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論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重要載體。目前,在理論和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忽視或否定大學生理論教育的現象,分析了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提出了發揮大學生理論教育基礎性作用和增強大學生理論教育時效性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理論教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15-0280-02
理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分析目前大學生理論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討解決大學生理論教育問題的對策,對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理論教育的意義
大學生理論教育主要是指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其他的理論學習、理論研討班、理論講座、理論學習小組等形式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理論教育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而且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大學生理論教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任何時候,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一)有利于大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
大學生理論教育是通過教育者向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的一項系統的社會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是一個十分完整而嚴密的理論體系,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同時,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而堅持理論教育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的內在要求,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是大學生理論教育的核心內容。
通過理論教育,使大學生全面系統的掌握完整準確的馬克思主義,在此基礎上,更好的用發展的眼光去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從而更好地在理解中堅持,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因此,理論教育不僅為大學生集中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而且為大學生全面深刻地掌握馬克思主義挖掘了一個很好的渠道。
(二)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襲
隨著社會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生生存和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隨之面臨許多新的任務和形勢:一方面,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期、改革攻堅期和發展機遇期,機遇和挑戰并存,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丑惡現象嚴重侵蝕著大學生的心靈,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另一方面,西方國家打著人權、民主、宗教、民族等旗號,以其先進的信息技術為手段,向大學生灌輸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價值取向、生存態度和認知方式,企圖在潛移默化中使年輕的大學生全盤接受西方文化和制度,進而走向反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目的。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加之,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轉變、形成、發展關鍵期的現狀,使得大學生理論教育勢在必行。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加強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理論教育,能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加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的理論教育,能使大學生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并自覺與不良思想作斗爭。
二、目前大學生理論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理論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在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方面無疑發揮了基礎性的作用。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當前,在高校中,存在著大量忽視或否定大學生理論教育的思想和行為,深入分析這些思想和行為產生的原因,對發大學生揮理論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增強大學生理論教育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學生理論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部分大學生忽視或否定理論教育的重要價值
大學生作為理論教育的直接對象,是理論教育得以進行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理論教育得以開展的基本前提,是理論教育活動的最終歸宿點,因此,大學生對理論教育的認識,對大學生理論教育的順利施行具有重要影響。目前,在大學生中,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存在著一些對理論教育的不正確認識,代表性的觀點有:無用論、過時論、強制論、方法論、目的論,這些觀點雖然論調各異,但是試圖抹殺或降低大學生理論教育的科學性和必要性,同時也反映了大學生對理論教育的排斥和不認可。因此,我們必須深入挖掘原因,以增強大學生理論教育的有效性。
2.部分教育者不能科學地進行大學生理論教育實踐
教育者作為大學生理論教育的主體,是大學生理論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在大學生理論教育中發揮導向性作用。因此,教育者的綜合能力,尤其是進行理論教育的能力,直接影響理論教育的效果。
目前,在高校中,一些教育者在大學生理論教育實踐中,呈現出很多問題。具體有:因理論信念不堅定,而表現出知行不一;因理論素養不夠,而不能把握理論的精髓;因不能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而不能發揮課堂的作用;因不能創新思維,而不能很好地搭建師生互動的良好平臺。因此,很多理論教育者都是在做無用功。
(二)大學生理論教育問題的原因透視
1.部分理論教育者素質不高
“教育主體是指教育過程中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響的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是主體,處于主導地位。”理論教育者作為理論教育實踐的主體,因而,理論教育者自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理論教育的效果。
一些理論教育者由于自身素質不高,一方面不能全面客觀地認識大學生:不能全面客觀的認識大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實行一刀切的教育,忽視理論教育針對性和可接受性的基礎;忽視或否定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把大學生視做消極被動的對象,實行單向灌輸,強制壓服,把大學生擺在教育者的對立面。另一方面,不能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科學運用教育介體:不能分解教育目的,制定正確的教育目標;不能及時進行自我改造、自我提升;不能再理論教育的工程中,豐富、發展理論教育的內容,選擇、創新理論教育的方法;不能主動適應、選擇、改造理論教育的環境。
2.部分大學生對理論教育的偏見
理論教育的過程是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雙向互動的過程,是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過程。教育客體是指接受教育影響的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對象,相對于教育主體的主導地位,教育客體處于從屬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教育客體在一定情況下會起到關鍵作用。長期以來,一些對理論教育的歷史偏見,先入為主,根深蒂固,不斷影響著大學生思想;一些大學生從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出發,否定理論教育、排斥理論教育,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了理論教育的效果。
3.教育環境的不和諧
“教育環境是指對教育活動以及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良好的教育環境,無疑有利于理論教育的順利開展。對于大學生理論教育而言,不僅間接地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而且直接地受學校這個小環境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在給我們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給大學生理論教育創造了復雜的外部環境;同時,學校內部存在一些不和諧因素,不僅增加了理論教育的難度,也對理論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
三、解決大學生理論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理論教育者的培訓與提升
理論教育者是理論教育活動的發動者、組織者和實施者,為保證理論教育的時效性,必須全面提升理論教育者。其一,理論教育者應更新理論教育的觀念,應改變傳統的“一刀切、一風吹”和“你講我聽,你打我通”的培養模式,應以大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出發點,因材施教,激發大學生的主體性,實現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其二,俗話說:“打鐵需要自身硬”,理論教育者應從知、情、意、信、行等五個方面全面提升自己,以堅實的理論知識和合理的知識結構為基礎,以飽滿的熱情、頑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為投入,以自身的行為和身邊的榜樣作示范,真正的做到真懂、真信、真做;其三,在教育目標的指導下,理論教育者應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安排教育內容,并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創新理論教育的方法,真正地做到把“死”知識講“活”。其四,理論教育者應致力于建立教育者和大學生間的平等的雙向交流的新模式,即以尊重人、理解人為基點,把教育者和大學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進行對話式的交流,努力創設良好的理論教育氛圍。
(二)破除大學生對理論教育的偏見,激發大學生的主體性
大學生是理論教育的對象,也是理論教育的主體。破除大學生對理論教育的偏見,激發大學生在理論教育中的主體性,是理論教育的時代任務。首先,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認真分析偏見產生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安排理論教育的內容;其次,從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新理論教育方法,把理論教育融入大學生的生活,使得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理論的魅力;最后,引導大學生在接受理論教育的過程中,主動進行自我教育,樹立共同的理想信念。
(三)營造和諧的理論教育環境
歷史唯物論認為內因是基礎,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但在一定條件下,外因起著關鍵的作用,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利于保證理論教育的效果,因此,努力創設和諧的外部環境對于理論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我們要努力構建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創造融洽和睦的家庭環境、倡導積極向上的學校環境,從而為大學生理論教育的有效開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蘇華.列寧“灌輸”思想的現實指導意義[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1999,(2).
[2]閔緒國.“灌輸”集中不當認識之剖析[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8,(2).
[3]曹培東.列寧“灌輸”理論與黨的思想政治教育[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3).
[4]葉苗.對“灌輸”的再認識[J].魯行經院學報,2002,(3).
[5]魯鳳,孫秀霞.灌輸理論及其顯示問題研究[J].學術交流.2003,(1).
[6]于倩.灌輸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選擇[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7).
[7]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
[8]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7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