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以來,關于王維其文的研究方興未艾,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果。從生平考辨、思想探佚、文體論析、詩化發微、比較闡釋五方面綜述,展示其研究現狀與態勢。王維碑銘文之研究畢竟相對冷門,還缺乏專論,存在巨大的拓展空間。
關鍵詞:王維;碑銘文;研究特點;研究內容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15-0193-03
王維是盛唐之音的代表,不僅凸顯在其廣成定論的詩歌上,亦同樣顯示在其尚未得到廣泛重視與研究、然卻含量可觀的存文上。清人厲鶚評其“文格華整超逸,雖不以此獲稱,宋姚鉉撰《唐文粹》,持擇頗為精審,擷取不遺,詩筆并茂,洵乎才人之極致也。”[1]562筆者以為,若求認識王維全人,欲就其文學藝術以全面把握,則絕不能忽略其文的研究。令人欣悅的是,新時期學界在王維文的研究上已取得相當成果。藉此,筆者擬將新時期王維碑銘文的研究情況從五個方面加以綜述。
一、生平考辨
碑銘文記載的人物事跡,往往可補史籍、傳記等材料,從而于反映碑文撰寫背景同時,襄助作者行蹤際遇的探賾。當然碑銘文具有一定的應酬性,因而論證務必實事求是。但同樣需指出的是,正因碑銘文的題刻屬性與公開化的應酬特征,其寫作須適應公共消費需求,某些情況下也受到社會輿論監督,故欲從中讀解普遍的時代風尚,并非沒有依據。
編訂年譜,就與碑銘文聯系重大。當下撰制王維年譜且具代表性的主要有張清華與陳鐵民兩家。以陳撰《王維年譜》[2]1-44為例,其引碑銘文凡三處,計有《裴仆射濟州遺愛碑(并序)》、《京兆尹張公德政碑(并序)》、《大唐吳興郡別駕前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山南東道采訪使京兆尹韓公墓志銘》,可見碑文之要。而陳鐵民在《讀張撰〈王維年譜〉札記》[2]79-99一文中,就張清華撰《王維年譜》提出商榷,亦涉碑文凡四處,除前及三篇外,還有《魏郡太守河北采訪處置使上黨苗公德政碑(并序)》。又,王輝斌《陳鐵民〈王維年譜〉商評》(襄樊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于陳撰《年譜》爭議所在,亦頻引《京兆尹張公德政碑(并序)》為據進行述論。
隨著年譜的建立,對于作家行蹤的考察,即可展開,而這一過程同樣依賴碑銘文的佐證。具體來看,目前學界關于王維事跡幾處主要的爭議,亦與其撰碑文的解讀相聯系。如王維被貶濟州到再擢拾遺期間的情況,《裴仆射濟州遺愛碑(并序)》等是重要的參閱對象,相關成果有葛曉音《王維前期事跡新探》(晉陽學刊,1982年第4期)、金五德的《王維貶濟緣由及離濟時間考辨》(中國文學研究,1987年第2期)、楊吉《王維被謫濟州到再擢拾遺的研究之研究》(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等;王維安史之亂后陷賊的情況,《大唐故臨汝郡太守贈秘書監京兆韋公神道碑銘(并序)》則堪稱舉足輕重的論據,相關成果有楊軍的《王維受偽職史實甄別》(《王維研究》第一輯.中國工人出版社1991)、畢寶魁的《王維安史之亂“受偽職”考評》(遼寧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張炳尉的《兩〈唐書·王維傳〉與〈韋斌碑〉所載王維陷賊事異同辨析》(文教資料,2005年第31期)、王輝斌的《王維“接受偽署”考評》(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等。這其中尤以后一段涉及對于王維人格節操的評定而成為諸家爭議的焦點。
總體而言,由于碑銘以記人記事為主,故這些研究無疑牽涉到人物交游仕隱經歷等各方面。當下研究似還未有比較廣闊的拓展,這是筆者所深感遺憾的。
二、思想探佚
