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言:蘇州現象發出信號
蘇州是我國東部長三角地區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驕人的業績。2009年地區年生產總值超過7000億元。蘇州不僅是全國經濟開放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而且快速融入了全球價值鏈,屬于典型的外向型經濟。
2007年爆發的世界金融危機,對蘇州沖擊嚴重,一是外部需求萎縮,二是要素成本上升,面臨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的危機。
在此嚴峻時刻,中共蘇州市委組織部邀請南京大學長三角研究中心與蘇州市人才辦共同商討對策出路,并于去年10月舉辦有中國社科院、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等專家參與討論的《蘇州產業結構升級與人才戰略研究》大型論壇。會議得出的基本判斷是:
改革開放30年,蘇州經歷了經濟起飛、快速增長與逐步進入滯漲三個階段。2003年之后,伴隨勞動力投入的增加,雖然蘇州的GDP總量仍在上升,但GDP增長指數對其反應卻不再明顯。這表明:蘇州的第二產業吸收了過多的勞動力,已經進入“報酬邊際遞減”階段。今后GDP增長指數的上升,必須依賴產業結構升級,走知識密集與技術密集之路,也就是應該著力推動人才結構升級。
由于蘇州經濟在我國東部具有相當大的典型性,所以蘇州發出的信號應該引起我國其他地區的高度重視。
二、什么是產業結構
產業是指有投入產出效益活動的單位的集合,是一個多層次的經濟系統。
將國民經濟劃分為三次產業的方法,由英國經濟學家阿·費希爾(A·G·Fisher)于1935年在《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首次提出。1940年英國經濟學家科林·克拉克以此為基礎,研究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拓展了產業結構理論。目前世界大多數國家采用這種分類方法。三次產業的劃分是:第一產業是對自然物的采集,包括農業、畜牧業、水產業、林業、狩獵業;第二產業是對自然物的加工,包括采礦業、制造業、建筑業、電煤水業;第三產業是對自然物的流通,包括商業、銀行業、運輸業、服務業。也有把礦業列入第一產業,把電煤水業列為第三產業的,如美國。日本把不動產、教科文衛公務列入第三產業。
我國采用的產業分類標準(1985)是:
第一產業——農林牧漁(廣義農業)
第二產業——工業(采掘、制造、水電氣煤、建筑,廣義工業)
第三產業——流通與服務業(廣義服務業)
其實,第三產業又可以進一步細化:
1、按功能分。第一層:生產性服務業(金融、商貿商務、信息服務、科技研發、法律咨詢);第二層:消費性服務業(商品零售、旅游休閑、賓館餐飲);第三層:公共服務業(政府機關、軍隊、社會團體)。
2、按產值分。第一層:高附加值服務業;第二層:中附加值服務業;第三層:低附加值服務業。
3、按知識含量分。第一層:高知識含量服務業;第二層:中知識含量服務業;第三層:低知識含量服務業。
4、按勞動特征分。第一層:以腦力勞動為主的服務業;第二層:腦力與體力混合的服務業;第三層:以體力勞動為主的服務業。
5、按資源密集類型分。第一層: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二層:資金密集型產業;第三層:技術密集型產業。
那么,什么是產業結構呢?
產業結構是指產業組成、產業份額、產業間技術聯系及其發展變化。產業結構與行業結構、職業結構、就業結構密切相關。
具體而言,產業結構有以下規律性表現:
1、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勞動力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繼之,向第三產業轉移。從而呈現第一產業勞動力逐步減少而二、三產業逐步增加的規律。
2、人均國民收入愈低,第一產業勞動力所占比重愈大;人均國民收入愈高,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愈小。三次產業勞動力分布狀況,標志著一個國家或區域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水平。我國以1994年為分界點,第三產業從業人數超過一、二產業總和。
3、伴隨著產業經濟人口的增加,職業人口總量也呈現增加的總趨勢。如果經濟活動人口的增加與職業人口增加不能同步,則會產生社會職業短缺的矛盾。在我國,以1990年為分界點。此前兩種增長基本同步。此后出現矛盾加劇狀況,就業成為突出的社會難題。
4、人類社會與社會產業的發展變化。未來學家對未來社會產業的變化做出了不同的預言。丹麥未來學家沃爾夫·倫森認為:人類社會在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之后,將進入“夢幻社會”。夢幻社會的特征是:關注夢想、歷險、精神及感情生活。日常生活都將加入故事與想象因素。人們的消費注意力從物質需要轉向精神需要。會編故事的人將大行其道,這就決定了文化創意活動必將興盛的大趨勢。
三、什么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優化指“產業結構高級化”與“產業結構合理化”。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一種有序的經濟活動現象。從其形成與演進看,動力有兩個:一是社會需求,一是技術進步。表現為以下趨勢:1、產業部門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2、生產要素從勞動密集向資金密集再向技術知識密集演進。3、對勞動對象的加工深度有序深化,同時,從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演變。4、主導產業依次從消費資料部門向生產資料部門再向消費資料部門與服務部門演變。5、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6、產業關聯協調化,產業集聚高度化,產業布局生態化。
