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母女三人的故事——關于莫扎特和門德爾松,關于鋼琴和小提琴,以及我們如何成功地登上卡內基音樂大廳的舞臺。”48歲的耶魯法學院教授、美籍華裔移民蔡美兒在她的新書《虎媽戰歌》介紹中寫道。
這位華裔母親和她的女兒們不僅登上了卡內基音樂大廳,也登上了美國媒體的首頁。《華爾街日報》對她的故事進行了連續報道,最新一期《時代》周刊則將她選為了封面人物。
如果只是這樣一個優雅的故事,她或許不會成為目前全美國的焦點。身為華裔的蔡美兒認為嚴厲的中式家教比寬松的西式教育優越,并以自己為例——為使小女兒露露熟練地彈奏雅克·依伯特的鋼琴曲,她要求女兒從傍晚一直彈到夜里,中間不允許喝水,不允許吃飯,不許上洗手間。最終她的女兒在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大廳登臺表演。“為什么中國媽媽比美國媽媽更好”——這是《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標題。
蔡美兒宣告:魔鬼式的訓練是成功的關鍵,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小孩總在世界上掃蕩各類數學和音樂大獎。而那些“軟蛋”西方家長卻從來不敢要求兒女這么做,他們甚至明知道孩子體重已經超標,卻不敢在他們面前提一個“肥”字。
在飯桌前、咖啡館、酒吧和互聯網上,在整個美國,蔡美兒的名字正在不斷被提起,磚頭和鮮花齊飛,風頭甚至蓋過近期在白宮親密會晤的中美兩國元首。
美國讀者經歷了最初的震驚和憤怒之后開始反思,并在網上掀起了一場舉國大討論。蔡美兒的新書引起的恐慌,已經被提到了當年蘇聯搶在美國之前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高度。“我們真的要失敗了嗎?我們的教育存在哪些問題?我們的孩子如何避免成為失敗者?”對大多數美國家長們而言,不論蔡美兒說的對不對,既然她深刻地觸動了大眾,反思現在就應該開始。
中國虎媽的魔鬼訓練
在迪士尼的電影里,那些好好讀書的乖孩子們時常在某一天崩潰,突然頓悟:生活不是服從和讀書獲獎,而是脫掉衣服尖叫著奔向大海暢游——這已經足以構成蔡美兒不讓兩個女兒看電影的理由了:“電影是現實中失敗者們的安慰劑,獲得獎牌才能給你的人生機會和自由。”
禁止看電影,這只是十則禁令中的一條。此外還包括不許在朋友家過夜、不許參加垃圾活動比如校園演出、不許不學習鋼琴和小提琴、考試成績不許沒有達到A,除了體育和戲劇外所有學科不許沒考到第一名。
蔡美兒的嚴厲可能會讓現在中國大陸的母親們都感到汗顏。
有一次大女兒索菲亞在數學競爭中輸給一個韓國小孩屈居第二,蔡美兒勒令她每個晚上做2000道數學題,直到她重奪第一。還有一次,蔡美兒拒絕了女兒為她親手制作的生日賀卡,因為認為她們沒花心思,蔡美兒告訴當時7歲的索菲亞和4歲的露露:“我理應得到更好的,所以我拒絕這個!”
