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掙在美國,住在英國。”意思是說美國商業發達,是一個掙錢的好地方;英國環境優美,是一個享受生活的好地方。
英國環境美,最美的是鄉村。鄉村的最高建筑——教堂的塔尖,掩映在叢叢綠樹之中。隨處可見的綠色草場,高低起伏,點綴著云片般的羊群。草場四周或隔以半人高的樹籬,或圍以長滿青苔的木質圍欄。雖然少了馬車,仍不由讓人想起《簡·愛》等早期英國電影里的一些經典、美妙的鄉村鏡頭。
即使在倫敦這樣的大都市,也只有在繁華的商業街區才可見到熙攘的人群和喧鬧。古老的建筑,白色的簾布,潔凈的街道,蔥蔥的綠樹,修葺一新的草地,整個城市洋溢著寧靜與安詳。
初到英國時,我看到倫敦不算寬敞卻異常潔凈的街道,聯想到國內的“馬路拉鏈”,不免心生感慨:要是英國人也像我們國內那樣翻來覆去地折騰,成天到處亂刨亂挖,小小不列顛怎么能將環境修整得這么完好?
后來,在英國各地走了一下,才意識到:英國人真的是折騰不起。英國是個小島國,土地資源很有限,而且自然環境基礎比較差。在很多地方,淺淺的表層土壤下即是白色的石灰巖。一旦草地被破壞,地表土壤沙化、流失,短時間內很難恢復,連生存都會是個問題。因此,種草養羊成為英國人的傳統主業之一,他們對草場載畜量的控制非常嚴格,對草場的保護也格外精心。
不折騰,不僅保護并改善了英國脆弱的自然環境,也維護了英國古老的人文環境。英國人對人文傳統的保護是出了名的(在海外到處掠奪文物并美其名為“保護”的自不必說)。凡有點歷史價值的東西,他們都會悉心保護起來。即使是普通的房子,你盡可以在房間內部按自己的意愿進行奢華裝修或任何折騰,但建筑的外部是不允許隨便亂動的,哪怕是掛一個物件。
于是,我們今天不僅能看到莎士比亞出生時的老房子,還能到莎翁戀愛時的茅草屋和小花園里走一走,還有那些近百年的紅色老電話亭、紅色的郵箱……英國的城市,特別是倫敦,簡直就像一個建筑博物館。從羅馬時代直到二十一世紀的建筑,應有盡有。
如果不得不“折騰”,英國人就一定會講究科學決策,按程序決策,盡量不瞎折騰。比如在英國,要開挖公共道路,必須向市政府申請,而且一次長度不得超過30米。為了盡量不使工程因質量問題返工,法律還規定,在施工結束一年內,任何因施工引起的問題,施工單位都要承擔法律責任。此外,施工單位開挖或維修道路不能干擾公共交通,盡量將施工時間避開交通高峰。所以,在英國開車趕路時,千萬要留心周末、節假日和深夜堵車,因為極有可能會遇到道路施工——他們喜歡在節假日和夜里“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