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完善的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它對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質量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闡述了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建設遵循的原則、主要內容指標、建設方法路線及建設過程中注意事項。
關鍵詞: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建設方案
中圖分類號:G4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15-0220-02
根據中小學學生的身心特點,通過心理測評手段,從個人簡介、家庭背景、個性特征、心理健康狀況和價值觀等幾個方面對中小學師生進行描述和評價,建立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是國內外中小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預防心理問題和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的成功經驗。心理健康檔案集預防教育、危機干預與治療、科研三位一體,它可以幫助我們及時發現中小學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干預和控制;可以為學校學生工作的宏觀管理提供依據,為學校心理咨詢輔導和治療工作提供依據,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動態的監測手段;可以幫助中小學師生更好地認識和發展自我,有利于預防心理障礙的發生,從而更好地貫徹心理健康教育預防為主的方針,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那么,如何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是我們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建立心理檔案的一般原則
中小學師生心理健康檔案是能反映中小學學生心理發展變化特點和能反映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心理測試結果、心理咨詢輔導記錄等材料的集合體,這些材料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組成一個能如實反映中小學學生心理面貌的、有內在聯系的體系[1]171-176。在建立過程中,我們應遵循以下以下四個原則:
1.客觀性原則:指在建立心理檔案過程中要尊重中小學學生客觀的心理事實,要以客觀求實的態度來對待建檔工作,不可以先入為主,以自己的主觀態度對待建檔工作;不能主觀臆測,隨意增減或更改某些材料和記錄。
2.適用性原則:選擇合適的心理測量量表,例如盡可能選符合中小學學生身心特征、本土化水平高的量表,注意心理測驗量表的效度和信度,注意常模的時效性等,全面多方位地綜合測評;要保證中小學學生心理檔案材料的連續完整,還要能反映中小學學生的整體心理面貌和學生心理素質發展變化的脈絡[2]54-56。
3.保密性原則:心理健康檔案具有一定的隱私性,因此要嚴格保密在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管理和使用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相關的規章制度,不能任意暴露中小學學生的心理檔案材料和泄漏相關信息。
4.發展與教育性原則:人的心理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心理檔案只能是中小學學生心理發展的一種依據,是一種對過去某階段心理狀況的記錄,并不代表中小學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永遠如此,也不代表他們今后的心理發展就是如此。因此,在心理健康檔案建立、管理和使用過程中不允許給中小學學生留下任何心理創傷,有利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是根本準則。
二、心理檔案的內容和體系
學校心理健康檔案一般應在新生入學后,由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負責組織建立。可以心理檔案系統為依托生成數字化的檔案信息,加之對紙介質檔案信息的數字化,建立起完整、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檔案系統。心理檔案的內容一般包括三大方面:
一是影響中小學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資料,主要包括:1)個人簡介,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月、籍貫、民族、政治面貌、年齡、愛好特長、文化程度等;2)身體狀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狀況、生理缺陷、個人病史、家族病史等;3)主要社會關系,包括家庭成員的工作性質及職務、文化程度、家庭的組織結構、家庭的居住環境、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氣氛、親子關系等(包括重要社會關系人的聯系電話);4)社會生活情況,包括工作單位、人際交往范圍、日常活動范圍等;5)重大社會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員的死亡、離異、與朋友或同事關系緊張、生活條件改變、影響生活的重大挫折等[3]40-43。
二是反映中小學學生心理狀況和心理特點的資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個性特征、心理健康狀況等,要把每個中小學學生的差異及特點揭示出來,通過各種不同的心理測驗在不同程度上對中小學學生的某種特質或精神狀態在量上作出評鑒,這是建立心理檔案的重要環節。
三是中小學學生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記錄,主要包括心理咨詢員與中小學學生個性化的交流記錄信息,如訪談記錄、咨詢記錄等資料。有時候還會有通過中小學學生的家庭成員和朋友等其他渠道獲得的有關資料。在心理檔案的實務操作中,一般而言第一部分資料通過中小學學生自填問卷獲得;第二部分資料大多來源于專業心理測驗測試之后的結果。
