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對人才的供需兩方分別進行調查,分析高職生職業行為規范現狀與用人單位要求的差距,提出高職院校加強學生職業行為規范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高職;職業行為規范調查;養成性訓練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15-0204-02
高職培養目標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具有良好的職業行為規范是高職生與本科生在就業市場競爭中的重要法寶。本文調查了高職生職業行為規范現狀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行為規范的要求,找出差距,為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借鑒。
一、高職生職業行為現狀
為了解高職生職業行為現狀,選取了部分實習用人單位進行高職畢業生職業行為現狀評價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與從總體上看,當代高職高專學生職業行為狀況的主流是健康、積極向上的,但還有很多不足,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有很強的集體觀念和競爭意識,要求積極上進,進一步學習的能力較好,發展空間大,但對工作的艱苦性認識準備不足,心理素質、敬業誠信精神較差
調查發現有一種現象值得觀注:實習單位接納多個院校學生實習,比只接納同一院校學生實習,管理起來要輕松得多。因為多個高職院校學生實習,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表現出很強的集體觀念和競爭意識,有很強的給母校爭光、一定要比別的院校學生強的集體榮譽感。大多數學生都認為職業道德最重要的是對工作的責任感;在對待工作與生活問題上,“工作優先,但也重視自己的生活”思潮占據主流;在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天平上,都是“集體利益優先”居多等。
學生初出茅廬,思想活躍,要求積極上進,有開拓創新意識,但欠缺相應的能力。有自己的職業觀,進一步學習的能力較好,發展空間大。但有些學生爭功近利,缺乏吃苦精神,稍有挫折、工作稍有不順就容易放棄,敬業誠信精神較差,隨意悔約、頻繁跳槽行為在剛畢業的學生中時有出現。
(二)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適應社會是學生面臨的最大煩惱,禮貌修養方面普遍遜于本科畢業生,合作意識不強
很多大學畢業生在大學校園里生活幾年后,最大感觸是:大學讓人增長知識是第二位的,最大的收獲是個人道德修養、文化素質有很大提高。高職高專校園人文氛圍不及百年老校,學生道德觀念還不夠牢固,禮貌修養不夠。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我國出現了小學講共產主義,中學講愛國主義,大學講文明禮貌的現象。如在公共場所,有的學生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瓜殼;求職就業時欠缺基本的禮儀知識,辭職不打招呼,面對人際關系有點束手無措,適應社會能力不強。在職業選擇上,重金錢實惠輕理想追求,重等價交換輕無私奉獻,重物質利益輕職業生涯規劃設計。
(三)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但對未來所從事的職業缺乏足夠了解,很少進行職業行為規范養成性訓練,專業能力一般
高職生大部分基本了解相關專業知識,但對未來要從事的職業缺乏足夠了解。雖然高職高專院校在新生入學教育中普遍進行了專業介紹,但專業介紹只能讓學生了解將來“做什么”,學生對在具體職業活動中應該“怎么做”還是知之甚少。由于對未來所從事的職業具體行為規范缺乏足夠了解,學生不是很清楚職業行為規范要求,也就無法進行職業行為規范養成性訓練。大部分學生認為,職業行為規范是在將來的職業活動中形成的,在學校進行職業行為規范為時尚早,缺乏自覺、主動進行職業行為規范養成性訓練的意識,專業能力欠缺,職業行為現狀與用人單位要求差距很大。
二、用人單位對人才行為規范的要求
為了更好地了解用人單位對高職生行為規范的要求,在聯系畢業生就業單位的時候對十幾家用人單位進行了訪談調查。調查結果統計分析如下:
(一)用人單位看重學生的道德品質
在所調查的十幾家用人單位中,95%以上都把畢業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要求放在第一位,其中敬業精神是用人單位最為看重的品質之一。世界經合組織曾調查了數十位著名跨國公司總裁,他們認為21世紀人才所應具備的素質,首要的一點就是責任心。敬業精神是一個人全面發揮自已能力的重要條件,一個人即使有很強的能力,但若缺乏敬業精神,則很難在工作崗位上盡心盡力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其次是誠實守信的美德,誠實是對自身的一種約束和要求,講信譽、守信用是外界的希望和要求。誠實守信是從業人員應遵守的最基本的職業道德。
用人單位均要求學生具備愛崗敬業精神,具有踏實認真負責的態度,最不能容忍的畢業生缺點有:不誠實,偽造簡歷和證書;不守信用,隨意毀約;無進取心,上班得過且過,缺乏年輕人應有的朝氣,沒有責任心,工作不踏實,遇事推倭;不遵守公司的制度、態度不端正以
(二)用人單位對高職大學生動手能力和處理各種實際問題能力的要求呈上升趨勢
