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經濟模式下,隨著畢業后就業方式的不斷變化,高校畢業生黨員中的流動黨員數量也在日益增多。如何對這些畢業生流動黨員進行有效地管理也成為所有黨務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本文從分析高校畢業生流動黨員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入手,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對流動黨員的管理工作模式的創新進行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流動黨員管理;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15-0244-02
一、高等院校畢業生流動黨員數量日益增加的原因
1.高校擴招帶來的教育與就業之間供需關系的不平衡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造成了短期內大學畢業生數量的成倍增加,擴招在帶來了高等教育的入學起點、社會需求、培養模式、教學內容等一系列新的變革的同時,也使畢業生就業工作表現出了復雜性和多樣性。高校擴招十年多以后,大批量的高校畢業生造成了高校教育與社會就業需求的不平衡,待就業學生日益增多,其中不乏一部分畢業生黨員。而已經成為學生就業的主流的中小型民營企業、私營企業和社會組織,其大部分都沒有建立黨組織或是黨組織不夠健全,這就使得在其中就業的畢業生黨員自然處于了流動狀態。
2.畢業生就業能力以及就業心理的不適應
當今新知識、新科技的發展速度非常快,畢業生是否能夠將在校所學的知識,在走出高校這個“象牙塔”之后快速地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對畢業生就業能力的一個極大挑戰。同時由于受到傳統就業觀的影響,就業時過于理想化,缺乏從基層做起的吃苦耐勞精神,出現了許多“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使得一部分畢業生無法及時就業。由此使得這些畢業生中的黨員無法及時轉接組織關系,只能繼續保留在學校。
3.社區(街道)基層黨組織與高校組織關系轉接工作的不配合
高校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別是大學生黨建工作都比較重視,因此學生黨員在學校這樣的氛圍中能夠得到較好地教育與指導。但是當他們畢業離校后,有的由于就業單位沒有黨組織或是未能及時就業,需要將黨組織關系遷移到戶口所在地或是居住地社區基層黨組織時,經常會遭遇到困難。雖然現在每個社區(街道)都成立了黨員服務中心,但是有時他們還是會以各種原因拒絕接收已暫時就業但單位沒有黨組織的畢業生黨員以及尚未轉正的畢業生預備黨員將組織關系轉入到社區中。分析原因,主要是社區認為畢業生黨員如轉入組織關系后,會帶來的后續一系列工作量的增加,如組織生活的開展、黨費的收繳、預備黨員考察和轉正等。
4.高校畢業生黨員本身對于黨組織關系的重視程度的不充分
有的畢業生黨員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黨組織關系,不知道“黨員組織關系介紹信”是黨員身份的證明。這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高校在這方面教育的薄弱,但更多地是由于大學生黨員入黨時間比較短,黨性修養和黨員覺悟都還不夠高,因此思想上對于自己的“黨員身份證明”不夠重視。同時由于黨員身份的“無用論”(如在私企工作、出國等)或是入黨動機的“功利性”(認為入黨了就是最終目的)等原因,造成部分畢業生黨員不主動亮明自己的黨員身份,或是不主動、不配合學校做好組織關系的轉接,由此也造成了流動黨員數量的不斷增加。
二、高校畢業生流動黨員的類型以及特點
⒈高校畢業生黨員整體綜合素質都比較高
隨著我國的大學教育逐漸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大學生是屬于學習層次和綜合素質都比較高的群體。同時高校發展的力度也比較大,大學生黨員的比例一般都占在校生的12%左右。大學生黨員作為大學生中的佼佼者,更是綜合素質較高的一個群體。
⒉高校畢業生黨員黨性修養都比較薄弱
相對于大學生黨員綜合素質比較高,其黨性修養方面卻比較薄弱。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在進入大學之后才正式系統地學習到黨的理論知識,通過入黨啟蒙教育,激發出了自身想要入黨的愿望,并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高校基層黨組織需要對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學生進行一段比較長時間的考察和培養,因此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黨員都是在大學二年級或是三年級才能被發展其成為黨員。由此大學生黨員在入黨后的培養考察時間總體來說較短,他們對黨的認識還不夠充分,對黨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還尚待加強,黨性修養也尚待提高,急需進一步加強考察和教育。如果沒有及時做好后續的教育工作,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和侵蝕。
⒊高校畢業生黨員分散廣、流動快
隨著社會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各種行業和多種經濟成分迅速發展,大學畢業生擇業的空間相對以往大了很多。就業渠道多、就業方向廣、經濟多元化,這些原因必然導致高校學生流動黨員分散廣。同時由于高校學生流動黨員的分散性,以及因環境、工作條件和個人發展等因素造成的工作單位的頻繁變動,使得高校學生流動黨員流動非常快。
⒋高校畢業生黨員流動時間較長
有的畢業生黨員由于就業崗位的限制或是單位基層黨組織的缺位與不健全,選擇繼續將黨組織關系掛靠在學校。有一部分畢業生黨員為了省事,一直把黨組織關系掛靠在學校,卻很少主動和學校聯系、匯報情況,出現了一批不參加組織生活、不繳納黨費、不完成黨組織交予任務的“三不”黨員。久而久之,這批畢業生黨員也就與學校失去了聯系。
