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登第出仕到卒于徐州,范仲淹居官長達30余年,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賢相良吏。他所到之處,廉潔自律,位高祿厚卻貧陋終身,贏得了后世的崇敬,他的憂患意識與廉潔思想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清廉;儉約;憂患意識
中圖分類號:K24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15-0123-02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也是史上從未受過訾議的官吏。在30余年的仕宦生涯中,他恪守官箴,所至之處,兩袖清風,是古代社會難得的廉吏。范仲淹之于后人最大的貢獻,也許并不在于他的政績和文采,而是他對古代憂患意識振聾發聵的總結,即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同時也培育了一種更加深沉博大的憂患意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種清廉儉約、濟困扶危的品德,對于今天的反腐倡廉仍有借鑒意義。
一、范仲淹的憂患意識
關心社稷民生,幾乎是古代有良知的“士”階層的共識,他們為民請命,奔走疾呼,為社會的健康風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錢穆先生曾說“士是中國社會的核心”,“上醫醫國,其以疾人”曾是先秦以來士人的理想,“相”和“醫”工作雖不同,卻以為民造福為人生目的。范仲淹承繼這傳統,把不為“良相”即做“良醫”作為自己一生的愿望。
范仲淹在少年時期,家庭困窘。歐陽修在《范公神道碑銘》中記載說:“公生二歲而孤,母夫人貧無依……入學舍,掃一室,晝夜講誦,其起居飲食人所不堪,而公益自刻苦。”這種底層的生活經歷,使得范仲淹更多地了解了社會的真實情況,他曾自稱“出處窮困,憂思深遠,民之疾苦,物之情偽,臣粗知之”。①這也許就是其憂樂思想最初始的自然社會背景。范仲淹青年時期學習非常刻苦,《范文正公年譜·引·遺事》謂:“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五年寒窗,博覽群書,苦志探討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曾自題《睢陽學舍書懷》的詩云:“瓢思顏子心還在,琴遇鐘期恨即消。但使斯文大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②表明以顏回自喻,甘于清貧,砥礪志節。歐陽修在《范公神道碑銘》中盛贊范仲淹曰:“少有大節,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飽讀儒家典籍的范仲淹,篤守孔孟之道,并在“圣人之學”的熏染下形成自己的憂樂思想。
范仲淹對那些因失意而生“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之感和因得意而“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的文人騷客,深不以為然,換之以憂國憂民的深沉憂患意識,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③從第一天任職到徙青州病故為止,范仲淹從沒違反過自己的理想。他為國家情勢擔憂,因為“天下郡邑,牧宰為重,得其人,則致化,失其人,則召亂”,他主張用人“推擇之際,不可不填”。認為“能政之處,民必蒙福,謬政之下,民常受弊,非國家法令之殊,蓋牧宰賢愚之異也”。他為百姓稼穡艱難而憂:“秋霖弗止,禾穗未收,斯民之心,在憂如割”,④“南陽風俗常苦耕,太守憂民敢不誠”,⑤“觀民患,不忍自安”。⑥《宋史·范仲淹傳》記載:宋仁宗明道二年,江、淮、京東等地發生蝗旱災害,范仲淹請遣使巡行,用“宮掖中半日不食,當何如?”來反詰朝綱,帝“惻然,乃命仲淹安撫江、淮。所至開倉賑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也記載說:范仲淹返京復命,曾帶太平州(今安徽當涂)饑民所食的一種有毒的“烏昧草”進呈,請皇帝昭示六宮貴戚,以戒其奢侈之心。范仲淹在被貶為陳州通判時,“時方建太一宮及洪福院,市材木陜西”,范仲淹上言:“昭應、壽寧,天戒不遠(耗費巨大的兩大宮觀工程,不久皆被火焚),今又侈土木,破民產,非所以順人心、合天意也。宜罷修寺觀,減常歲市木之數,以蠲除積負。”凸顯出即使身處貶謫之地,仍不忘為民請命,不忘力挽奢靡之風的情懷。
二、范仲淹的廉潔行狀
范仲淹入仕途之后,清正廉潔,一以貫之。
1.厲行節儉
