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紫砂是宜興獨有的泥土,由它制作的紫砂壺具有諸多優點,并且實用性很強,更是集詩詞、繪畫、雕刻、手工制造于一體的陶土工藝品。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名人雅士都癡情于它外形的美輪美奐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使紫砂壺成為競相爭逐的焦點。
關鍵詞:紫砂;紫砂壺;形神氣態;文化美
1 引 言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茶具藝術就是其中最為人稱道的茶文化的傳承和體現形式,而宜興紫砂壺是茶具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想品茶品出檔次來,那得從茶具著手。紫砂壺,除了平常的泡茶、注茶之外,更是集詩詞、繪畫、雕刻、手工制造于一體的套圖工藝品。隨著茶文化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飲茶方法和習慣的不斷演變,對茶具要求就不斷提高,一是從實用性出發,力求保持茶的色香味;二是從藝術角度出發,要求茶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審美價值。
2 紫砂壺的優點與實用性
最能詮釋茶文化的,恐怕要屬紫砂壺。當茶文化遇到紫砂壺,就像良駒配上了好鞍,兩者互添光彩,增色不少。
常飲茶者肯定發現用瓷杯或者玻璃杯泡茶,茶杯壁往往有色澤深暗的茶垢難以洗凈,用之喝茶心中難免稍有不悅;也常常發現泡了一杯濃茶,第二天茶水面上便漂著一層“銹”,口渴之極,也不便輕易下口;或者一壺沸水沖入杯中,看著茶葉上下飛舞,卻不易下手捧杯。要是只是用茶來解解渴,這些自然也沒什么,但要是提高了一個檔次,當品茶者論,這多少敗了些雅興。所以古人費勁心思地研制了紫砂壺這一沏茶的雅物,既有實用性又富有藝術情調。
紫砂壺燒制的原料為泥土,紫砂壺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朱泥。可以燒制紫砂壺的泥一般深藏于巖石層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層之間。紫砂是一種雙重氣孔結構的多孔性材質,氣孔微細、密度高,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坯的干燥、燒成收縮率小。古人云:“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這一丸比珠玉還要珍貴的土便是紫砂泥。因而用其做成的紫砂壺透氣性好,用之泡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渙散,得茶之真香真味,暑天更是越宿不餿。而鑒于紫砂陶的特點,用它來制壺便是理想之品。《長物志》說它“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紫砂壺更是能吸收茶汁,壺內壁無需刷,沏茶絕無異味。紫砂壺經久使用,壺壁積聚“茶銹”,以致空壺注入沸水,也會茶香氤氳,聞則沁人心脾。此外,紫砂壺冷熱急變性能好,寒冬臘月,壺內注入沸水,絕對不會因溫度突變而脹裂。同時砂質傳熱緩慢,泡茶后握持也不會炙手。而且還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燒加溫,不會因受火而裂。最為難得的是紫砂使用越久,壺身色澤越發光亮照人,氣韻溫雅。紫砂壺長久使用,器身會因撫摸擦拭,變得越發光潤可愛,所以聞龍在《茶箋》中說:“摩掌寶愛,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類紫玉,內如碧云。”紫砂壺的美感便油然而生。
3 紫砂壺審美情趣的傳承和載體
壺的造型與藝術,那自有另一番天地,壺藝講究的是形、神、氣、態。形,乃壺之形象,紫砂壺的形講的是壺形的對稱性與均衡性,壺的尺寸與比例協調,更有特點的則需含有壺形特征的對比卻又講究整體的協調;神,即壺的神態,就是通過形象表達和散發出來的精神情趣,現在許多紫砂壺通過仿生的手法,追求貼近自然的情趣;氣,壺的氣質,也就是壺的內涵意義實質美的素質;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一件較為完美的壺藝作品,其形、神、氣、態四者缺一不可的,而且應該是優秀的。在品賞之余,不僅能讓人產生完美的觀賞效果,而且會給人以耐人尋味的藝術感覺。這便是壺藝的審美感化作用所產生的審美價值之魅力所在。
紫砂壺造型美的產生主要來源于構成形態美的基本要素,即點、線、面、空間等所產生的生理與心理反映,以及對點、線、面、空間形式意蘊的理解。具體的講,就是壺體、足、蓋、嘴、鈕、把以及由此形成的虛實空間等等。猶如工筆繪畫一樣,起筆落筆、轉彎曲折、抑揚頓挫,都必須交待清楚。面須光則光,須毛則毛;線,須直則直,須曲則曲;點,須方則方,須圓則圓,不能有半點含糊。在點、線、面及空間等形態要素中,線是最活躍、最富有感情的要素。面與面的交接過渡,平面上形與空間中的形態,其跳躍與靜謐、繁雜與單純、安定與輕巧、嚴肅與活躍等情感性質,無不與線密切相關,因而線條是我們欣賞紫砂壺形態美最受關注的。而對紫砂茶壺的審美,真正意義上的意境、氣韻都是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而且每個人的領悟也不相同,在這里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用紫砂壺喝茶喝到一定的境界,那就變成了一種文化,壺也就變成一件藝術品。紫砂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它作為器具的屬性,更多的是一種文化上的積累和沉淀,更是一種精神國度的構建和延續。“默默,無言。悟透了天上人間。聽鶴唳長空,看青山已老。江湖水,盡收進。一壺陽羨月,仁者無敵。”所以,君子不器,壺以載道;所以,壺出于神,智隱于壺。“煙雨江南煙雨夢,夢入江南望飛鴻。鴻飛萬里托錦書,書言大道在壺中。”所以,多少人因一壺而大隱于市。
月朗星稀之時,持一把精致的紫砂壺,沏上一壺碧螺春,于蕭蕭老槐之下,執一薄扇,人生之愜意盡在其中,古樸的江南文化全都濃縮于一把小小的紫砂壺。紫砂雖小,卻壺通大道。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需要精神世界的建構,紫砂壺的存在,使人們有了一個養氣的媒介。壺中天地大,這天地是排除一切物質、利益、私欲之外的另一種境界,于繁雜世事中,覓得一處沉靜的心靈空間。
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蘊賦予紫砂壺獨特的魅力,而這樣的魅力也迎合了江南諸多精細雅致生活人士的審美心理和審美需求。中國文化,向來注重和諧,有“和成天下”、“壺成天下”之說。宜興紫砂壺跟“和”文化有著一種無形的默契和相通。不僅僅“壺”跟“和”諧音,紫砂壺自身所體現的一種敦厚、樸質也跟“和”相一致,壺嘴要收斂,嘴把壺體上下要和諧、協調,這樣才符合中國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
紫砂不似玻璃般晶瑩剔透,不似瓷器般光潔細膩,而是古雅樸拙,含而不露,暗合了中國文人的修身之道。集造型、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雕塑等為一體的紫砂藝術,體現著中國文人的綜合質素。歷代文人愛紫砂,更愛將腹中文采、胸中意興都寄于小小的紫砂壺中。紫砂壺被多情的中國文人譽為“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隱士,瀟灑如少年,飄逸如仙子,廉潔如高士。”紫砂之韻便在這些眷眷贊譽中聚集、凝練、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