行政方式來改變商業銀行的決策,這勢必會影響赤道原則規范作用的發揮。因此,各商業銀行在落實赤道原則時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目前仍較為盛行的地方保護主義。
4.來自外部的監督與壓力。對于接受赤道原則的赤道銀行來說,宣布接受赤道原則就意味著要自覺接受來自銀行外部的社會力量的監督,這種社會力量包括各種媒體和民間組織。目前全球的非政府組織發展迅速,在國內也有同樣的趨勢。這些組織對各國的經濟和社會運行正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其中包括各種關心勞工權益問題、環境保護問題的團體,還有專門對銀行業進行監督的民間組織。這些組織和機構雖然在理念、機制、政治傾向上存在各種差異,但國外的實踐和國內的現實都表明,民間組織的監督和輿論對項目融資的影響巨大。當國內商業銀行宣布接受赤道原則之后,這些組織和機構的目光必將更多地放在國內商業銀行項目融資的過程上。如何更好地應對外部力量的監督、處理好與媒體之間的關系是國內商業銀行在準備接受赤道原則時必須給予充分重視的問題。
5.主要利益相關者的認識。由于國內缺少赤道原則的實踐經驗,與商業銀行有關的利益各方對赤道原則、國際金融公司的《社會和環境可持續性績效標準》及《行業特定環境、健康和安全指南》的認知度有限。而接受赤道原則之后,商業銀行勢必要在項目融資過程中嚴格遵照執行。如果商業銀行和借款人、投資者等主要利益相關者的溝通機制不健全,沒有在前期做好宣傳工作,使借款人和投資者充分意識到接受赤道原則的重要性,就有可能在以后的經營過程中出現借款人由于不愿經歷繁復嚴格的環境和社會因素評估而離開,使得銀行客戶流失,同時也要面對投資者對銀行經營效果的擔心。
參考文獻:
[1]唐斌,趙潔,薛成容.國內金融機構接受赤道原則的問題與實施建議[J].新金融,2009(2).
[2]陶玲,劉衛江.赤道原則:金融機構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標準[J].銀行家,2008(1).
[3]高山.赤道原則與商業銀行發展研究[J].華北金融,2009(6).
[4]張長龍.接受赤道原則,促進金融和諧[J].特區經濟,2006(6).
[5]張斌.赤道原則對我國綠色信貸的啟示[J].中國金融,2009(16).
[6]陳柳欽.國內外綠色信貸的實踐路徑[J].環境經濟,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