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叔牙是春秋時代齊國大夫,以知人善交著稱。他不僅才華超群,富有謀略,極具遠見卓識,而且品行高潔,公而忘私,為人處世寬宏大度。在這方面,歷史上就留下了不少佳話。
鮑叔牙的大度胸懷,體現在不計小節、寬容待人上。起初,鮑叔牙在南陽經商,認識了管仲。通過接觸了解,他知道管仲雖然家道中落,境遇困頓,但志大才高,不是等閑之輩,就很看重他,于是兩人就合伙做起了生意。管仲每逢賺了錢,總想多分一點兒,鮑叔牙知道后也不以為意。有人就對鮑叔牙說:“你這么做不是吃虧了嗎?”但鮑叔牙回答說:“管仲并不是貪財之人,只是家中貧窮急需錢財而已,是應該讓他多拿些錢的。”有時候做生意賠了錢,鮑叔牙不但不抱怨,還安慰管仲說:“這是時機不利的緣故,請不要放在心上。”管仲聽了,備受感動。后來,管仲三次從軍出征,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有人諷刺他貪生怕死,沒有勇于犧牲的精神。鮑叔牙則極力為其辯解,說這是因為管仲家有老母,需要他孝養侍奉,故不能輕生。對此,管仲晚年曾感動地說:“我與鮑叔牙經商而多取財利,他不認為我貪心;同鮑叔牙謀事,我把事情辦糟了,他不認為我愚蠢;我三次從陣地上逃跑,他不認為我膽小怕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牙的大度胸懷,體現在淡泊名利、公而忘私上。齊桓公即位之后,論功行賞,準備任命鮑叔牙當齊國宰相,但他卻堅持不受:“我雖然對您是忠心耿耿的,但您要想把齊國治理好,就必須任用管仲來當宰相。”齊桓公問:“為什么一定要用他做宰相呢?”鮑叔牙說:“與管仲相比,我有五點是不如他的:寬惠愛民,不如;治國不失權柄,不如;忠信以交好諸侯,不如;制定禮儀以示范于四方,不如;披甲擊鼓,立于軍門,使士卒百姓勇氣百增,不如。管仲有了這五個強項,如果當宰相的話,一定可以使齊國很快地強盛起來。”齊桓公開始還在猶豫,但在鮑叔牙的再三勸說下,終于不再計較管仲的一箭之仇,去獄中接出管仲,并拜他為宰相,以鮑叔牙為副手。從此,在鮑叔牙的協助下,管仲出謀劃策,在齊國順利實行了他的治國之道,使齊國迅速由亂轉治,由弱變強,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的強盛固然得益于宰相管仲的輔佐,但與鮑叔牙的公而忘私、薦才讓賢也同樣密不可分。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說:“天下人不但贊美管仲的賢能,更贊美鮑叔牙能夠識才薦賢不妒,謙和愛國忠君。”
鮑叔牙的大度胸懷,還體現在容人之言、善惡分明上。管仲病重后,齊桓公考慮他將不久于人世,問他是否可以讓鮑叔牙接替他為相。管仲不贊成這樣做,他說:“鮑叔牙是一位君子,但不可以委以國政。他對善惡過于分明,以善待善尚可,以惡對惡,誰忍受得了?鮑叔牙見人之一惡,終生不忘,這便是他的短處。”有人把管仲這些話告訴了奸臣易牙,易牙以為這是離間管仲與鮑叔牙的好機會,遂到鮑叔牙面前挑撥離間。沒想到鮑叔牙聽了非但沒有生氣,反而笑道:“這正是我推薦仲父為相的原因。仲父忠于國家,沒有私心。若讓我為相,哪里還有你們這些小人容身的地方?”一番話說得易牙面紅耳赤,連忙狼狽而退。
可見,鮑叔牙能夠做到不計小節,寬以待人,公而忘私,薦才讓賢,不僅有知人之明,更有自知之明,高風亮節,甘居人下,顧全大局,其大度與雅量堪稱為官者的楷模,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