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北方漁獵民族早期生存的手段,獵取野生動物的方式方法,來研究探討北方漁獵民族原生態的食物采集活動,活動組織形式,使用工具,分配方式等,使這種原始的生活手段為現代文化服務。
關鍵詞:漁獵民族;狩獵;野生動物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15-0129-02
“狩獵”是個漸漸遙遠而古老的詞匯了,狩獵活動也將逐漸退出現代文明社會,但在20世紀初乃至更久遠一些,狩獵活動曾經是北方漁獵民族賴依生存的重要手段,北方漁獵民族在歷史上世世代代以狩獵、捕魚、采集為生,狩獵生產是北方漁獵民族獲得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是一種原始的傳統文化。了解和挖掘狩獵文化的資源使其作用于當代旅游和社會文化發展是件及其有意義的事業。
一、狩獵的組織與方法
17世紀以前,漁獵民族在黑龍江北岸時的社會形態是較完整的血緣。父系家庭公社時期,狩獵組織以“烏力楞”為單位集體進行。“烏力楞”是鄂倫春語,含義為“子孫們”,指同一祖先傳的幾代子孫,他們以“撮羅子”居住在一個“烏力楞”內(“撮羅子”是獵民的原始住屋,用20幾根木桿支成圓錐形木架,外面覆蓋樺樹皮或狍子皮遮擋風雨或抗寒,人們在里面用篝火燒水做飯生活)。一個“烏力楞”有“撮羅子”幾個到幾十個不等。
狩獵主要是男獵手,老弱婦孺留在原地。而且是集體勞動,按人或戶平均分配的原則進行分配,狩獵是為了解決全體氏族成員的“衣皮食肉”問題。尤其是獵取兇猛的動物時,只有靠集體的力量才有可能。狩獵小組是由三四人或五六人自愿組織起來的臨時性的生產組織,狩獵結束,小組解散,下次出獵再重新組合。這樣的小組多半是由親戚或志趣相投的朋友組成的,“紅圍”(即好的狩獵季節)期一到,由一人發起,邀請幾個人一起出獵,就坐下來商量出獵的有關事項,并民主選舉狩獵組長“塔坦達”(即燃一堆火的狩獵組長),由他來指揮安排整個過程。
北方漁獵民族的狩獵方法有很多種,對每種動物都有一套獵取方法,擇其主要的幾個加以介紹。
跟蹤追隨法,循動物的蹤跡尋找獵取的方法。每種動物無論冬夏總會留下蹤跡,獵人見到蹤跡后,選好山形,看好風向循跡慢慢尋找,就可能見到動物。如果獵馬好,且獵區山勢平坦,樹林又不很密,可以騎馬追打,過去秋冬季獵野豬、捕捉公鹿用的就是這種方法。用這種方法也可以獵取虎、猞猁等猛獸。虎和猞猁雖跑得很快,但沒有耐力,因而騎馬追攆就可追上,見到虎就可以射擊。猞猁如跑不動往往會上樹躲避,獵人追到樹下就可獵取。
獵犬圍圈法,當動物鉆入密林,爬上陡峭山坡,或遇到虎、熊等猛獸難以接近時,獵人往往采取獵犬圍圈的方法來獵取。當發現動物的蹤跡后,將獵犬放出,獵犬會很快找到獵物并圍圈住狂咬狂叫,獵人可乘機接近獵取。用這種方法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被擊傷而逃匿的動物。
堵截法,獵人在動物經常走動或在其必經之地堵截而獵取的方法。動物都有自己的活動規律,如,有的動物經常去河邊或水泡子邊喝水或吃水草,晚去早歸,并有一定的來往路線,獵人只要一早一晚在此“守株待兔”就可以了。還有些動物如果受驚,就會不顧一切地往高山或密林深處跑,如果判斷準確就可以在動物必經的地方堵截而獵取。獵人必須要有長期積累的經驗方行。
蹲堿場法,是獵人在春夏季打鹿茸(包括狡首)的最好方法。堿場是天然形成的鹽堿地,鹿、狡等動物喜食鹽堿,在春夏季的夜晚經常來此舔食鹽堿。獵人根據這一規律來此堿場附近蹲伏,可獵到鹿、狡及狍子等動物。用同樣的方法,也可獵到經常來水泡子吃水草和洗澡的鹿、狡等動物。
