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就業困難已經成為我們所不得不重視的一個嚴峻問題。本文從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狀出發,分析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及其他重要因素,并據此提出筆者的一些應對建議。希望能拋磚引玉,對解決這一問題有所助益。
關鍵詞:大學生失業;現狀;原因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15-0261-02
從2003年大學擴招后的第一屆畢業生走向社會后,大學生就業困難,已經不再是所謂的天方夜譚。而從2001年的114萬到2003年的212萬再到2011年的660萬,應屆畢業生人數的激增,更使得大學生就業困難逐漸成為我們所熟悉的一個話題。面對大學無用論的泛濫,畢業即失業的現實,巨大的就業壓力使我們確實需要思考:現今大學生就業狀況究竟如何?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是什么?而我們又該怎樣去應對?
一、大學生就業困難之現狀
先來看看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狀吧,整體來說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主要表現在:
1.整體就業率不足,就業局勢困難
根據已經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的應屆畢業生為630萬,而截至2010年7月1日,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90.7%。我們姑且不去考慮部分高校為了應對檢查而要求學生假簽約的水分有多少,僅以90.7%計算,就意味著有60多萬大學生沒有找到工作。而這個數字還需要加上2009年同樣未就業的50多萬往屆畢業生。今年我們的畢業生數量為660萬,而“十二五”期間應屆畢業生年平均規模將達到700萬人。依據往年的數據對比,我們可以猜想,盡管就業率略有升高,但基數擴大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未就業人數只會多不會少!
2.個體就業職位差,普遍高知低就
自北大畢業生陸步軒,步一時之先養豬后,大學生做保姆、服務員、賣肉便早已不是新聞。大學生對于工資的最低要求也是一降再降,甚至出現了“零工資”求職現象,據京團市委、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聯合發布的2010年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大學畢業生本科學歷人群中愿意接受零月薪的比例達到20%,而接受零月薪時限最短為1個月,最長則可達半年[1]。同時,隨著大學畢業生的增加和有經驗的青年農民工的搶手,二者工資待遇有趨同之勢,甚至剛出校門的畢業生工資不及同齡農民工。2009年3月濟南5名經過層層考試錄取的大學生正式上崗,成為城市掏糞工人,而后,合肥亦招聘了11名碩士生進入城管隊。類似的“高知低就”我們已經司空見慣。大學生的就業狀況,確實是不容樂觀!
二、大學生就業困難之原因
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是什么呢?有的人說是因為大學生太多了!確實,與擴招前相比,我國大學生的絕對數量大大增加,但在相對數量上呢?以每萬人中大學生的數量來看,2005年美國就達到了520人,加拿大為580人,韓國為571人[2],那中國呢?到2010年為止,中國在校的大學生數量約為2800萬,若以絕對數量而言確實世界第一。但中國的人口有多少呢?約為14億。我們做一個簡單的除法,就可以得出每萬人中也就180多個大學生而已的傷心結論。而大學生是什么?他們是創新的后備階層,是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對于這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而言,我國的大學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那么原因究竟是什么?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1.中國的經濟結構
中國歷來標榜為制造業大國,也就是說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制造業是主要的產業構成,也是主要的勞動力需求來源。而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應當包含6+1的環節,除了加工制造,還有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六大環節。而這六大環節是整條產業鏈里最有價值能夠創造出最多盈余的環節[3]。同時,六加一的環節里,真正需要大學生的也是六而不是一。不幸的是,在中國這些產業長期處于低迷狀態,所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學生就業崗位的不足,從而成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根本原因。
2.社會的就業體系
社會并未建立其一套完善的就業體系,集中體現在就業信息的不對稱上。往往企業對于高校畢業生是比較了解的,哪個學校什么專業好,畢業生有多少,都是一些較容易查找的信息。而對于畢業生本人,那就更容易了,簡歷加上面試,基本上能把畢業生所有的信息都問出來。也就可以很方便的針對職位尋找人才。與之相對的則是畢業生一方在信息上的弱勢。對于哪些單位需要招人,往往只能借助于網絡信息、朋友介紹與各種招聘會,對于應聘的單位大多不甚了解,自然也就無法找到最合適的職位。而且很多人甚至對招聘信息一無所知,只能像無頭蒼蠅般到處投簡歷。而就業崗位不足所導致的買方市場,進一步加劇了這種不平衡。人才市場檔案管理的混亂也使得大學生的就業更加艱辛。
3.學校的輔助制度