表1提供的數據是世界與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狀況。
表1世界產業結構對比(2003年)

(資料來源:徐平華:《資源環境約束下的中國產業政策選擇》,《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7年第10期)。
表2提供的是我國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的變化狀況。
表2我國三次產業產值比重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一般認為,產業結構升級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平穩有序進行,二是超前配置,幾個階段同時進行。英國、法國屬第一種,日本、韓國屬第二種。英國用了140年,法國用了100年,日本用了40年,韓國用了30年。
三大產業優化的方向和內部升級問題非常值得重視。
第一產業應發展生物工程、生態農業。第二產業應占領產業鏈高端,如研發設計、材料采購、銷售渠道。第三產業應大力發展現代生產型服務業,如金融保險、現代網絡、現代物流、法律咨詢、會計審計等。還包括現代消費型服務業與公共服務業。
第三產業應從低知識性、低附加值向高知識性、高附加值發展。這一過程,是在第三產業內部升級的過程。目前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已經占70%以上。
有人將以腦力勞動為主的服務業稱之為“第四產業”。目前在中國還沒有這樣劃分,但是已經有專家這么認為,并稱之為“產業結構升級”。以蘇州為例,2007年,從統計上看,服務業已占到70%的比重,但除去消費性部分,不到50%。故蘇州將“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作為目標,并稱之為產業結構升級。
筆者認為,為了把問題表述清楚,可以使用3.1產業、3.2產業、3.3產業這樣的新概念。但是,這么做可以嗎?依據又是什么?
讓我們來看第二產業大發展的工業化階段,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的一項研究。他在《工業化的階段和類型》一書中,選擇了8類產品進行分析:1、食品、飲料、煙草;2、布匹、制鞋;3、皮革制品;4、家具;5、生鐵與有色金屬;6、機械;7、車輛;8、化工。霍夫曼還將前4種定義為消費品,后4種定義為資本品。通過實證研究,他發現各國的工業化過程,實際上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消費品工業占主要地位;第二階段:資本品工業快于消費品工業增長,達到后者的50%左右;第三階段:資本品工業繼續快于消費品工業增長,達到與后者相平衡的狀態;第四階段:資本品工業占主要地位,實現工業化。
假設將這四個階段分別稱為2.1、2.2、2.3、2.4產業,那么對第三產業,也可以分別稱之為3.1、3.2、3.3、3.4產業。這對我們現在認識產業結構升級有很大好處。
第三產業份額高,不一定代表實力強大、經濟發展好。我們以某市某城區為例,其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達到80%,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其經濟總量不大,尚未形成自己的支柱產業(6%以上),而且重點發展的文化休閑和商貿服務與其他城區相比,還是落后不少。究其原因,在于三產中,真正附加值高的行業沒有發展起來。世界各國都有這樣一個趨勢,即社會越發達,文化創意產業比重越大。這是一種GDP輕型化的趨勢。
以下是世界主要國家文化創意產業占GDP的比重:
美國——25%(第二大產業)
意大利——25%
日本——17%
英國——10%
中國——3%
由上可知,在發達國家,文化創意產業占GDP的比重,已普遍高于10%。美國文化創意產業產品出口超過航空航天,而日本則超過汽車產業。我們國家的一些城市很有必要努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文化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第三產業。
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人才對策
在我們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概念弄清之后,需要進一步弄清與之相對應的人才對策問題。讓我們以蘇州改革開放30年的經濟發展歷程為例來進行具體分析,蘇州的人才工作要做什么。
表3是一份依照蘇州人才工作的實際情況而繪制的一份表格。表格主要是要說明,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人才工作的戰略對策也是大不相同的。這些可以用戰略實施主體不同、所要吸引的人才特征不同、人才來源不同以及行為主體的戰略目的、戰略舉措、行動特征不同來區分:
表3 經濟不同發展階段的人才戰略差異

(資料來源:《基于蘇州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人才戰略》)
蘇州要把藍領蘇州變為白領蘇州。由于中國發展的不平衡性,故適合東部地區采取的戰略舉措,不一定適合中部與西部,這一點是必須加以強調的。
當前,蘇州提出的以人才結構升級來引領經濟結構升級的戰略思想,是正確的、及時的。也就是說,當前的蘇州正處于一個由二產為主向三產為主的轉型升級的關鍵點。如果及時認識并調整自己的戰略思想,就能抓住機遇,順勢而上;如果滿足于以往的業績,不思變革,非常可能在猶豫不決中喪失良機。
可喜的是蘇州市委市政府正在統一認識。
認清形勢后,蘇州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圍繞集聚人才目標,點面結合,積極實施人才引進和培養系統工程;以使用人才為核心,以項目為抓手,努力建設多層次的人才載體;以服務人才為導向,以市場為驅動,不斷完善市場化配置機制;以人才需求為本,加速優化親才留才的制度環境。