范仲淹出身貧寒,“起家孤平”,①“布素寒姿”,②以節儉自守。青年時也曾度過非常艱苦的生活,“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③歐陽修說他“喪其母時尚貧,終身非賓客食不重肉。……及退而視其私,妻子僅給衣食。”④走入仕途,出淤泥而不染,恪守官箴,操守純正,勤勉清廉,不汲汲于富貴,不覬覦不義之財。據其《言行錄》記載:“仲淹自以吏部員外郎出守各地,至官居參十余年,仆役未增一人。”《言行錄》另記載有范仲淹節儉自奉的幾件逸事:“公遇夜就寢,即自計一日食飲奉養之費及所為之事,果自奉之費與所為之事相稱,則鼾鼻熟寐。或不然,則終夕不能安眠,他日必求所以稱之者。”“公子純仁,娶婦將歸,或傳婦以羅為帷幔。公聞之,不悅,曰:‘羅綺豈帷幔之物耶?吾家素清儉,安得亂吾家法?敢持歸吾家,當火于庭!’”范仲淹在家書中說:“老夫平生屢經風波,惟能忍窮,故得免禍”。⑤對別人卻十分慷慨,富弼為其所作《墓志銘》記載說:“公天性喜施與。人有急,必濟之,不計家用有無。既顯,門中如貧賤時,家人不識富貴之樂。每撫邊,賜金銀甚多,而悉以遺將佐。在杭,盡以余俸買田于蘇州,號義莊,以聚疏屬。”《宋史》本傳亦載:仲淹“嘗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古文觀止》輯有錢公輔《義田記》一篇,所記涉及范仲淹時謂:“平生好施予,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俞文豹《清夜錄》記載:“范文正歸姑蘇,有絹三千匹,盡散于閭里親族朋舊”,并“置田數千畝為義莊”。
范仲淹不僅自己奉行節儉,而且以此教育子孫后代。《言行錄》記載:“公既貴,常以儉約率家人。”《尺牘·家書》載:“南陽清簡,極好養性……如今易得謗議,但固窮而前,不銷預圖,須過得惟省儉是妙。”《尺牘·與中舍二子》載:“三郎、四郎:……各宜節儉……汝等但小心,有鄉曲之譽,可以理民、可以守廉者,方敢奏薦。”后來這位侄子“三郎”被薦做官,范仲淹寫信叮囑:“汝守官處,小心不得欺事……莫縱鄉親來部下興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營私利。”《尺牘·與朱氏書》記載其寫信給養父朱家子弟:“居官臨滿,直須小心廉潔。”另據朱弁《曲洧舊聞》載:“范氏自文正公貴,以清苦儉約著于世,子孫皆守其家法。”范家清苦儉約的“齏薤家風”是舉世公認的。
2.以德行作為舉薦人才的標準
范仲淹認為人才是關系國家治亂安危的⑥他舉薦人才的標準是清廉的德行,這從他幾封“舉薦狀”可見一斑。如《舉許渤狀》稱:“(許渤)在鄉曲時,眾推孝行;登仕宦后,自守靜節,清心至行,不求聞達。”《舉張伯自代狀》稱:“(張)筮仕以來,清介自立,精思劇論,有憂天下之心,純誠直道,無讓古人之節。”《舉張伯玉狀》稱:“(張伯玉)清節自處。”《舉李宗易、向約狀》稱:“(向約)廉貧苦節,慎靜寡過;(李宗易)居常清慎,有靜理之才,無躁進之跡。”從其薦舉的許多人士來看,當時的一些“僥競”“躁進”之徒、污濁貪酷之輩,是很難與之接跡的。
三、范仲淹廉潔思想的價值
范仲淹一生三諫三貶,可他始終以國家大事為重,體現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樸素廉政思想。
1.仕途觀淡漠
范仲淹曾因御邊有功,朝政準備擢升嘉獎,范仲淹聞訊,三上讓表,堅辭不就,還密上奏疏謂,西師久而無功,乞賜貶降,以謝邊陲,以督將帥。在其《讓觀察使第一表》中甚至表示這樣的決心:“茍不獲命,臣當系身慶州之獄,自劾無功冒賞之咎,又劾違制不受之罪,以聽于朝廷。假使朝廷極怒,臣得死于君父之命,猶勝貪此厚祿,敗名速禍,死于寇亂之手,此臣之所以知其退而不知進也。”西夏求和之后,朝廷決定調任他為樞密副使,仲淹又五次上表懇辭。在當時官場腐敗、“奔競”成風的情況下,范仲淹重責任而輕官位的行狀,相比那些“躁進”之徒的狗茍蠅營,尤顯難能可貴。
2.為政之本在于為民
范仲淹曾上過一封非常直率的萬言書——《上執政書》,書中針對當時宋朝的腐敗情況提出了一個六項18字的改革方針:“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對于每一項,他都作了詳細的說明。例如“固邦本”,即把那些耄耋的、無能的、貪污的、暴虐的、“輕而無法”的、“墮而無政”的官員罷黜,然后,責成臣僚逐級推舉新的州縣官吏。因為當時州縣官的縣令、郡守都是些“循例”而得官的人,朝中雖始制定了懲治貪污的法規,但被辦罪的人卻不多。范仲淹曾在上《諫仁宗率百官上皇太后壽疏》惹怒太后時,寫給因怕牽連自己而指責范仲淹嘩眾取寵的晏殊的長信中說:“某官小祿微,然歲受俸祿,近三十萬。竊以中田一畝,取粟不過一斛。中稔之秋,一斛所售不過三百金。則千畝之獲,可給三十萬。以豐歉相半,則某歲食二千畝之入矣!其二千畝中,播之耨之,獲之斂之,其用天之時、地之利、民之力多矣。倘某無功而食,則為天之螟、為民之。使鬼神有知,則為身之殃、為子孫之患。”⑦他把自己的俸祿和農民的辛苦收入對比,認為在其位不謀其事就是百姓的害蟲。這種“毅然以天下國家為己任”,“能以格君正國為務”,“拳拳之意,實在國家”⑧的自覺性和責任感非常可貴,古來論者謂范仲淹是仕途楷范是有道理的。范仲淹清廉從政,始終不渝,朱熹說他是“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十分恰當,而他的憂患意識和廉政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9.
[2]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黎清德.朱子語類[M].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4]朱熹.朱文公文集[G]//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
①《范文正公文集》卷十六《潤州謝上表》。
②《范文正公文集》卷十八《謝轉禮部侍郎表》。
③《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傳》。
④《范文正公文集·褒賢集·范公神道碑》。
⑤《范文正公文集·尺牘卷上》。
⑥《范文正公文集》卷一○《上時相議制舉書》。
⑦《朱子語類》卷一二八。
⑧《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