碑銘文,是王維思想的活化石。當下王維碑銘文的研究自然涉及到王維的思想研究,這其中碑銘文歷來備受關注。而隋唐時期佛教傳播史、特別是禪宗史的研究,也與王維的相關碑文像《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并序)》、《能禪師碑(并序)》、《大唐大安國寺故大德凈覺禪師碑銘(并序)》等關聯密切。如張清華的《王維與禪宗關系探微——〈能禪師碑〉和〈壇經〉比較》(唐代文學研究(第八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九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8)、譚朝炎的《王維〈能禪師碑〉的多元思想融合》(理論探討,2004年第1期)、孫昌武的《唐代慧能“三碑”對其禪法的理解》(曹溪·禪研究(二)——曹溪南華禪寺建寺1500周年禪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2)以及陜西師范大學王素2003年的碩士論文《禪學流變中的盛中唐詩人》等近期成果,悉循此途。相關內容,盧燕平的《20年來國內王維與佛禪關系研究述評(上)》(許昌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20年來國內王維與佛禪關系研究述評(下)》(許昌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與高慎濤的《20世紀王維佛禪研究述評》(天中學刊,2006年第4期)等文多有詳述,不再轉陳。
張清華《王維的文賦》[3]32-39是王維文較早的研究成果。其在廣涉王維各體存文的同時獨具只眼地認為王維文的早期創作足具進取精神?!巴蹙S的散文和他的一些詩一樣,表現出盛唐氣象,具有盛唐文士的品格,這也是他散文寫作取得的重要成績?!蔽闹姓劦?,盡管王維通達佛老,可政治上卻熱烈向往儒家的“美政盛德”,“同情人民疾苦,反映開元、天寶時期的社會現實,是王維散文具有積極意義的又一個方面?!憋@然,張文觸及思想探察沒有籠統地以佛禪為歸結。
據此,關于王維的儒學品格,前人已有關注。筆者擬再從氏族背景與家世情況略為闡發。王維畢竟出身河東王氏,母親又來自山東高門之首博陵崔氏。衣冠顯姓、簪纓望族的門墻內先后涌現大量“儒學博通及文詞秀逸”[4]428的文儒如王通、王勃、王績、王翰等。對此陜西師范大學李偉2007年的碩士論文《初唐“文儒”與河東王氏文學研究》主要以王通、王勃為例進行過饒有意義的探討。然王維父親早逝而寡母膝下尚有諸弟,其家族自父輩時已自太原祁縣遷至距長安與洛陽更近的畿輔交通樞紐蒲州。日本學者入谷仙介認為,“有關王維家世的資料雖然匱乏,但聯系從祁縣往蒲州的遷移以及家譜來看,這是一個積極靠攏中央政權及官方文化的家族。”[5]3故無論是受門風影響,還是荷家境責任,王維必存一份儒家立功濟世的抱負,今人從其碑銘文中洵可追繹。
是故當下,學界對王維思想的認識,已不再僅限釋氏空、苦諸觀與禪宗頓、漸之悟上了。
三、文體論析
碑銘文是駢文中常見且應用廣泛的文體之一,在古代文存中占相當大的比例。其與各體文學有著著重要的相關性,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王維被譽為“名高希代”的“天下文宗”[4]510,故對其碑銘文從文學視域給予分析探討,是順理成章的。
陶文鵬《論王維的文賦創作》[6]87-95對王維的各類存文均有關注,堪具開拓之功。值得注意的是,關于王維文評價的問題上,陶氏重點在于考察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與現實意義,故對多屬駢體的王維文,肯定多限于風景描繪層面。其指駢文詞藻典故種種是堆砌舊習,有明顯的時代烙印。作者承認王維的部分碑銘近似傳記文,雖“文學色彩較談,形象也相對薄弱,基本上是真人真事的記述,虛構成分極少”,然并非羅列囊括,也非始終平鋪直敘,而是剪裁集中。故王維在創作中,對章法、結構有一定格式的碑銘墓志有所突破,“在藝術上繼承和發揚了司馬遷《史記》傳記文學在‘實錄’的基礎上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寄予作者愛憎褒貶態度的傳統”,對其后韓柳等人的傳記散文創作,也有直接影響。
