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形勢為黨校干部教育培訓提出了更高要求。針對黨校干部教育培訓的特殊性以及其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應從干部學風、培訓對象學習需求、師資素質以及教學內容和方式等多方面入手,努力提升黨校干部教育培訓效果和水平。
關鍵詞:黨校教育;干部培訓;效果;提升
中圖分類號:D261.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15-0200-02
“聯系實際創新路,加強培訓求實效”是胡錦濤總書記對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明確要求。結合黨的十七大和全國黨校校長會議精神,按照《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試行)》的要求,干部教育培訓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按照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要求,結合崗位職責要求和不同層次、不同類別干部的特點,以政治理論、政策法規、業務知識、文化素養和技能訓練等為基本內容,并以政治理論培訓為重點,綜合運用組織調訓與自主選學、脫產培訓與在職自學、境內培訓與境外培訓相結合等方式,促進干部素質和能力的全面提高。由此可見,干部教育培訓不僅要注重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效果尤為重要,任何只重形式而忽視效果的培訓,只能是舍本求末。黨校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更應注重加強干部教育的培訓效果。
一、充分認識黨校干部教育培訓的特殊性
黨校教育培訓主要是在職領導干部和理論骨干的培訓或輪訓,其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都處于不斷發展和變化之中,教育培訓對象和教學內容不同于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提升黨校干部教育培訓的質量和實效性,加強其培訓效果,必須充分認識到黨校干部教育培訓的特殊性。只有認識到其特殊性,才能把黨校教育培訓與一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區分開來,采取不同的培訓方式,安排不同的培訓內容,做到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加強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教育培訓對象的特殊性
黨校學員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具有較高的文化程度,而且具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具有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工作經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工作與學習的矛盾較為突出。黨校學員都是在職干部,其中又有一部分身居要職,不能完全放下手頭的工作,而是必須兩頭兼顧,通常受工作、家庭事務等方面的影響,工作與學習的矛盾較為突出;其次,其年齡結構復雜。黨校培訓的各個班次是以行政級別、所從事的工作作為劃分依據,學員年齡跨度較大,有的同志二十多歲,有的同志則可能已五十多歲;再次,學員文化層次也不同。有正規院校畢業的研究生、本專科生,有接受其他學歷教育及在職教育的學生,還有一些軍轉干部。正是由于上述特點,受訓學員的知識結構、接受能力、思維方式各有不同,這就造就了黨校培訓對象的復雜性和特殊性。
(二)教育培訓內容的特殊性
黨校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政治性。黨校教育黨性教育是關鍵,是黨校干部教育培訓的鮮明特色。黨校作為輪訓、培訓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的主渠道,更加要把黨性教育放在黨校教學重要的位置。通過學習、研究、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在教學內容上以黨性鍛煉為重點,始終堅持把黨性修養和作風養成貫穿到課堂教學、現場教學、社會實踐和教學管理等各個環節,提高黨性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三)培訓目標的特殊性
黨校培訓旨在全面提高干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本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因而黨校教育必須以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中心,把理論基礎、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和黨性修養的教育同提高執政能力緊密結合起來。切實增強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意識,不斷提高其科學判斷形勢、駕馭市場經濟、應對復雜局面、依法執政和總攬全局的能力。
二、目前黨校干部教育培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黨校干部教育培訓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以提高黨性修養為重任,根據時代要求和國內外形勢,與時俱進來規劃干部教育培訓內容,以培養符合黨的事業需要的干部,提高干部執政能力為己任,使得干部教育培訓取得了很大成效,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黨校在干部培訓方面仍有某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學風不夠濃厚,存在不良學風現象
黨校學風總體上是好的,但不夠濃厚,還存在一些不良現象。學風好壞不僅直接影響干部教育培訓的質量和效益,而且影響黨和干部的形象。學風建設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黨校是培訓黨政領導干部的主渠道,是黨的思想理論戰線的重要陣地,特別需要樹立好的學風。部分學員存在學風不正,學習不刻苦,敷衍了事,坐不下來,深入不進去,學習是為了應付差事、裝點門面;有的學員,上課遲到早退,心不在焉,不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上,而是忙在交朋結友上,學習內在動力不足;有的學員借口工作忙,任務重,把學習當作一般任務敷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對教育培訓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導致學習態度不端正;有的是由于培訓內容缺乏創新,前瞻性不強,教學方法缺乏藝術性,授課方式陳舊,對學員來說缺乏吸引力;還有的是由于缺乏激勵約束機制,從而學員的學習內在動力不足。
(二)施教針對性不足,培訓效果不佳
黨校教育培訓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教育培訓要具有針對性。要與學員的需求緊密結合。由于學員的年齡跨度比較大,知識結構各異,學員的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干部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有著較高的文化水平和較豐富的專業知識,思想比較活躍。相當多的學員不但具備了比較深厚的理論基礎,有比較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開闊的眼界、活躍的思路,而且還善于對一些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的鉆研,甚至還有一些是專家型、學者型的領導,如果對于這些學員仍然按部就班安排其學習,可能就會出現培訓內容老化,達不到提升學員素質的效果。而且學員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工作單位,學習需求呈現出多樣性。這就要求教育培訓要具有針對性。但目前大多黨校以行政級別、所從事的工作作為劃分班次依據,學校有什么就安排什么、教師熟悉什么知識,就開設什么樣的專題,隨意性較大,忽視了對學員及其學習需求的研究,這樣就會導致培訓走過場,缺乏針對性,不解決實際問題,學員學到的知識不系統,執政能力得不到切實提高,達不到培訓應有的效果。
