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際貿易的廣泛開展和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強化了國與國之間的產業競爭。當前中國產業發展層次不高,處于國際分工的劣勢地位,產業亟待轉型升級。二戰后日本產業政策的合理實施和技術引進后的成功消化吸收保障和促進了戰后日本產業的快速發展,開拓了新的經濟發展空間和增長點。韓國政府在堅持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同時,實施大規模的技術創新、技術引進以及產業的政府干預,使得韓國發展為一個工業實力雄厚的中等發達國家。日韓兩國在產業發展升級方面的寶貴經驗啟示當前我國應加大研發投入、強化政府作用、鼓勵技術創新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產業升級;日本;韓國;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F1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5-0052-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5.13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融入全球化進程中,出口商品總額逐步提高。我國雖然已經成為貿易大國,但這僅僅是數量上的變化。從質量上看,我國離貿易強國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在以高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的高端制造業上處于國際分工的劣勢地位。我國是一個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差異及行業差異懸殊的一個發展中大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優勢必須要保持,這是當前中國國情所決定的。同時也應認識到,我國的競爭優勢不應該僅僅滿足勞動密集型產業,應采取一整套的措施提升產品附加值較高的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促使產業轉型升級,尤其對于東部較為發達的沿海地區而言。二戰后日韓兩國的產業發展升級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鑒研究。
二、日本產業升級的歷程及經驗
(一)日本產業調整升級歷程概述
二戰之后,日本迅速把發展重心轉到經濟領域中,并成長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的經濟奇跡歸功于其戰后不斷的產業調整升級。戰后,日本根據本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先后進行了三次大的產業結構調整,開拓新的經濟發展空間和增長點。第一次是戰后經濟恢復期,日本政府致力于重建產業以奠定經濟自立發展的基礎,以鋼鐵、煤炭、造船、電力等為重點產業,將有限的資金和原材料投入到重點產業。第二次產業結構調整在20世紀60年代,是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產業,從歐美國家大量地引進重化工業技術,加大對技術成果的消化、吸收。1956—1973年這18年間,日本GDP年平均增長率達到9.7%。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進行第三次產業結構調整。此次調整的直接原因是“石油危機”的爆發,使得日本出口導向型經濟受到很大的沖擊,出現“滯脹”局面。日本第三次產業調整的主要方向是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主導產業是汽車和電器機械[1]。
(二)日本產業發展升級的經驗總結
1.日本產業政策的實施極大推動了戰后日本產業的快速發展。二戰后,日本當局實施了包括產業民主化政策、產業保護政策、產業扶持政策及振興政策、中小企業政策、產業技術政策、產業用地政策、海外市場開發資助政策、衰退政策產業合理化及調整政策等一些產業政策體系。通過政策的介入優化了產業發展環境,提高了日本的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的層次。日本為了趕超歐美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政府對民間企業研發的投入,資助了一大批高科技企業進行商業性的研發活動,最具代表性的組織形式就是成立“研究開發組合”,即若干個民間企業接受政府的資助,組建一個研究開發小組,共同進行新技術及新產品的開發。
2.加強自主技術革新來加強產業競爭力。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加強技術革新并增強產業競爭力:一是對于日本國內企業技術創新活動采取經濟扶植政策,譬如稅收優惠、財政補助金發放和低息貸款等措施。二是構建科研機構、大學與企業間的聯合科研體系。日本的科研機構、大學與企業間的合作關系非常穩固,科研機構和大學的RD活動能夠緊盯特定行業前沿技術,滿足日本企業技術革新的需求[2]。很多日本的大企業與科研機構或大學共建實驗室,進行合作攻關,而且日本政府對這種產學研合作平臺給予大量的經費支持,這種產學研聯合創新是日本國內技術進步的重要支撐之一。三是通過產業集聚促進技術革新。產業集聚能夠活躍技術創新活動,日本通過產業集聚構筑了以特大城市為輻射核心的知識集約網絡,使創新活動產生因為專業人才的集聚產生放大效應,確保日本產業技術的領先性和獨占性。
3.鼓勵技術引進,注重再創新,實現技術趕超。作為一個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一直都把技術引進作為實現技術趕超的重要政策。二戰之后,日本與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存在10~20年的技術差距。從5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就大力貫徹提倡技術引進政策,充分發揮自身的“后發優勢”。為了鼓勵技術引進,日本政府在50年代初出臺相關政策,對于技術引進優先配給外匯,同時政府對技術引進還采取稅收特別措施,在國內所得稅方面對于技術引進給予一定程度的減免措施。據統計,1951年至1981年日本每年的技術引進項目數從188件增加至2076件。此外,日本非常注重技術引進之后的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以此占據全球產業技術前沿地位。
三、韓國產業升級的歷程及經驗
(一)韓國產業發展升級歷程概述