蔡美兒在耶魯大學的學生有一次到她家的乒乓球房,看到了她為女兒寫下的練琴計劃,“我當時覺得很驚奇,世間上怎么會有這樣的時間表!”——而那幾張紙,不過是她或寫、或打印的數千張中的幾張。
伊恩·艾瑞斯(Ian Ayres)是一位暢銷書作家,同時也是蔡美兒在耶魯大學的一位同事。他相信,蔡美兒的新書在暢銷榜呆上數周之后就會被拿去拍成電影。單從虎媽的“強力手腕”來看,劇本的驚悚程度和沖突性對美國觀眾而言顯然已經足夠了。
書中提到的“小白驢事件”在媒體圍觀中不斷被提起。有一次,7歲的小女兒彈奏一首曲子時表現得極為生澀,蔡美兒十分憤怒。當她強行讓女兒繼續練習時,沖突發生了。露露將樂譜撕得粉碎。蔡美兒將樂譜粘好并把它鑲在一個塑料套子內,以防止它被再次損壞。緊接著,她將露露的玩具拖到車里,并告訴她:“如果明天你不能彈好‘小白驢’這首曲子,我就會將它一塊一塊地捐出去。”
她還威脅女兒,不讓吃午飯和晚飯,不送給她圣誕禮物和光明節禮物,而且連續兩年、三年或許四年都不給她辦生日派對。“我告誡她不要懶惰,不要怯懦,不要任性,不要讓人覺得可悲。”這聽起來像一個“虎媽式”的勵志故事,但是處處展現著雷霆手段。
在對女兒的音樂訓練上,蔡美兒拒絕讓步。哪怕全家外出度假,她也盡量要保證女兒每天能練琴,酒店大廳的鋼琴,當地琴房的鋼琴,飯店的鋼琴能借用的一律用上。曾經有一次,全家驅車來回18個小時陪女兒露露去外州見一個著名小提琴老師,為了保證女兒表現出色,蔡美兒還邀請一位小提琴老師及其男友陪同,為此花費了8000美元。第一天和老師見面結束后,她拒絕讓已經拉了5個小時小提琴的女兒休息,理由是:第二天還要見老師,要抓緊練習。
在“小白驢”事件中試圖站出來為女兒辯護的父親同樣被駁得體無完膚。蔡美兒提醒丈夫魯本菲爾德(Rubenfeld,同樣是一位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大女兒索菲亞在露露這個年紀已經能熟練地彈奏這個曲子。“但他們是不同的人。”魯本菲爾德說。蔡美兒面帶嘲諷地反擊道:“‘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是的,每個失敗者都會聲稱這一點。”
中國人喜歡看別人的短處,美國人善于看別人的長處
蔡美兒和女兒的關系在露露長大到13歲時發生了轉折。露露開始反抗,剪了自己的頭發,在公開場合和媽媽叫板。在對抗之后,蔡美兒終于妥協——她同意露露“離樂器遠點兒”,停止每周日驅車2小時去上小提琴課程,改為和當地老師學,每天練半個小時即可。
獲得自由的露露開始投身到她所熱愛但一直沒有機會嘗試的網球運動中。兩年后,她打進了校隊。
妥協的重要原因是蔡美兒想到了自己的父親。他不顧蔡美兒祖母的反對,只身赴美讀書,成就了一番事業。可是后來母子感情極淡,“他從來不提起他的母親,除非在發怒的時候。”
在面對諸多讀者的指責之后,蔡美兒對自己作了些辯解。她說書中有一部分講的是她如何放棄了嚴苛的家教,而采取相對和緩的方式。“這本書只是我和女兒的回憶錄,并不是什么父母手冊。我并不是說中國式的嚴母教育就是最好并適用于每個家庭,一種東西方混合、張弛有度的教育方式可能會更好。”
現實中的虎媽也未必如書中表現的那么嚴厲。事實上大女兒索菲亞有一個男朋友,當蔡美兒在紐黑文的家中接受各路記者采訪時,他們的笑聲正從二樓傳來。
奧巴馬也加入到了“反思的美國人”的行列之中,在1月26日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奧巴馬特意提到:“美國在經濟、教育、科技發展等諸多方面面臨更多競爭”,“一些國家,比如中國和印度,他們已經意識到,只有通過變革,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敗之地。因此,他們開始盡早著手對孩子進行教育,并延長教育時間,更注重數學和科學”。
在虎媽風波中,旅美教育學者,邁阿密大學孔子學院院長黃全愈則更加注意美國人的自省精神。他舉例說,1979年,中美兩國互相考察對方的基礎教育。中國考察團看到美國學生還在掰著指頭做算術,于是得出結論:20年后中國會超過美國;美國考察團看到中國學生那么刻苦,得出的結論是:20年后美國會落后中國。“現在來看雙方都判斷錯了。中國人喜歡看人家的短處,其實那不一定就是短處;美國人善于看人家的長處,但那也不一定就是長處”。
但無論如何自省,絕大部分美國人對深入他們骨髓的基本精神仍然堅持不移:比如尊重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包括自己的孩子。正如一位美國家長在閱讀了眾多文章之后,饒有興致地在博客中寫道:“當我敲下這段文字的時候,我的女兒正走下樓來把自己往沙發上一丟,她說:‘學習了半個小時,該看看電視了’。我清楚,一時半會兒我們去不了卡耐基音樂大廳了。不過我尊重她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