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全國有效展開必須借助賦有思想和智慧的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準確地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并引導其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使其主動應用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最終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者。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內涵,并結合時代特點深入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最終提出高校實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模式。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學生思想特點;思想教育工作者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15-0234-03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提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概念,同時也蘊涵了黨的理論和實踐工作。在新時期所面臨的新任務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目前,我國包括本科生、專科生和研究生在內的在校大學生約有2 000萬人。高校作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在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理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內涵,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質結構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被少數人理解掌握到被廣大群眾理解掌握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絕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宣傳的通俗化,更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普及化,其實質是用黨的馬克思主義水平提升人民大眾的馬克思主義水平,把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人民大眾的共識,把黨的理想轉化為人民大眾的自覺追求,把黨的智慧轉化為人民大眾的實踐能力。就是要把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實踐,把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實現馬克思主義影響的最大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作用的最大化和馬克主義信仰者的最大化。實踐性、民族性和時代性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特征[1]。新形勢下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更好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大學生的頭腦,這對于完成“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戰略任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從2003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到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先進的思想都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的理論創新,并且通過宣傳和教育使得這些偉大的思想深入人民大眾,使得社會得到了健康、快速的發展,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從而,也驗證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先進思想只有掌握了群眾才能變為物質。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曾經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道德品質、知識結構、組織管理能力、認知能力、表達能力的同時,要時刻注意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質,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的政治信仰,鮮明的政治立場、觀點,努力提高自身的馬克思主義水平,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工作。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應當系統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理論,熟悉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深刻理解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內涵,能夠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熟練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處理實際問題。只有充分理解馬克思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產生的理論創新,才能把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方向。所以,要想使大學生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得益者和重要載體,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入到學生工作中,讓廣大大學生以親身體驗的方式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會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這對提高大學生思想素質、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結合時代背景,透析大學生思想特點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環境中,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受到各種思想文化的影響明顯增多。因此,當代大學生與以往任何時代的大學生相比,具有更多、更明顯的時代特征。思想教育工作者為了更好地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廣,就必須先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當代大學生有如下思想特點:
(一)政治態度正確,但認知偏激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態度是積極的、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顯示:我國大學生的基本政治態度和政治觀點正確,對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的指導等政治理論問題的態度明確,認識清晰。擁護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贊同國家實施的重大發展戰略和舉措,對國家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上述結論也表明: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價值取向能夠同黨和國家的政治導向保持一致,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政治觀念也日趨成熟[3]。
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由于國際形勢日趨復雜,各種文化相互激蕩,隨著國內改革的深入,發展和矛盾交錯呈現,各種錯誤思潮和不良傾向的影響使大學生對一些深層次的政治問題的認識存在偏差。主要存在于:如何正確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和規律;堅信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性;如何正確認識我們黨的領導,反對在中國實行多黨制;如何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反對指導思想多元化等問題。
(二)理想信念明確,但價值觀多元
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是其成長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和政治保證。我國大學生主動關心國內外大事,尤為關注與國家民族榮譽、利益和國計民生相關的重大事件,對我國保持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充滿信心,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情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另一方面學生對于自身發展也更加關注,對于個人目標的選擇更趨于理性和務實,人生觀、價值觀積極向上、務實進取,成長成才愿望迫切,普遍表現出樂觀與進取的精神狀態。從整體上看,我國當代大學生是具有明確的理想信念的,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能夠關注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和祖國的未來,對自己的社會職業和生活充滿著無盡的向往。但是,在國內外顯著的階段性大氣候的影響下,當代大學生正接受著網絡環境中各種社會政治文化思潮滲透和渲染,這些因素深刻影響著他們的成長和成才。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選擇趨于務實和多元,功利色彩較濃。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差異和社會的高速發展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價值取向的功利化更趨明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無私奉獻的精神價值受到部分大學生的質疑;極端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越來越被更多大學生接受,一些大學生甚至將個人的理想信念定位在對金錢、權力、地位等的追求和占有上。