20世紀60年代初,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足80美元[3]。從60年代起韓國成功地推行了“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經濟發展計劃,70年代掀起重化工業化浪潮。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石油危機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衰退,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與此同時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利用價格優勢同韓國開展激烈競爭,這使得韓國的輕紡工業產品出口受到巨大影響。此時,積累了一定資本且具有一批技術力量和經營管理人才的韓國又通過“重化工業化”戰略,將重點產業不失時機地逐步轉到資本密集型的汽車、造船、石化、鋼鐵和機械制造等產業上,構筑了能夠在國際競爭中立足的骨干出口行業。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和高附加值產品的出現,高科技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受到重視。于是,韓國政府在堅持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同時,加速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的轉化,使得汽車、電子產品和半導體成為韓國的主要工業,成就了一大批大型企業,逐步形成了對產業的壟斷,韓國經濟得以在世界經濟中取得日益重要的地位。20世紀80年代,韓國發展成為國際市場上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國家。1996年10月韓國成為OECD國家,標志著韓國已經成功的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跨入到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
縱觀韓國的發展歷程,20世紀60年代帶動韓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出口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輕紡工業制品,70年代支撐韓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出口產品則是以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學工業制品居主導地位。從出口結構來看,韓國經歷了由一次產品出口到工業制成品出口,由輕工業制成品出口到重化工業品出口的轉變,使得韓國成為一個工業實力雄厚的經濟強國,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紡織等是韓國的支柱產業。
(二)韓國產業發展升級的經驗總結
1.產業政策的合理應用。從全球范圍來看,產業政策的實施對后發國家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韓國的產業政策是政府干預主義的成功典范,其的實施最大程度上縮短了追趕發達國家的過程。韓國政府在制定國家經濟開發計劃時都以產業政策為核心,通過產業政策確定了各個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從進口替代、出口替代、重化工業到最后的技術立國,這些戰略選擇都是在韓國產業政策的大框架下完成的。同時,韓國政府實施的產業政策是根據國內外形勢不斷動態調整的,韓國政府根據經濟發展的進程和其他國家的經驗,跨越式的選擇了石油化工、鋼鐵、船舶制造、家用電器等產業部門作為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最大限度地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4]。
2.大規模的技術創新和技術引進。20世紀60年代是韓國工業化的起步階段,當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出口的戰略性產業加以扶持,生產設備和技術幾乎全部依賴美日等發達國家。但在當時韓國就前瞻性地提出了技術自立的長期發展方向和目標,并開始努力加強科技教育和技術引進。20世紀70年代開始,韓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階段,扶持重化工業成為當時韓國產業政策的基本方向,機械制造、鋼鐵、船舶制造等被選定為重點扶持的戰略產業,并開始推進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移。此時,韓國政府非常注重這些重點領域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及改進強化的過程。韓國在“第三次經濟開發五年計劃”(1972—1976年)就提出了產業高度化的發展目標,“第四次經濟開發五年計劃”(1977—1981年)和“第五次經濟開發五年計劃”(1982—1986年)分別提出了“開發培育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知識信息密集型產業”的目標。1972年制定了《技術開發促進法》,1976年建立了以韓國產業銀行為依托的技術開發資金支援制度。進入80年代后,韓國政府積極鼓勵技術研發活動由民間企業主導,并對民間企業的研發活動給予大量的經費支持。進入90年代,韓國的企業成為技術研發的主體,企業的研發投入已占到國家研發投入的80%。這種由微觀主體主導的研發活動使得韓國的技術創新具有更大的經濟效率和應用價值。
四、日韓兩國產業升級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在借鑒日韓產業調整升級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未來的發展戰略,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入手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以此促使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使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一)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并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
