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獨立學院是在我國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新型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由于我們國家的發展正處于一個社會轉型期,時代的發展和變化,也深刻地影響到了象牙塔中的大學生,這要求獨立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應順應新時期的發展形勢,并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需求,從只重視社會價值、忽視個體價值的定位思維中解放出來,重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所在,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個體價值;價值定位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15-0202-02
在過去,論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時,往往從強調它作為政治斗爭工具的功效出發,得出某些事實或經驗層面的論斷,譬如:“思想政治工作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生命線”;“思想政治工作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是我黨的傳家寶”等等,彰顯了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社會價值。然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確立和完善,社會不斷發展進步,人們的個性不斷得到張揚,價值追求也日益多元化,個體的價值在不同領域不斷得以顯現,這一變化也深刻地影響到了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因此,如何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根據獨立學院學生自身的鮮明特點,正確處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關系,尊重并突顯出學生個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中的主體地位,對于獨立學院更好地做好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保障自身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同時,也彰顯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期價值定位的重要意義。
一、從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出發看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定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內涵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價值是指商品中凝結的一般人類勞動。我們所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是從哲學層面上來談的。根據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價值是一種關系范疇,它反映的是人與物的關系,是客體屬性對主體要求的滿足關系。價值源自客體,決定于主體,形成、發展和實現于人類歷史性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指:“人和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認識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以主體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規律為尺度的一種客觀的主客體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質是否與人的本性、目的和發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適合、相接近的關系。”[1]簡單地說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這種客觀存在的實踐活動對人們需要的滿足。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主體主要包括社會與個體兩個方面,它的社會價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能滿足處于一定社會階段中的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集團的需要,能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進步,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建設中具有積極的意義。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能滿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對個體存在和發展所具有的作用。”[2]
(二)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與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定位
對“人”的共同關注,使得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邏輯關系。用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的話來講,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就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它超越了傳統哲學對人的理解,破解了人的奧秘。馬克思從實踐觀點去理解人,進而從物質生產實踐的社會性、歷史性揭示了人的本質:即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并且馬克思從批判資本主義異化勞動入手,在關注現實人的生存境遇與發展命運中,把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看作社會發展的最終標尺。那么何為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將其規定為:“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3]
我們承認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那么它就必須深刻的理解、把握人,以人為出發點,只有這樣才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實現它最大的價值,而人的最高需要就是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達到了完美的契合,使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走出了理論和實踐的困境。然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秉承“社會本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忽視人自身發展的各種需要,以及個性的豐富和發展,企圖單純按某種社會需要去塑造出某種“標準件”來,這樣培養出的往往是一些缺乏理智和情感、精神生活枯燥、生活態度冷漠,不能感受到生活美好的人。因此,從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出發,獨立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遵從新時期社會形勢的新變化,從滿足學生自身發展的各種需要,以及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出發點重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突出個體價值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體系中的地位,這也是探尋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徑的根本所在。
二、依據獨立學院學生自身特點重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所在
獨立學院的學生相比他類院校有自己鮮明的特點,這也是新時期,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定位需要考慮到的一個重要因素。
首先,由于我們國家的發展正處于一個社會轉型期,競爭激烈,貧富差距拉大,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各種腐敗現象在社會上日趨蔓延,這使得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和沖擊,他們不同程度地產生了道德困惑、理想迷惘、信仰危機等狀況。獨立學院的學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政治思想方面表現為政治覺悟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對于國家大事、時事政治不夠關心;一些同學思想道德水平偏低,甚至道德觀念模糊;價值觀念多元,偏向功利主義;部分學生心理負擔較重,壓力過大,出現多種心理問題等。
其次,獨立院校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生活和學習方面個性強烈,自我意識很強,團隊合作意識差,參加集體活動時在遵守紀律方面表現較差,部分學生自由散漫。”[4]同時,又有自信心不足,處理問題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較弱的一面。
第三,獨立學院的學生大多家庭條件較為優越,生活充裕,一般都接受過特長教育等,愛好廣泛,在人際交往、自我表現、動手能力等方面較為突出,綜合素質較高,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渴望得到外界給予支持和認可的心理需求強烈。
獨立學院學生這些鮮明的特點,要求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摒棄抽象地、孤立地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功能的做法,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黃金規則:“人性關懷”,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回歸,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回歸,促進獨立學院學生的全面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人們被壓抑已久的主體意識被喚醒,人的主體性凸顯,關注自身,要求個體價值實現已漸漸得到人們的認同。同樣,身居象牙塔的大學生也需要在變動不定的世界里尋求到一個安定的精神家園。這就需要我們獨立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與時俱進,創新教育理念,注重人文關懷,回歸“個人本位”,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回歸,塑造重視學生、關心學生、發展學生的教育氛圍,以期最終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首先,從個體出發,重視學生的需要。
根據獨立學院學生的自身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注重分析和研究學生的需求,及其變化和發展的規律,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和利益,積極創造條件以滿足他們基本的、合理的需要,并以此為出發點,進一步啟發和引導學生的合理需要,幫助他們了解自身的素質狀況與社會要求之間的差距,從而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同時,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包括創造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積極向上的精神環境、健康文明的文化環境、和諧融洽的人際環境等。當然,也應注意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不合理的或不切實際的需要。
其次,注重個體差異,融入情感,進行理性引導。
學生的文化素質、思想道德水準和心理素質等各方面都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并且它們的發展水平也具有不平衡性。因此,獨立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要體現層次性,在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為前提的條件下,充分考慮到他們各方面素質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因材施教,正確引導他們處理好個性發展與社會要求間的關系,使教育目標與學生的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相適應,給學生充分的實現個人價值的發展空間,這樣學生才能形成對社會、學校的忠誠感和責任感。如果按照一個模式去塑造和要求每一個學生,結果只能適得其反。鄧小平曾經說過:“我們在鼓勵幫助每個人勤奮努力的同時,仍然不能不承認各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能和品德的差異,并且按照這種差異給以區別對待,盡可能使每個人按不同的條件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總目標前進。”[5]此外,在整個過程中應對學生施予關愛,富于同情心,鼓勵其個性的發揮,幫助他們形成獨立、和諧的人格,培養獨立、豐富多彩、有鮮明個性的人。
第三,調整教育形式,采取靈活的教育方法。
好的形式和方法是通向教育成功的階梯。因此,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方法也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在吸納優良傳統做法的同時,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將學生視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主體,充分發揮其主體性,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新時期,學生的平等意識、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等已明顯增強,教育者已經不能單靠強行灌輸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應該對學生加強引導式教育,使學生感到教育者對自己人格和尊嚴的尊重,使他們懂得提高能力和綜合素質是自己的事,需要自己關注并不懈努力才能達到,從而,變被動接受教育為積極主動參與教育,自覺地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從而不斷增強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代感,提高其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
總之,面對新時期的發展形勢,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獨立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更加關注學生個體價值的實現,重視人文關懷,把關心學生、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培養學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好務,切實提高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沈曉梅.論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回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0):28.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房文娟,何如.基于獨立學院學生特點的教學管理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9(2):93.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