調查顯示,一些用人單位認為,學習成績好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一些能力,但有時候只能說是記憶力好,在選才錄用時更看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1.企業招才注重實用性,專業技能成門檻。在對用人單位調查中發現,雖然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的時候改變了以往的“擇才觀”,對應聘者“有無工作經驗”降低了要求、不再一味追求出身名校和高學歷,而是更加注重實用性,注重求職者是否具有適應工作崗位的專業技能。某企業招聘負責人說:“現在的大學生有的雖然是名校畢業,所學的專業也符合我們的要求,但是真到了實際工作崗位才發現,有的根本就無法單獨勝任這份工作,所以,我們現在招聘人才,就要招那種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勝任崗位工作的人?!边@對高職生就業是有利的,高職優勢在于注重學生專業技能、動手能力的培養。
2.用人單位希望畢業生善于學習,反應能力強。對問題分析縝密,判斷正確而且能夠迅速作出反應的人,在處理問題時比較容易成功,尤其是企業經營面臨諸多變化,幾乎每天都處在危機管理之中,只有搶先發現機遇,確切掌握時效,妥善應對各種局面,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一個分析能力很強、反應敏捷并且能迅速而有效地解決問題的員工將是企業十分重視而大有發展前途的人才。
3.能適應環境、有團隊合作精神,心理素質好已成為企業的普遍要求。在當今社會,一個人再優秀、再杰出,如果僅自己的力量也難以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凡是能夠順利完成工作的人,必定要具有團隊合作精神。過于堅持己見、處處與人格格不入,即使滿腹才學,也難以施展。企業員工必然面對各種人際關系,溝通能力、親和力已成為現代人們生活中必備的能力。
總之,正如一位人力資源部經理所說,用人單位看重三點:學歷、能力和思想素質。他說:“學生不僅要有知識,還要會做事,更重要的是會做人。”
三、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行為規范教育與養成性訓練的措施
(一)建設與專業特色相配套的職業行為規范教育與養成性訓練體系
從調查情況看,高職學生職業行為規范現狀與用人單位要求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高職院校多重視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職業行為規范教育與養成性訓練缺乏完整的教育體系。高職院校既然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制定專業培養方案時專業負責人應建設與專業特色相配套的職業行為規范教育與養成性訓練體系,在圍繞技能要求設置課程的同時對學生如何在學習中、生活中養成職業行為規范,達到課程所規定的技能有明確要求。在專業培養目標中提出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要求,制定配套的職業能力養成的訓練計劃和與職業特色密切相連的技術規范,構建職業行為規范教育體系。
(二)校企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
突破被動辦學模式,按市場規律實施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同發展戰略。在人才培養市場機制上,發揮校企在技能人才培養上各自的優勢,高職院校與相關企業聯合組建專業指導委員會,形成緊密配合的工作機制,學校與企業共同確定培養目標、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共同組織實施,校企合作共建“教、學、做”一體化的生產性實訓基地,使教學更貼近生產實際,通過“實習過程企業化、實習課題產品化”實現教學與生產的結合,融崗、證、訓為一體,融入企業文化氛圍,創造仿真全真的實訓環境,有助于學生參加工作后迅速確立職業人的形象。
(三)將學生德育工作、專業課程教學與職業行為規范訓練相結合
加強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性訓練,堅持育人為本,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學校既注意對學生的技能和理論培訓,也要求學生樹立職業責任感和事業心,保證今后生產的產品達到高質量,服務達到高水平,在社會上具有高信譽,企業具有高效益。為學生營造健康向上、優美高雅的校園環境氛圍,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讓學生看到身邊真正的“美麗”。培養學生的唯美人格,包括高度的敬業精神、無私的愛心、良好的職業素質、熟練的技術操作能力、優雅的氣質和完美的性格,使學生的日常行為更符合大學生的要求,使學生能夠展現出積極進取、朝氣蓬勃的形象。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總之,要把學生培養成切實符合崗位需求的人才,高職院校要充分了解用人單位各崗位對人才的具體要求,從職業初始教育開始,抓好職業行業規范教育,改革課程體系,加強實訓教學,并通過提高學生對職業內容認同度等措施,培養學生所應有的職業素質,最終把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期望的、能夠適應崗位、持久熱愛崗位、并能在崗位有所發展、實現自身價值的現代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權福軍.高職大學生就業能力分析[C]//.青年就業問題與對策研究報告.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2]孫巧麗,趙康生.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及其教育對策[J].萊陽農學報.2004,(4).
[3]宮地誠哉,倉內史郎.職業教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