江南大學陸燁2009年的碩士論文《高華典貴,天機秀絕——王維文研究》針對王維研究片面化的不足,充分推揚王維文的大家氣象。全文從王維文本身表現出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寫作手法三方面,就其文的創作情況逐一論述。綜觀之,作者旨在綜合考察王維的生平、著作,結合其思想、經歷、社會風尚等因素,觀照創作行為。盡管全文以近一半的篇幅集中于王維文題材內容豐贍性的議述,其后藝術特色與寫作手法的闡論,尚可深入,然致力精誠仍舊令人感佩。陸文認為:“從總體上看,王維的碑志、祭文保持著一貫的典雅平實的語言風格,對所記人物秉筆直書,即便是溢美之辭也不失尺度,始終本有力求務實而不虛妄的宗旨”;其“能生動表達出哀祭對象的個體性,將凄愴的情感賦予其中,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特色,呈現出獨特豐富的魅力。”文中就王維碑志的創作方法論歸納出五點:其一是富于變化、不拘一格;其二是記述生平高度概括;其三是采用史傳寫法塑造人物形象;其四是敘議結合、情感鮮明;其五是善于以景襯情。
此外,四川大學胡燕2007年的博士論文《盛唐散文研究》,也有一節論王維散文。作者評價王維文“以駢文為主,喜用典故,但盡量不用僻典,且用典貼切,有助于表達文意,而非借此逞才”,有些作品“已是駢散相間,既有駢文音韻和諧、文辭齊整的長處,又能以氣運辭,呈現出清新流暢、飄逸瀟灑的特色”。關于碑銘文,作者專以《大唐故臨汝郡太守贈秘書監京兆韋公神道碑銘(并序)》一篇為例,指出“該碑序文情并茂,意隨筆到,婉轉畢至,真情畢露……發自內心,不同于一般的應酬文字……哀而不傷、悲而不痛,委婉熨貼,筆致圓融,別具一種明和通達的雅正之韻?!?/p>
平心而論,在這些研究文章中,對王維碑銘文的文體形式、價值研究的深到之作尚未多見,這也給人們對此研究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四、詩化發微
王維碑銘文多系駢文。而駢文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曾有無上輝煌。近年來,學界重啟了駢文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然如莫道才在《近20年駢文研究述議》(江海學刊,2001年第4期)指出的,駢文研究的力量還顯不足。在筆者看來,即使該文發表近十年后,類似的問題依然。故從碑銘著手研究王維駢文,也可改善文學研究中的偏頗。
從駢體審視之,王維碑銘文的成就無法忽略。清代駢文研究學者孫梅《四六叢話》一書中這樣評價:“右丞之文,高華典貴,一如其詩,仰承燕公,后接柳州,為一大家。”[7]407該書《敘騷》一節闡述屈、宋楚辭對駢體的影響時,也兼涉王維:“……隋唐而后,踵事彌增。秋水長天之句,游泳乎歌章;洞庭落木之吟,陶乎燕許。要而論之,四杰富其才,右丞高其韻;柳州咀其華,義山體其潤……”[7]27特別是在《敘碑志》一節中論及唐代駢體碑志作家,于盛唐開元天寶間,除標舉張說外,唯道王維,“……至若王右丞碑文豪健,六祖一碑,熟精內典,希風頭陀寺之文……”[7]233-234孫氏于唐駢中反復提到王維,正見王文之影響。后劉麟生在《中國駢文史》中也說:“摩詰之詩與文,固均以清逸見長也?!盵8]68錢鐘書在《容安館札記》[9]卷三第七三三則中更稱:“右丞駢文輕快調利,一洗縟重之習,與宋之問俱為有詩有筆者,陳子昂不如也?!?/p>
王維碑銘文以其為駢文故,天然具備“詩化”傾向。這種“詩化”,即“以詩為文”,于形式與內容皆有表現。武漢大學博士陳鵬在《六朝駢文研究》[10]257-275第五章“六朝駢文的形式研究”中援引過“馬蹄格”的概念。筆者以為,駢文創作中對于“馬蹄格”的循守,將使駢文在無韻的情況下,強化自身的節奏格律之美。具言之,以此繩王維之碑志,于增進無韻碑志的聲律形式研究,頗具意義。而除碑志外,銘辭系入韻之文體。當前,學界在唐文用韻與碑文、墓志銘用韻兩個方面,都有進展。不少學位論文都有系統闡述,如陜西師范大學潘瑾2006年的碩士論文《唐代永濟詩人用韻考》。潘文較系統地考察了出身今山西永濟、大體活動于中唐時期的柳宗元、盧綸、薛逢、耿、楊巨源五位詩人的入韻作品(本身就包括銘辭在內)。而永濟也是王維家鄉??梢韵胍姡蹙S碑銘文的用韻應與上述五人有所關聯,故可拓展研究。