堵洞法或掏洞法,是專門獵熊的一種方法。一到冬季,熊要進入洞穴避寒,直到第二年的春季才能出洞。棕熊體大,不會爬樹,就蹲伏在洞穴內。黑熊會爬樹,所以一般在樹洞內蹲伏。根據這一規律,獵人要獵熊就要仔細尋找,如果找到蹲伏有熊的洞穴就想辦法讓熊鉆出洞來,然后獵取之。用這種方法獵熊雖有一定的危險性,但只要掏洞的方法得當,獵熊的效率還是很高的。
誘叫法,獵人用模仿動物的叫聲來引誘動物而獵取的方法。春季獵人用狍哨叫“皮查文”誘叫狍子而獵取,秋季獵人用鹿哨叫“烏力安”誘叫鹿或狡而獵取。也可用此方法獵取其他一些獸類或鳥類。遛河法,劃著樺皮船或木筏順水遛河的一種狩獵方法。在炎熱的夏季,鹿、狡等動物都喜歡到河邊乘涼或喝水、吃水草,根據這一規律,獵人只要駕船或木筏慢慢順流而下,就可能遇到鹿、狡等動物,并獵取之。
窖鹿法,或稱窖趟子捉鹿法。獵人在鹿或狡等動物經常走動的地方,攔腰用兩三米長的木桿筑起一道木柵欄來,短則幾里,長則十幾里,其間留出多處缺口。然后在缺口處挖出約兩三米深的土坑,并用樹枝、樹葉等物將坑口偽裝起來。當鹿、狡等動物在此經過時,便會掉入坑內。獵人捉鹿后來飼養,就是用這種方法將鹿捕捉到的。這些都是原始的狩獵生產方式,是漁獵民族生存的最基本保障在社會分工中,參加狩獵的多是男人;但是也有一些青年女人,在自己住處附近,參加一些捕獵小動物的活動。像從前鄂溫克人、鄂倫春人,自發地組成一些捕獵小組,技術好經驗多的人去打鹿、犴、熊、野豬等大動物,打大動物時多是集體進行,只有打小動物時才以個體形式捕獵。在打獵出發前要民主產生一個“行獵長”,擔任這一職務的多是些年齡大、輩份高,有經驗和有威望的老獵人,他根據大家的意見,最后決定狩獵場地和時間。行獵長的職務是很辛苦的,他不但要每天早起晚睡的偵察和研究野獸的出沒規律,制定狩獵方案,還要負責領導整個小組的生產、生活、教育每個成員遵守狩獵紀律。如狩獵時,除被指定人員開槍外,其他人員未經允許不得隨便開槍;進行狩獵時不準唱歌和說笑等。盡管行獵長比較操勞,但他沒有任何特殊待遇,完全和其他成員同樣分配獵物。
狩獵組在獵到野獸后,一般都在當時剝皮,并按不同部位分割成許多小堆。獵人同其伙伴除將所獲動物的心、肝臟留下食用外,其他都放在原地等家里人馱運回去。為了能使家里人知道他們的行蹤和不迷失方向,狩獵組都要在行動的路線上砍樹留下標記,這樣來馱運獵物的人就不會找不到了,標記也是按獵人自己的規矩來砍的,不懂山里規矩的是不容易找到標記的。在狩獵過程中,獵人有自己的原則,即不許射獵正在交配的野獸,也不許射獵已經懷孕的動物。他們知道自然界繁衍生息的規律,動物交配能使動物繁衍后代,使動物更加昌盛,造福人類。鄂倫春人還不允許打鴻雁、鴛鴦,也不允許打正在孵卵的野禽。他們認為,打死鴻雁和鴛鴦會破壞夫妻生活,也不利于繁殖后代。
二、狩獵季節和工具
北方漁獵民族的狩獵方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著,最初他們采取“燒山引獸”、“放火尋角”的辦法,后來逐漸發展為圍獵、陷井、搶扎、箭射、犬捉、夾子、網套、毒藥、槍打、炸藥等多種方法。17世紀以前的狩獵工具主要是弓箭、扎槍、地箭、鹿哨,也可能有少量鐵器,但大多的扎槍或弓箭頭為“骨鏃”、“石鏃”,輔助狩獵工具有獵犬、樺皮船、馴鹿、滑雪板等。
17世紀初,后金統一了黑龍江流域各部漁獵民族,清政府定期開放“楚勒罕”(納貂互市,有集市貿易性質),促進了漁獵民族同周邊各族接觸機會,從而先進的鐵鍋、鐵斧、鐵刀、鐵扎槍頭箭頭,以及槍支、馬匹等生產生活用品先后進入漁獵民族生活。最早進入的槍支是火槍,射程大約五六十米,比弓箭殺傷力大,但火槍十分不方便,它和弓箭同期使用長達200多年,甚至到民國時期仍有記載:“其獵具或為槍或弓。”
十九世紀末期,一種“別力彈克”槍進入北方漁獵民族狩獵生產,它裝自制子彈,射程可達大約200多米,殺傷力大、命中率高、使用方便,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民國以后又有更為先進的“連珠”、“七九”、“三八”式步槍先后進入狩獵生產。狩獵工具的進步,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致使北方漁獵民族組織從清朝以后300多年期間,血緣氏族社會迅速瓦解,狩獵工具已歸各家私有。
