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對比分析法、問卷調查法、訪談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從教師成長協作團學員的教師專業情意、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提升等角度來研究職前小學教師培養實踐教學組織新形式——教師成長協作團的成效,以切實提升協作團的質量與水平。
關鍵詞:職前小學教師;教師成長協作團;成效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15-0301-04
一、小學教育專業教師成長協作團概況
教師成長協作團是海南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于2006年在國內首創的富有特色的職前教師教育平臺,它順應了國際教師教育的發展趨勢,以“教、學、研”為主題,以在職教師與職前教師(大學三年級學生)結對為主要形式,以認知學徒制為基本形式,以大學教師、小學教師與大學生三者之間的合作互動為內在機制,組成教師成長協作團隊,堅持情境學習的理念,切實踐行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的模式。
教師成長協作團深入教學實踐,開展教研活動,促進在職教師成長,切實提高職前教師的專業水平,使職前教師和在職教師共同提高,實現雙贏。教師成長協作團作為一種全新的職前教師培養形式,它的功能與內在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實現職前教師培養取向的轉變;二是為職前教師獲取實踐性知識提供平臺;三是拓展小學的辦學功能;四是為大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二、教師成長協作團的成效研究
(一)教師成長協作團成效調研
1.調研對象
本次調查主要針對海南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2006級全體學生,其中參加了2009年第三期“海南師范大學—英才小學教師成長協作團”的學員有40名,分別是中文與社會方向15人,數學與科學方向15人,英語教育方向10人。
2.調研方法
(1)問卷調查法
本次調查的問卷分為參加教師成長協作團的學員問卷和沒有參加教師成長協作團的學生問卷,客觀題是從教師專業情意、知識、技能三方面進行設題的,主觀題是從教師成長協作團在實際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和提出利于提高其成效的建議來設題的。我們在實際調查當中,共發放問卷75份,回收問卷52份,其中有效問卷51份,回收率69.3%,有效回收率68%。
(2)訪談調查法
此次調查,我們深度訪談了參加第三期教師成長協作團的40名學員和36位指導老師,具體了解其成效的高低值,以及他們對于教師成長協作團的切身感觸和想法。
(3)文獻法
為了分析教師成長協作團成效做好充分理論知識準備,本研究全面搜集了教師成長協作團和教師專業發展理論、緘默知識理論、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的書籍、報紙、期刊、年鑒、學位論文、網站等文獻資料,并根據調查結果所揭示的問題進一步搜尋了一系列的文獻資料,力圖在夯實的理論基礎上嚴格分析調查結果。
(4)對比分析法:
因為本次調查對象均來自2006級,他們在參加協作團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和實踐是一致的,避免了影響其內在效度的選擇和成熟因素,所以本次調查可以依據所得數據和資料對參加協作團的學員和未參加者在教師專業情意、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三方面的成長快慢和實際成果進行對比分析,來深入研究教師成長協作團的成效。
(二)教師成長協作團成效分析
1.教師專業情意
(1)對小學的情意
我們調查中對比發現未參加協作團的絕大數學生在思考小學生調皮搗蛋是可教還是不可教時,60.87%協作團學員卻認為小學生可愛聰明是可教的。協作團學員的這種愛生之心,不僅會演繹成教師公平和正義意識以及專業責任感,也會創造出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2)對小學教育教學的情意
從參加和未參加協作團者在認為學校教育的目的一項對比分析中,55.17%的未參加協作團者覺得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形成能力是學校教育的目的。誠然知識、技能和能力的所得是學生進入學校的原因,但從兒童天性和兒童心理發展角度來講,讓學生現在和將來快樂學習才應該是學校教育的真正目的,就這一點47.83%的協作團學員在深入接觸學生的學習當中得到深刻體悟,并且他們也將致力于此。
(3)對小學教師的情意
訪談當中,協作團的學員非常自豪地和我們談到初教學院和合作學校為他們精心挑選的一線優秀小學骨干教師,這些具有多年教育經驗的小學教師精英不僅具有扎實的理論與實戰經驗,且具有濃厚的專業情誼,他們在這種“一對一”模式中與每一位骨干教師的深入接觸,不僅有專業性指導,更多是潛移默化中培養著各自對小學教師這個職業以及可愛的小學同學的深厚情感。這些骨干教師的敬業精神和師愛是最讓他們感動的。看似短暫的為期兩個月的教師成長協作團,卻給予了即將走向教師崗位的協作團的學員們真實的教育教學環境、真切地接觸了小學同學的內心和生活與學習的狀態、以及實戰小學教師的專業性指導與情誼熏陶。教師成長協作團學員就在這短促的時間內漸漸地培養了伴隨他們一生的專業情意。他們開始關注兒童心理發展特征、開始用心體會兒童所言所行,學會用師愛融化童心。
2.教師專業知識
(1)扎實的理論知識