王維碑銘文在意象采擷與意境營造方面,也頗值得發掘。王志清在《盛唐生態詩學》一書中認為,“意境是一個雙向活動的結果,是物我幾番交流以后的提純與晶化……雖然不能說這就是王維詩歌的藝術總結,但是,我們說王維是這方面最合適的代表、王維詩歌是這種境界最優秀的范本,應該是沒有問題的。”[11]208筆者以為,就王維文而論,熔裁字句以入駢儷者,自為形式上的詩化,而運筆之際復以境取勝,則又可稱是內容上的進一步詩化。并且,文之“詩化”與王維詩中溫柔敦厚的旨歸、盛世的文人心態、個人的情感追索與懺悔,皆互為因果。故對于王維碑銘“以詩為文”的詮釋,不應僅停留于形式,還可兼及內涵意蘊。而這方面因研究的空白,也是未來亟須創辟的所在。
五、比較闡釋
王維碑銘文與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較,也是探討其藝術思想價值的一個重要領域。況且這種比較亦將有助于駢文發展史的探究。美籍學者宇文所安(斯蒂芬·歐文)在《盛唐詩》中認為:“盡管王維無可置疑地具有獨創性,但比起任何一位盛唐重要詩人,他的作品更深的根植于初唐?!盵12]40筆者以為文亦如詩然。王維“以詩為文”的碑銘文創作藉此可與初唐特別是王楊盧駱等建立聯系。再者,晚唐李商隱因善四六之故,其詩有“以文為詩”之名,可謂駢文影響詩歌的代表,而王維“以詩為文”則是以詩歌影響駢文寫作。兩者洵可正反映證。且李商隱固有大量碑銘文傳世,故就兩者之碑銘文建立比較研究也甚有意義。
具體地,王海英于《試論王維散文的藝術特質》(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5期)一文中稱,“王維將他詩人的激情和意緒注入文中,并運用詩歌的藝術手法,使他的散文既具有詩的意境美又不失文的形式本身……詩意美已經化入王維的散文之中,從而使他的散文在盛唐別具一格,既不同于‘燕許大手筆’散文的昌明博大、典雅從容;也不同于李白散文的豪放灑脫、飄逸曠達;更不同于杜甫散文的憂國憂民、沉郁頓挫”。而王林莉《王維駢文論略》(唐都學刊,2009年第6期)一文提到,雖然王維駢文一直不被重視,但認真品讀就會發現其在初盛唐駢文和唐宋駢文演化過程中明顯的推動作用;具體說來,即在詞藻上變華麗繁縟為清麗平實、在用典上變繁富為精切簡練、在對仗上化用經史并運以長句。作者認為,將古語成言運用得如同己出,需學識淵博,更需胸襟剔透,筆力深厚,“六朝及其他的唐代駢文雖然也偶有此類對仗,但數量很少,只有王維的駢文中表現得最為明顯,而大量的以成言入對到宋代歐陽修、蘇軾那里才開始盛行起來,并成為宋代四六的一個明顯特點?!贝苏撟坑幸姷兀P者甚為服膺。以其與歷史上王維開創的“南派畫風”在趙宋以后漸據主流之情形亦相參證,可窺王維于后世的影響狀況。
總之,筆者深感王維文成就不菲;然其研究畢竟與王維在文學史上的影響不侔,學界對其文研究的重視程度還有所欠缺,尚存巨大空間。從以上的論述可以預期,開啟這一課題的研究意味著挑戰與機遇,筆者由此期待在王維文的研究上出現嶄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王維撰,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陳鐵民.王維論稿[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3]張清華.王維的文斌[J].文學評論叢刊.1989,(31).
[4]董誥.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入谷仙介,王維研究節譯本[M].盧燕平,譯.北京:中華書局,2005.
[6]陶文鵬.論王維的文賦創作[J].唐代文學論叢,1987,(5).
[7]孫梅.四六叢話[M].清嘉慶三年吳興舊言堂刻本.
[8]劉麟生.中國駢文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9]錢鐘書.容安館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3.
[10]陳鵬.六朝駢文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9.
[11]王志清.盛唐生態詩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2]宇文所安.盛唐詩[M].賈晉華,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