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戰后日韓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就是重視科技投入和人力資源的積累。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貧乏,雖然暫時可以憑借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在國際產業競爭中保有一席之地,但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要想使我國產業整體實力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重視科技的投入和人才的培養。目前,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趨勢是高技術含量商品所占比重明顯增加,其增幅是所有商品中增幅最快的。因此,我國要在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同時,加強對教育和科技領域的經費投入,鼓勵和保護民間投資,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是緩解經費短缺的有效途徑。對于一些高科技風險項目應考慮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給予扶植,刺激企業進行高科技產業的研究和開發,集中人力、財力和物力有組織、有計劃地發展和培育知識密集型產業,這樣才能改變當前我國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價值低的境況,實現本土企業價值鏈模式的攀升。
(二)拓寬渠道,加快技術引進,提高我國產業技術水平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技術領域具備后發優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許多領域的技術是落后的,基于此,必須反對“閉門造車”式的自主創新。我國應當采用堅持先進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方式,發揮后發優勢,實現“技術蛙跳”。技術引進不僅可以大大縮短追趕時間,而且可以提高自主創新的研發起點。為了能夠充分發揮技術引進對我國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我國理應規范完善技術引進及再創新機制。首先,創新技術引進模式,積極參與國際技術市場的交易,注重“軟”技術的引進,進一步探索通過跨國并購等方式實現成套技術和核心技術的引進。其次,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加大投入,促進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據日本工業技術院的調查,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機械行業研究費用的16.9%用于技術引進,68.1%用于對引進技術的革新。借鑒日本的經驗,首先,把引進技術與消化吸收、自主創新密切結合,正確處理引進、消化與創新的關系,在發展的基礎上引進、在引進的基礎上消化創新,形成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發展的良性機制。其次,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成立專門的技術引進組織協調機構。在技術引進管理上要強化宏觀調控的力度,加強協調統一。再次,還可以探討建立公共技術平臺,實現引進技術的共享共擔機制,這種先進技術的共同引進可以實現科技資源共享,降低研發成本,促進創新要素的有機結合[5]。最后,政府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運用法律手段優化技術引進環境的同時,要充分運用稅收、信貸等經濟杠桿,對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環節給予適當的優惠措施。
(三)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制定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
從上述國家或地區產業發展的歷程中可知,一國產業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國的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政府調控經濟職能。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建設和完善市場運行環境,制定相關政策為企業營造一個強化技術創新意識和行為的激勵機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步伐,逐步使企業面向市場,處于平等競爭地位。加強國家技術創新基地建設,支持科技型小企業的發展,增強經濟活力,為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提供靈活的融資渠道[6]。
(四)在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同時以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進而促進傳統產業的革新發展
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結構轉型和工業化進一步發展的關鍵階段,傳統產業仍是工業的主體。長期以來,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下,傳統產業的發展過多依賴投資的擴大和低廉的勞動成本,而忽略技術進步,導致投入產出效益呈現下降趨勢,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因此,加大高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力度,運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大規模改造是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條件之一。
參考文獻:
[1]張健.戰后日本經濟的恢復調整與起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2]劉昌黎.現代日本經濟概論(第2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3]謝智勇.開放條件下的中國制造業產業組織分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4]張東明.韓國產業政策研究[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
[5]陳永志,張習寧.政府行為與產業國際競爭力——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研究[J].求索,2010(3):1-4.
[6]張習寧,關艷麗.產業集群、內部競爭與集群可持續發展[J].現代經濟探討,2009(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