在認為教師應具備的四種重要素質中對于扎實的理論知識,協作團學員與未參加的學生認識相差較大,不少未參加協作團的學生認為,有些老師理論知識也不多,但是教學一樣很棒,就認為扎實的理論知識不重要,其實恰恰相反。協作團學員在“一對一”的專業性指導、團員座談交流會等系列活動中,不僅發現扎實的理論知識是實踐得以成功進行的基礎,而且理論知識的扎實與否決定著其在實踐中有效提取和應用已有理論知識的能力與水平。
(2)靈活的實踐知識
何曉芳、張貴新認為教師實踐性知識是“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實踐經驗而非正規的直接理論培訓的途徑獲得的,并在實踐中得到確認的,針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的解決的那部分知識”。顯然實踐性知識無疑是組成教師知識的重要部分,具有較強的價值導向和行為規范功能,指導著教師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從對急需提高的四個項目中,42.86%的學生認為急需提高班主任管理能力、38.10%的學生認為急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班主任管理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提高,因此,協作團給予了學生們良好的實踐平臺,使學員有機會獲取一定的個體經驗。
與此同時,教學實踐知識的提高利于學生們對于教學實踐活動本身的理解,是學生們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將實踐性知識得到開發,更好地發揮學生們個性化思考與教學的特點,擴大其創造空間。某種意義上,從新手教師走向成熟教師的過程就是實踐性知識積累的過程,我們的教師成長協作團為準教師的成長提供平臺,正如波斯納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系列的教育實踐與反思幫助學員將理論上升為更高層次的具有個性化色彩的實踐性專業理論知識,進而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無疑教師成長協作團幫助我們的學生更好地將已有理論知識進行了升華,提高了其理論的專業性實踐價值。
3.教師專業技能
從調查數據來看,在參加完教師成長協作團和見習后半數以上學生都認為提高了專業技能。在教學實踐中,他們逐漸區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和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方式的優勢與不足;為精心準備課堂教學設計,向指導教師尋求幫助,對教學內容、教法、學生進行分析與研究,提高其專業技能。但從我們隨后的訪談中發現,多數協作團學員會定期每周寫一篇教育敘事,并經老師的指導修改后發表于博客上,以互相學習進步。雖有27.59%的未參加學生幾乎每天寫一篇,但在讀后,卻大多質量不高,索然無味。有40%的學員認為不愿從事小學教育工作是阻礙正常教育教學的關鍵問題,他們覺得教育教學技能的提升主要看自己是否愿意主動獲取,而41.67%的未參加協作團的學生卻認為是教學互動不夠完善,他們認為自己對教學互動這一項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夠。
在日益增多的教育故事及教育反思中,協作團學員發現、分析一些教育現象及問題,并且與小學教師共同開展教學研討活動,無形中教育科研水平得到鍛煉。承然教師只掌握專業知識、具備專業情宜是遠遠不夠的。協作團“一對一”模式,使學員們能夠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不斷完善其教學技能,其中包括如何進行妥善的班級管理、如何激勵學生、如何對小學生不良行為進行矯正,如何與小學生進行教學上的溝通與合作,尤其提高了處理課堂突發事件的能力。在復雜的教育教學實踐情境中,協作團學員經歷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及課后的教學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掌握了必要的專業技能,努力形成并構建一定的教學關系,為日后更好的教學實踐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三、教師成長協作團的發展性研究
(一)作為新的培養實踐模式的優越性分析
1.小學教師教育發展趨勢轉向實踐取向
伴隨著國外反思性教學、注重大學與中小學合作、中國式教育實踐效果評價的發展趨勢,初等教育學院作為職前小學教師培養的專業教育機構,不僅看到了這一發展趨勢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而且將培養教師實踐取向的發展趨勢付諸于實踐,建立教師成長協作團,并安排該活動在大三下學期開展,將此作為培養職前小學教師專業素養中教學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
教師成長協作團精心策劃的活動項目,不僅有利于小學職前教師對教學全程的熟知、整體掌握教學步驟,同時也提高了小學職前教師在真實教學環境中思考與解決情景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職前教師們在這一過程中與小學教師共同開展教學研討活動,對所有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有效而合理的教學反思及創造性反思。幫助職前教師將已有理論知識結構運用于教學實踐及教學反思之中,在深化理論框架的同時也提高了其反思性教學的實踐能力,扭轉了職前小學教師滿腹專業理論,卻對專業理論知識應用無知的病態局面;在順應國際性教師教育發展趨勢轉向實踐取向的同時,也為職前教師走向職場提供了良好的教學實踐平臺、奠定了基本教學實踐能力的基礎。