三、建立心理檔案的技術路線
1.觀察法:指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獲取處于自然條件下中小學學生資料的方法。對于觀察的結果,可用下列三種方式做記錄:1)評等法,心理咨詢員對所觀察的特質或行為評定等級;2)記錄出現頻率法,心理咨詢員將規定好要觀察的中小學學生的行為項目預先打印在紙上,凡出現了某種現象,就在這個現象的框上畫記號;3)軼事記錄,心理咨詢員把觀察到的中小學學生的情況,以敘述性文字所作的一種簡明的記錄,如觀察時間、觀察事實及其發生情境的描述、心理咨詢員的解釋與建議等。
2.問卷法:心理咨詢員運用統一設計好的問卷向中小學學生了解情況和征詢意見的方法。采用自編的問卷調查,如用書面問題、表格讓中小學學生回答、填寫,可了解中小學學生的一些基本情況,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
3.談話法:心理咨詢員與中小學學生或其較親近的人通過直接談話的方式來了解和研究中小學學生心理的一種方法。通過談話法,可了解中小學學生真實的心理背景等。
4.心理測驗法:這是建立心理檔案中最主要和最為常用的方法,其關鍵是選擇合適的測評工具進行測驗。在選擇合適的測評工具時,首先要考慮選擇標準化測驗,其次要明確測驗的目的、功用及適用范圍。
5.咨詢記錄:包括學生咨詢的情況記錄、心理異常緣由、心理健康教育結果分析等。
四、建立心理檔案的注意事項
建立中小學學生心理檔案必須慎重地對待并處理好以下一些問題,以使中小學學生心理建檔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完善,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教育作用。
1.保持材料的原始性。檔案概念的內涵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原始的歷史記錄。建立心理檔案要盡量做到材料的客觀性,努力克服主觀因素的影響,少使用或不使用評價性語言,多用原始記錄性語言。指導中小學學生參加心理測評時,告知中小學學生一定憑自己的第一感覺作答,不要再三思量或考慮過深,不要作假或故意選擇回答極端答案。
2.追求材料的完整性。中小學學生心理檔案的完整,一方面,從數量上要保證檔案的齊全,使那些應該集中和保存的檔案材料不能殘缺短少,另一方面,從質量上,也就是系統性方面,要維護已有檔案材料的有機聯系,不能人為地將其割裂分散,或者零亂堆砌。
3.信守材料的保密性。中小學學生心理咨詢資料的搜集意義重大,許多資料涉及中小學學生個人隱私權,具有法定的保密性。因此,對中小學學生的個人心理健康檔案資料嚴格保密是涉檔人員必須嚴格遵守的職業道德。特別是屬于中小學學生個人隱私的問題,更應嚴格保密。只有尊重中小學學生的隱私和自尊心,才能受到學生信任,取得學生的積極配合,使心理建檔發揮應有的作用。建立心理檔案本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管理人員不嚴格遵守職業道德,不為咨詢者嚴守個人隱私,而把它作為曝光臺,隨意傳播,不僅會把好事辦砸,而且會觸犯法律法規,反把教育者陷于尷尬境地。
4.避免材料的局限性。局限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材料的歷時性。中小學學生的心理是隨其年齡、環境等條件不斷改變和發展的。心理檔案材料是過去的記錄,具有歷時性,它既不能直接說明現在,更不能直接描述未來。它只可幫助我們預測趨勢,制定教育對策。我們要充分注意到這一點,防止把歷史性當即時性來用。二是材料的輔助性。中小學學生心理檔案材料只能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的某一方面,并不是全部。當我們利用這些材料的時候,一定要綜合考慮其他方面的材料,切不可以偏概全。
5.提高建檔人員的綜合水平。建檔人員除了具備心理學、心理測量等方面的專門知識外,也應懂得一定的檔案學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真實、全面、科學性強的豐富的一手材料。我們常??吹?,研究人員作了大量的心理測評等基礎工作,但最終發現,留檔的材料卻價值不大,也就是說,想用的材料沒有留下來,而留下來的材料卻無用。所以,提高建檔人員的綜合水平,對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工作意義重大,不可輕視。
另外,如果利用計算機軟件對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則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需要注意軟件架構設計。中小學學生的心理檔案系統不等同于成人心理測試系統,它必須有適用于中小學學生的特殊性。理想的心理檔案系統應該包括基本資料、心理測評、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心理網站建設等模塊。心理測驗僅僅是建設心理檔案系統過程之中收集數據的方式之一,而不是惟一方式。在心理檔案建設過程中更應該強調對中小學學生主體性的重視。過分重視心理測驗,將心理測驗作為心理檔案系統的惟一資料來源,最終喪失的是對生動的個體的客觀認識,容易導致在咨詢實踐中給學生貼上“心理不健康”之類的標簽。其次需要注意測驗信效度。不少人認為編成計算機軟件的測評工具是科學、先進的。其實不然,測評軟件更多地是將題目答題方式和分數統計的技術化,與測評工具本身的信度和效度指標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聯系。因此,在選擇心理檔案系統時,需要注意其所含測驗的信度、效度、適用人群、常模等技術指標。最后,需要注意售后服務及價格。良好的售后服務至少應該包括:免費安裝調試、故障處理、常模更新、測驗題本更新、功能模塊更新、軟件升級等。至于價格,需要根據軟件的功能來判斷。單機版較之網絡版,在采購成本上會減少許多,較適合面向少數人開展心理測評的單位,網絡版軟件則較適合開展大規模普測。
參考文獻:
[1]葉海燕.大學生心理檔案建構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2(10).
[2]譚春芳.論高校心理健康檔案的建設[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3]楊微梅,黎琳.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建構探析[J].高教論壇,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