三、高校畢業生流動黨員管理的現狀以及難點
⒈高校對于畢業生流動黨員去向的難掌握
高校畢業生流動黨員由于工作地域的分散、工作變動的頻繁以及主觀上的不重視,造成其不會主動將其的近況或是變動情況向學校的黨組織進行匯報,由此高校對于這些畢業生黨員的去向就很難掌握,也就無法開展相應的工作。
⒉高校對于畢業生流動黨員管理的難持續
由于高校畢業生流動黨員的去向較難及時掌握,因此很難建立高校與企業雙方的相互配合機制,不利于對于流動黨員的監督和信息的溝通。同時由于大學生黨員所在學校基層黨組織的頻繁拆分、輔導員所帶學生的不斷變化、流動黨員數量的不斷增加、專職黨務工作者人數少但工作多等原因,很難為每位流動黨員指派固定的聯系人,定期與其聯系。這些都造成了畢業生流動黨員管理很難達到長效性和持續性。
⒊高校對于畢業生流動黨員教育的難適應
高校黨員教育沒有充分認識到在校學生黨員教育與流動黨員教育需求的差異性,在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存在著一定的不適應。學生黨員畢業后隨著不斷接受新鮮事物,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都有了較快地轉變,由原先在校時相對的封閉逐步開放,思維也出現多元化,常規的黨員教育不能貼近他們思想實際,解決深層觀念的思想問題。另外,流動黨員教育在人員、時間上都較難落實。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進行教育模式的創新需要進一步探索。
⒋高校對于畢業生流動黨員管理的難統一
這個主要是體現在黨費收繳標準的難統一。不同的單位性質、不同的工資水平使得每個流動黨員黨費的收繳標準都不同,很難像在校時以一個統一的標準來收繳。另外,由于一部分對于繳納黨費的重視程度不夠,不主動、不按時,這些都造成了不能正常收繳黨費的困難。
四、高校畢業生流動黨員管理創新模式的探索
⒈健全高校畢業生流動黨員管理的規章制度,強化管理
目前每個高校在大學生黨建工作方面都建立了較為健全的工作制度,這些制度雖然操作性強、有較強的指導性,但更多的是關注了黨員教育發展的各個環節。對于畢業生流動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并沒有相關的制度保障。使得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黨務工作者無據可依,每個單位也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來開展工作。這樣不僅畢業生黨員無法明確自己成為流動黨員之后應該如何做,連黨務工作者對流動黨員的管理要求也沒有明確的認識。因此,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對于流動黨員工作的畏難情緒。
⒉重視畢業生黨員的教育,加強黨員組織關系等的專題內容
雖然目前每個高校都在畢業前夕都對畢業生黨員進行專題教育,但由于時間緊迫,教育的重點也多是如何在畢業離校后繼續發揮黨員作用“希望型”的教育。對于黨組織關系的轉移或是成為流動黨員后應該如何做的專題教育內容并不充分。因此在畢業生黨員教育中要向黨員們明確組織關系接轉程序以及延誤接轉可能導致的后果、主動與學校保持聯系等為主要內容,需要以專題學習、專題討論為途徑,強化畢業生黨員的組織觀念。
⒊提高各方面對于高校畢業生流動黨員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齊抓共管
如果只是靠高校一方面來做畢業生流動黨員的工作是非常困難的,我們需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共同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特別是如何發揮流動黨員戶口或居住地社區基層黨組織的作用,使得他們不僅是“居有所在”,更是“心有所在”,能夠更多地感受到黨組織對他們的關懷和幫助。
⒋創新高校畢業生流動黨員工作方式,與時俱進
在實行入黨前積極分子教育、入黨后預備黨員教育、轉正后正式黨員教育這樣三個環節之外,進一步加強畢業離校后的跟蹤教育。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的迅猛發展與普及,為流動黨員的跟蹤教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利用現代化網絡快捷、方便的特點,建立“網上流動黨支部”這一平臺,由專人擔任支部書記,定期發布黨的最新路線、方針、政策等各類信息。流動黨員也能通過這個平臺定期向黨組織匯報自己的思想工作狀況。另外,利用這個平臺進行遠程教育,通過上傳不同專題的黨課內容,使得畢業生流動黨員只要具備基本的上網條件,就能進行黨課的學習。以樹立正確就業觀念、強化政治意識、落實組織關系、報告發展動態、正常繳納黨費等為主要內容、尤其是一些畢業生預備黨員如何繼續接受組織考察等內容,以現代化的方式,不斷鞏固在校的教育成效。做到校內校外教育的相互銜接,層層推進,實現大學生黨員教育由學校向社會的過渡。
參考文獻:
[1]陳軼群,劉春秋.對加強高校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思考[J].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4).
[2]朱紅軍.高校畢業生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難點與對策[J].三峽大學學報,2006,(28).
[3]段雪輝.對加強高校畢業生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06,(3).
[4]普通高校畢業生流動黨員管理對策研究課題組[J].普通高校畢業生流動黨員管理對策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2).
[5]李明升.高校畢業生流動黨員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世紀橋,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