在長期的狩獵活動中,獵民還發明了鹿笛和狍哨。用這種工具誘打犴、鹿,很見成效。鹿哨稱“烏力安”,用松木削成牛角形,然后縱向鋸開,將木心挖開,合上后用繩扎緊。使用時獵人將“烏力安”細端放在唇邊用力吸吮,發出的聲音很像雄鹿的鳴叫聲,群鹿循聲而來,便可射殺。
狍哨稱“皮卡蘭”,即將一條一厘米多寬的薄樺樹皮疊成扁圓形含在口里,發出狍崽樣叫聲,母狍或仔狍歡蹦亂跳跟隨來,即可舉槍射殺,也可將聞聲而來的猞猁等物射殺。近年來,隨著野生資源的有效保護,獵民早已轉產。“鹿笛”與“狍哨”已派不上用場。
打獵的黃金季節統稱為“紅圍”期。盡管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狩獵。但主要還在春秋兩大季節。夏獵時間在端午節后到中秋節前,獵取對象以鹿、狍、犴、熊、野豬為主。屆時,獵人們帶足靴、鞋和一套掉毛的的狍皮被褥,身穿去毛的狍皮短大衣,皮褲和套褲。為了防止蚊子叮咬和降雨,還要帶上蚊帳和雨布。除帶槍枝彈藥外,還要帶上大小斧頭、獵刀、灶具、馬具和引誘狍、鹿、犴用的哨子。夏獵時的宿營點多選在河邊的沙灘上,取水方便。
冬獵,一年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在下雪后到農歷臘月初,第二次在元宵節后到農歷二月中旬。冬獵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取毛皮。屆時,獵人穿著毛很厚的長皮袍、褲、腳穿套有皮襪或絮有烏拉草的奇克密,登上滑雪板,頭戴狍皮帽,穿行林海雪原,隨時捕獵動物。冬獵宿營地點多選在向陽、背風或河灣避酒風處,獵人出獵時間一般都在白天。
這種古老的狩獵文化,是我們今天開發利用的寶貴的民俗文化資源,隨現代文明的進步,環境與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的加強、狩獵這種行為也已消失,但它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是不會消失的,有待于我們去研究利用,把它變成今天時尚的旅游經濟文化來服務于未來。
建國后,國家對北方漁獵民族的發展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較大力度的扶持。如黑龍江省,1978-2005年。共投入民族專項資金3.4億多元,2000年以來投入1.5億元,包括支援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資金、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少數民族地區補助費等,其中有較大比例投向了鄂倫春族、赫哲族和鄂溫克族的經濟社會發展事業。這些民族受益更大的是“興邊富民行動”、“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以及地方性的“整村推進扶貧”計劃等。由國家民委等部門1999年提出、國務院2001年批準實施的“興邊富民行動”,涉及135個陸地邊境縣,18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人口,徹底改變了北方漁獵民族的謀生方式和生存環境。除公務人員、教師、醫務人員外,北方漁獵民族的農牧業、養殖業、服務業等成為其謀生的主要手段。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