學校的就業能力培訓應該包括三個部分:第一,合理調適專業,不斷增強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第二,堅持特色育人,著力提升人才培養對社會需要的適應性;第三,強化就業指導,全面增強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競爭力[4]。從這三點要求來看,很多高校都是不合格的。首先是專業問題,2010年的就業率統計已證明了,熱門專業≠易就業專業。而一些學校為了追求招生與效益,往往盲目開設專業而不考慮市場的真實需要。再來是人才的社會適應性,包括實踐能力與心理能力。現在許多高校往往只進行呆板的知識灌輸,忽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畢業實習也流于表面化。對學生的心理也未進行正確引導,使學生未形成良好的抗壓心理與職業觀念,從而不適應社會需要。最后就是最重要卻也是做的最不足的就業指導。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著就業指導人員素質低,數量少,服務意識差等現象,未能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就業指導體系和服務體系。既不能結合各專業特點及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更不能培訓相關人員或通過職業咨詢等方法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5]。
4.學生自身的問題
大學生自身的就業觀念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由于缺乏相關培訓,大學生對于自身也就缺乏一個正確的認識,既可能導致期望過高,對待遇較低的職位不屑一顧,也可能導致自認過低,從而高知低就,搶去了他人的職位。同時沒有形成正確的擇業觀也可能導致片面強調專業對口,從而導致就業困難。此外,部分大學生誠信意識缺失,在簽下就業合同后單方面毀約,或簽下幾份合同想要從中挑選,也導致了企業對部分大學生產生不良印象,從而提高職位要求或減少招聘人數,加劇大學生就業困難程度。
三、大學生就業困難之應對
1.產業結構調整國家政策努力
要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就必須國家在產業結構上進行調整,適當放松制造業,大力發展知識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電訊、交通運輸、港口機場、文教體娛、醫療衛生等行業,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與投資機會,可以創造大量的適合大學生的“白領”崗位,從而舒緩就業壓力。以金融服務業為例,我國80%以上的中小企業都未使用金融服務,而大量的農民更是沒有接觸金融服務,這里有著巨大的可開發市場。同時也應適當調整國家政策,對西部等經濟欠發達地區與較冷門但是國家必須發展的行業進行傾斜,以地區津貼、行業補貼的方式鼓勵大學生就業,更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從而解決就業難問題。
2.社會體系完善統一有序平臺
應當建立一個健全的大學生就業信息網絡平臺,向大學生與企業雙方提供對稱的信息,避免出現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也招不到人的現象出現。可以各大高校的校園網絡與各大主要企業協會及相關政府部門為分支,建立覆蓋全國的就業平臺,從而形成統一有序的就業體系。重點是要使學生可以方面快捷地在網上獲取相關的職位信息。此外,對于暫時無法找到工作的大學生,應考慮將其納入到社會保險的范圍內,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這對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就業體系具有極大的積極意義。
3.學校輔助加力充分發揮作用
首先,高校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來設置專業,制定培養計劃和目標,改進教學方式,加強實踐技能培訓,使畢業生符合市場需求,改變目前存在的失業與崗位空缺并存的局面。其次,增加社會實踐的課時要求,嚴格把關畢業實習過程與結果。對學生心理進行疏通與引導,培養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樹立合理的擇業觀,先就業后擇業。最后,在就業指導上,除了加強人力財力投入外,還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做法:如美國大學的就業指導工作從入學開始,通過系列的職業教育活動,增強學生自我選擇職業的能力和技巧。英國的就業指導課程貫穿大學學習的始終,主要包括認識自我、認識機會、決策技能以及過渡學習等[6]。也就是要增強就業指導的針對性與實用性。
4.學生自我增強培養誠信觀念
根據一項社會調查發現,當過學生干部的大學畢業生中就業困難的比例顯著低于沒有當過學生干部的大學畢業生。而計算機水平為三級及以上的,英語水平為六級及以上的和擁有技能證書三種以上的就業困難大學生比例最低。這些指標所反映的是大學生多方面的素質,比如主動積極的心理、協調與組織能力、專業化技能等等[7]。因此,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還要增強學生的自我學習完善能力,注重培養各方面的素質。特別是要注重培養誠信意識。誠信已經成為許多企業招收員工的一個主要標志。一個不誠信的大學生,即使能夠找到工作也往往會因為種種問題而最終成為失業者的一員。
大學生就業,是就業這一基本民生問題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也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然而,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我們政府、社會及學校各方的支持,也需要大學生自身的努力。但是我們堅信,只要我們不懈努力,大學生終將不被就業問題所惱,成為真正的天之驕子。
參考文獻:
[1]本科生2成容忍“零月薪”.北方網[EB/OL].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0/05/25/004714199.shtml.
[2]大學生就業難.騰訊網[EB/OL].http://view.news.qq.com/zt/2009/
daxuesheng/index.htm.
[3]郎咸平.從產業鏈分工看大學生就業困難[EB/OL].http://view.news.qq.com/a/20080723/000001.htm.
[4]張進.提升就業能力是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選擇[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5]闕英偉.試析高校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成因[J].經營管理者,2010,(13).
[6]段濤.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與對策[J].西南科教大學高教研究,2003,(3).
[7]童輝杰,楊雅捷,呂航.“新失業人群”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