具體的人才政策機制設計為:瞄準高端產業人才的引進機制、提升人才能力與活力的用人機制、構建多元化的人才開發培養體系、完善市場化的人才配置機制。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于不同區域來講,具有不同的意義。所需要作出的決策也不盡相同,因為各地的資源稟賦不同,主導產業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決策風格也不同。但是無論有多少不同,以下幾點是可以參考的:
1、重視高端人才引領、先導作用
過去我們經常講人才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支撐與保障作用。這沒有什么不對。但是,歷史前進到知識經濟時代,往往是資本追逐人才,而不是人才追逐資本,我們已經進入了“人才主權時代”。要認識這種時代變遷,高度重視引進和培養高端領軍人才,是一件需要轉變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大事。
人才優先是指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具體包括: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資本優先積累、人才制度優先創新、以人才優先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中央領導多次講“服務發展,人才優先”,“結構調整,人才優先”,就是這個意思。一個高端人才,可能開發一個高端產業、高端行業。人才上升到“自變量”位置,其余要素成為“應變量”。
人才優先的時代背景是,21世紀是信息世紀、知識經濟時代。進入21世紀,美國《新聞周刊》網站發表文章《知識誠可貴,智慧價更高》。IBM公司2009年年初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從計算機制造企業轉變為“智慧產業”。“智慧沈陽”,是IBM的中國開篇。智慧產業必將在世界興起,而主角就是人才。
2、重視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
經濟與文化不可分離。從一定意義上講,經濟形態也是一種文化形態。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要重視文化與經濟的融合,叫作“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
文化產業不等于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乘以科技再乘以商業化運作,可以產生極大的附加值。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國迪斯尼與英國的哈利·波特。迪斯尼從漫畫變成了動畫片,再變成迪斯尼樂園、迪斯尼賓館、迪斯尼商標;哈利·波特更是一個奇跡,25歲的英國女人羅琳由在火車上閃現的一個戴眼鏡的小巫師形象開始,出了書,出了電影,從一位一文不名的單身母親成為當今英國富婆,身價超過兩億英鎊。一本書銷售額達一億美元。文化產業具有精神享受功能,文化創意產業與之大不一樣。文化創意產業有三重意義,一是提高文化的科技含量,二是創造高附加值,三是擴大就業。
區域只發展經濟,就會失去靈魂。所以,產業升級,文化能夠立功。
3、重視職能轉變,提升人才服務水準
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要求政府職能轉變到位,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創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特別是變“管理人才”為“服務人才”。生產性服務業因為附加值高,故有以下重大特征:對運營成本不敏感,而對制度環境敏感。特別需要人力資本密集的法律、研發、咨詢、物流、教育、批發、軟件。對于文化類高端人才,還得學會寬容對待,允許失敗,這都是我們過去沒有遇到過的新問題。容才之度國際上叫“寬容指數”,實際上是指一個地方的開放性:是否對“文化多元”、“世界觀多樣”、“人員多種”表示容納。研究表明,人才與多樣化的相關數為0.718。美國創造性較高的州,都是外來移民較多的州,并被稱為“熔爐指數”較高的州。
毛澤東同志在1939年講過一段話:“我們的隊伍里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今天也是這種情況。這對我們全體干部是一種考驗。唯一辦法是加強學習,提升服務水平。
4、重視學習用人藝術,把人才用好用活
鄧小平同志說過:“人才,只有大膽使用,才能培養出來。”
中央提出“人才以用為本”,要求把用好用活人才作為人才工作的中心環節。
使用人才既是科學又是藝術。之所以說是藝術,是指不好定量,不好重復,因人而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首先是把人才放到合適的崗位上,不要把人用錯,“駿馬能歷險,耕田不如牛”。其次是做好激勵,讓人才處在受激狀態,發揮潛能。三是讓他不分心,集中精力做好創新。四是給他合理的經濟待遇,讓他有價值感。五是給他事業舞臺,讓他能為國建功立業。人盡其才是社會國家存在的理由。
5、重視產業集群發展方式,讓人才如虎添翼
眾多國家在產業升級中特別重視產業集群的發展。其中的道理在于,集群發展可以共享基礎設施,降低人才搜索成本、人才工作與生活成本,獲知識外溢之利,使人才與企業共同提升。集群構成包括企事業單位、中介和社會組織與政府。政府要發揮積極作用。要防止產業集群的雷同化,避免惡性競爭。著名競爭力學者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說:“對于產業而言,地理集中性就好像一個磁場,會把人才和其他關鍵要素吸引過來。”世界著名的產業集群有美國亞特蘭大工業企業集群(可口可樂),比利時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韓國大德科技園高科技產業集群。國內著名的產業集群有北京中關村高科技產業集群,廣東珠三角外向型加工業產業集群等等,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作者系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原院長、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