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的賀曉生教授最近發表在博客上的一篇關于“大腦愛好什么”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他本人通過手術,親眼目睹過至少2000個人的大腦,并對大腦的養護進行了多方研究。他認為大腦有10大“愛好”。
1.喜歡色彩。平時使用有色筆或有色紙,能幫助記憶。色彩會影響大腦的認知和分析能力,因此大人的世界不要總是黑白分明,可以學學孩子,多用五顏六色的東西。他自己平時最喜歡淺紅和橘黃,這也是對人最有警示作用的兩種顏色,能刺激大腦反應,提高注意力。
2.喜歡菠菜。大腦是一臺珍貴而復雜的發動機,必須補充“優質燃料”。最新鮮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菠菜。據國外研究,多吃菠菜可以減少記憶力減退現象。相反,大腦“最差的燃料”就是含化學添加劑多的食物,比如罐頭食品和方便面等含防腐劑多的食品,以及經嫩肉粉處理過的肉類。
3.喜歡水分。大腦電解質的運送大多依靠水分。所以身體缺水的時候,人會頭疼、頭暈、無法集中注意力。賀曉生每天至少要喝8杯水,尤其兩次手術間隙,一定要喝杯水,讓大腦重新動起來。他建議,在做決定前或做用腦比較多的工作時,都多喝一點水。
4.喜歡與身體交流。如果你躺著或靠著什么東西,身體很懶散,大腦就會認為你正在做的事情一點都不重要。如果思考問題時,喜歡手里把玩一樣東西,或下意識地敲敲桌面,離開椅背坐姿端正,哪怕蹺著二郎腿,都會讓大腦保持警覺。另外,散步或室內踱步是思考問題的好方式。美國《衰老神經科學前沿》雜志刊登的研究發現,散步時人的推理能力會提高,并能防止大腦功能減退。
5.喜歡運動。在臨床上,賀曉生看過一個70多歲老人的大腦,發現他的腦回非常飽滿,一點皺縮都沒有。這樣一些老人,大多從事腦力或藝術類工作,在晚年還不斷工作,是所謂的“活躍人”。“能讓你去動腦琢磨的游戲,是最好的腦鍛煉方法?!辟R曉生說,他最推薦橋牌和適度地打麻將,也可以有意識地在晚上回憶一天的經歷。但他反對腦筋急轉彎等讓人絞盡腦汁卻百思不得其解的游戲,因為它的無邏輯并不會對大腦起到促進作用。但是,在壓力很大的情況下過度用腦,會對大腦形成一定的損害。
6.喜歡自言自語。自言自語其實是一個人在對大腦說話,它是鞏固記憶、修整認識的一個很好的方法。但最好多說積極的話。比如不要說“我怎么老是遲到”,最好說“明天我一定不會遲到”,鼓勵自己,增強大腦對這一想法的認知。另外,大腦需要重復,重復的間隔時間越短,記憶的效果越好。
7.喜歡快速閱讀。看書時,不要讓目光一行一行,甚至一個字一個字地移動,而要讓書離眼睛遠一點,雙眼一目十行地移動,讓大腦盡可能接觸很大范圍的文字,會提高你的閱讀能力。因為大腦的理解速度其實比你眼睛看到文字、嘴讀出文字的速度都要快,讀得慢反而會造成大腦怠工。
8.喜歡充足氧氣。大腦雖然只占人體體重的2%,但耗氧量卻達全身耗氧量的25%。充足的氧氣可以讓大腦快速思考;缺氧時,人會覺得沒干什么活卻非常疲憊、情緒善變、困得要命卻睡不著。賀曉生說,他平時會多吃一些含鐵食物,如豬肝、黑木耳等,因為鐵能增強血紅蛋白運輸氧氣的能力。此外,每1周-2周到山里去呼吸一次高質量的氧氣,而不是整天在城市里吞吐汽車尾氣。
9.喜歡寬敞環境。在3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辦公的人,和在1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辦公的人,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賀曉生說,大腦喜歡寬敞的環境,視野開闊首先讓人的心里不壓抑,情緒好對大腦的思考會產生影響。其次,眼睛看到的東西越多,越能刺激大腦的思維。如果你經常身處狹窄的環境中,就要多去戶外走走,解放大腦。
10.喜歡適時休息。成人大腦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鐘,所以工作每20分鐘-30分鐘,應該休息10分鐘。賀曉生說,他工作累了,最喜歡的休息方式不是睡覺,而是聽鄧麗君的歌或《彩云追月》等悠揚的民樂。他說:“用腦越多,消耗參與大腦運轉的物質就越多,換一種用腦方式,可以讓這種物質的來源增加,恢復大腦的思考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