(三)個性特點鮮明,但集體意識淡薄
大學生行為是其思想特點的現實表現,受到傳統文化、社會環境、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渴求知識,追求進步,積極向上,奮發成才。自我意識明顯強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學生,他們思維活躍,個性張揚,對社會生活中的新思想、新觀點反應迅速,且反抗和批判的潛意識濃厚,對傳統和權威的認同和質疑并存。這就導致他們的行為在其價值觀主導下也表現出較強的自主性特點。這種自主行為使他們事業的執著追求中具有更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另一方面,他們在自主性上也往往顯得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聽從別人的勸告。少數大學生行為舉止孤僻,不懂得尊重他人,個人利益第一。在集體和個人的關系問題上,他們更多地是傾向于個人利益,“是否對我有利”往往成了他們是否參加集體活動的標準。
(四)關注社會變遷,但不能正視自身問題
由于我們的社會目前正處于發展與矛盾并存期,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急劇變化,以及網絡在日常生活中的滲透和深人,這些都沖擊著人們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是非標準、生活方式,影響和打破了人們的心理平衡,尤其對處于青春期、社會閱歷淺的大學生心理影響就更大。突出表現為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沒有緊迫感,意志不堅定,心理耐挫折承受能力弱,而且嚴重的敵對、憂郁等心理問題往往伴發犯罪、自殺等社會問題。
大學生思想特點的形成依賴于時代背景的變化,掌握大學生的思想變化及特點是我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把握大學生思想發展變化規律,將馬克思主義理念融入思想教育工作,是有效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經之路。
三、以思想教育工作為切入點,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那么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以大學生的思想特點為基礎,將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融入到學生工作中呢?
(一)以提高大學生政治素質為起點,深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當今大學生中有著一種“談政治色變”現象,一說到政治,就會直接聯想到“黑暗、貪污與勾心斗角”等這些詞匯,毫無自我的判斷與認識。殊不知,當一種認識成為社會的主流時,人們往往會失去了正確甄別事物的能力,而這種現象的產生即是基于此的緣由。所以高校思想工作者應該了解大學生的政治素質面貌,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教育大學生透過事物的表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堅持實事求是,鼓勵大學生去接觸政治、關注政治、參與政治,以辯證的觀點去看待政治,這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是有益的。而更多的人參與到政治中,既有利于國家的發展也關系到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同時,“政治”反饋了這個社會改進、變革趨勢的走向,了解政治可以使大學生緊跟時代步伐,為成為社會更需要的人才而去充實自己。
(二)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為我們理解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思想教育工作者要誘導大學生學習好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矛盾;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為標準,不斷檢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必要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克服任性和偏私。還要敢于向一切錯誤的思想觀念、腐朽的生活方式宣戰。
以馬克思主義人生觀為準則,使馬克思主義人生觀深入人心。因為馬克思主義人生觀是唯一正確的人生觀,“為人民服務”是馬克思主義人生觀的精辟概括,也是它的核心、靈魂和基本特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應該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人生觀,以自己的工作表現和實際行動感染大學生,讓大學生體會到思想教育者的“一切為學生服務”的工作精神,可以讓大學生走進社會以后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工作。
胡錦濤同志強調:“要鞏同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在我國的社會價值體系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居于核心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決定著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大學生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只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積極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觀,才能培養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人才[4]。
(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實行合理的優化管理
“以人為本”是我黨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又根植于中國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深厚土壤,同時反映著當今時代發展的現實訴求,展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觀、執政觀和價值觀。“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我們一切工作的理論前提。在高校要實行合理、優化的管理,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的需求為本,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為學生的發展和成才提供一切可能的條件。
高校思想工作者必須從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發展需求開始,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培養大學生積極、健康的生活習慣。通過各種形式的集體活動,鑄就學生良好的合作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
(四)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向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順利就業
大學生就業指導作為高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目的應與高等學校的教育目的一致,即堅持以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論述為指導,確保新時期開展就業指導的正確方向,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社會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就業指導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個體全面自由的發展,重視在人性提升基礎上的能力發展,即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就業指導應以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為前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提高其思想政治索養。就業指導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有個性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大學就業指導要立足于高等學校實際,通過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使其肩負起對社會的責任。具體而言,可從心理健康指導、職業生涯設計指導、學業指導、擇業指導、創業指導和升學指導等方面來構筑完整的全程化的就業指導體系,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要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以加強政治思想教育為切口,以提升畢業生的能力和素質為宗旨。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最終目的在于在滿足學生就業需要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向更高層次發展,最終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的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馮剛.高校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若干問題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8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Z].
[4]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