(三)教與學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夠優化
大部分黨校對于教學質量的考核和評估機制都非常重視,并力求不斷完善。但是,還存在著在制度和機制上對教員激勵不足問題,尤其是對于學員的管理與考核方面,缺乏有力的相關約束激勵機制,主要表現在缺乏科學的教學和學員考核量化標準,往往是重定性、輕定量,學員學好學壞一個樣,沒有具體的獎懲措施,致使考核概念化、公式化。教育培訓的最終結果并未與干部的使用選拔完全結合起來,有的地方存在未培訓就提拔,或先提拔后培訓的情況,這些因素使干部教育培訓激勵機制弱化,制約了干部參與的熱情。建立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對學員的行為進行制約和限制,是促使學員自律守法、防微杜漸的迫切需要;激勵是使人的思想和行為向著更高層次躍升和發展的前提,黨校在教育培訓學員的過程中建立先進激勵機制,是促使學員保持先進性的內在動力,也是激發、引導學員的思想和行為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培訓考核制度不健全,針對學員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夠優化,就會出現培訓與使用兩張皮的現象,對學員的行為就起不到約束激勵作用,這也是部分學員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培訓考核不全面、考核結果利用不充分等問題若得不到真正解決,學風建設只能流于形式。
三、提高黨校干部教育培訓效果的途徑
(一)加強學風建設,提高干部教育培訓質量和效益
1.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黨校要重視抓好學習動員和入學教育,引導學員充分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開展構建學習型黨組織、做學習型干部活動為載體,進一步深化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思想認識,要求學員珍惜教育培訓機會,端正學習態度,始終保持“學生”姿態,引導學員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高度自覺地完成學習任務。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勤奮好學、學以致用,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克服輕視教育培訓、敷衍了事、被動學習等各種不良現象。
2.嚴肅學習紀律。制定嚴格的學習紀律,要求干部在培訓期間,集中精力學習,原則上不得請假,不得承擔所在單位的工作、會議等任務。如因特殊情況確須請假的,嚴格履行請假手續。要求學員在校學習期間統一住校和在校內食堂就餐,除休息日、節假日外,一般不得在校外住宿和就餐,嚴禁迎來送往,拉關系,跑路子。
3.加強管理,完善考核,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訓激勵約束機制。加強學員培訓管理,并記錄在案。必須真正把干部學習培訓狀況與考核、提拔和任用直接聯系起來。如對在黨校學習表現優秀、實際工作成績突出的干部,黨校要向黨委組織部門推薦,黨委組織部門要對這些干部多加關注,優先考慮;對在黨校學習期間不合格的干部,可采取取消年度評優資格,一年內不予考慮提拔任用等,利用這些措施激勵約束其在校學習行為。
(二)研究培訓對象的需求,加強培訓的針對性
黨校干部教育培訓的首要工作應當從研究培訓對象開始,樹立“市場化”的理念,根據各級各類干部的培訓目標和學員實際,把組織需求、崗位需求和干部需求相結合,合理安排培訓計劃,堅持按需施教,加強分類培訓。做到按需施教,就必須做好調查研究,加強對學員(下轉254頁)(上接201頁)需求的訓前調研。培訓內容是培訓質量的關鍵,結合培訓需求科學選定培訓內容,選擇培訓教師,制定“適銷對路”的培訓計劃。不斷完善教育培訓的課程體系,課程的設置要適應干部需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訓什么,具有時代特色,規范實用,注重吸取國外先進經驗,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培訓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黨性教育,這部分內容是每一學員必修內容,另一部分針對干部崗位需求的相關提升執政能力的專題,學員可結合自身需要選修,實現以學員為中心,充分調動教師與學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首先要在突出黨性教育,切實解決干部隊伍中黨性和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的基礎上,再通過開展大量的省情、市情、區情的調研,針對現實政治生活、經濟生活中最需要,與黨和國家發展方針、政策密切相關的知識展開教學,豐富干部培訓內容,滿足干部成長需求。按需施教,僅靠課堂兩三個小時的內容灌輸是不夠的,對于一些典型問題,還可通過加強校地合作,實地調查,針對當地發展突出的問題,提出可行性發展規劃建議。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教學方式,提高培訓效果
黨校教師比例低、數量少,教師隊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必須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方式,抓好知識更新,不斷提高教師業務能力。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一是掛職鍛煉;二是要組織教師開展經常性的社會調查活動。要圍繞教學內容,結合當前社會熱點、難點,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社會調查活動,了解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提高黨校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好的教學方式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強教師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學習和應用,不斷增強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利用比較有吸引力、形象直觀的網絡和多媒體教學方式,加深學員對所學內容的了解和熟悉,提升學習效果。此外還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學員聽的單向教學的現象,充分利用研討、課堂、考察、實踐、調查報告等環節,加強教師學員雙向互動交流,實現教師與學員、學員與學員之間的信息互補,經驗共享,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盧小平.黨校干部教育教學相長的探析[J].理論導報,2008,(12):43.
[2]馮勇.黨校法學教育應立足于“三特殊”實現“五結合”[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0,(1):124-126.
[3]楊志剛.關于黨校教育特殊性的思考[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09,(2):104-105.
[4]李森.關于推進干部教育培訓體制機制改革的幾點思考[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8,(5):94-96.
[5]田青.提高黨校課堂教學的藝術性[J].管理觀察,2008,(12):86-87.
[6]李景田.黨校教學要把黨性教育落到實處[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