教師成長協作團巧妙地為大學教師、小學教師及職前教師提供了合作及相互學習、彼此指導的機會,突出協作性特點。大學教師為職前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教育理念、學科理念、理論知識及反思的框架,而小學教師則為職前教師的專業成長豐富而寶貴的教育教學經驗,培養他們對小學生及小學教材獨特的情感,獲得自己的實踐性知識。與此同時深居于理論叢林的大學教師們可親臨小學一線教師的教學環境,為其提供了理論實踐性升華的可能性;而一直走在小學教育一線的教師們也可以深受大學教師及職前教師的理論熏陶,在給予職前教師寶貴經驗的同時,適時、恰當的對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學經驗進行反思性的革除及創造性的更新;我們的職前教師則幸運地成為了理論與實踐的承載體,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得到了良好結合的機會,同時接受著來自大學、小學教師的理論與實踐性的教育教學效果評價,當然還有來源于自身不斷得到進化的教育教學反思。
2.小學教師職前培養目標體系構建原則多樣化
教師成長協作團力圖通過給予未來小學教師在經驗豐富的小學教師指導下,以及實踐性的教育教學情景活動中,發展性地完善對未來小學教師的專業性成長的塑造。在深切考慮到未來小學教師專業性成長的可塑性與復雜性的基礎上,堅持發展與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培養未來小學教師的批判性及創造性結合的教學反思。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獲得的實踐性知識有效地將未來小學教師的理論實踐化,放射出更加科學、新穎的教學實踐活動。
以往的教學實踐活動過多地依賴課堂教學及出本質是的傳授學生獲得的知識關于教育教學能力的陳實性知識,只解決了“是什么”,并不能解決“如何做”的問題,是教育實踐課程實質上流于理論化,失去本真。然而,教師成長協作團卻有效的解決了“如何做”的問題,學員在合作小學不僅可以獲得教學實踐機會,而且可以在全程參與教學活動中得到小學教師經驗性的指導。走出大學校園、走出理論的課堂,走進小學、走進真實的的教學情境、走進實踐性的課堂,整體感受小學生所受教育環境、了解其發展特點。全面提高未來小學教師的專業情意、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綜合素質,真正做到了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3.小學教師職前培養實行“三角模式”運行機制
教師成長協作團充分發揮了三角模式運行機制的理念精華,并且良好地將此機制運用于實踐。由于協作團在選擇學員時具有一定的選拔性質,某種意義上講,被選撥的成員具有良好的理論知識體系,扎實的理論功底。在小學進行實踐性教學時便可以充分利用嶄新的教育理念,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地改進,創造性地提出全新的、更有效的教學模式;未來教師只有具備了深厚的理論知識,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尋求具有科研價值的教育教學課題,進行針對性的研究,進而提高未來教師的科研能力。未來教師正是以具有理論知識的前提,在實踐訓練幫助下,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知識,在這一轉化的過程中,教學反思在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不幫助未來教師有效提取前沿的理論知識,而且在有意義地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批判性的改進與更新。理論學習、實踐訓練與交流反思的“三角模式”運行機制有效地幫助未來教師在專業性實踐與反思能力等方面的成長,使未來教師更加符合當今國內教育領域對小學教師具備綜合素質的要求。
(二)教師成長協作團的不足及歸因分析
1.教師成長協作團的不足
盡管教師成長協作團這一全新的職前教師培養模式的優勢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已經凸顯,但是我們也不難看到在實踐操作中所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其問題以下幾點:
(1)宣傳未做到位
調查分析表明,50%未參加協作團的學生反映教師成長協作團偶爾會宣傳,10.71%反映從來沒宣傳,25%反映不清楚其宣傳情況。多數處于大三的同學都是從任課教師口中得知這一培養模式的存在,很少有同學在大一或大二階段知曉教師成長協作團的存在;還有一部分人即便是在大三階段也還沒有聽說過教師成長協作團,當然依舊存在盡管了解到有教師成長協作團的培養模式,但卻對其內容、培養形式以及培養模式的特殊性所知甚少,甚至一無所知。
(2)部分學生態度不積極
教師成長協作團給學員提供了很多實踐空間以及活動的自主性,因此,在實施教師成長協作團期間,有部分學生產生思想上的惰性、行為上的放縱,出現了隨便缺席、離席的現象,最總導致實踐成效的降低,同時也為校方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3)部分合作學校支持力度不夠
由于教師成長協作團還處于成長階段,盡管實踐的理論基礎得到了眾人的認可,但是其實踐效果并非理想中的至善至美。現依舊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影響協作團充分的發揮其功效,譬如在師資力量這一角度講,教師成長協作團并沒有得到校方的充分支持。
2.實際操作中存在不足的原因思考
(1)協作團學員兩頭搖擺。教師成長協作團看似是自由靈活的時間安排,實質上卻為教師成長協作團成員增添了不必要的困擾。表面上看,時間由學生自己控制,在有時間的情況下自愿去小學進行系列學習,但卻忽視了這樣安排的實質缺陷:由于處于大三的學生專業課會增添且難度也會油然而生,大部分學生不愿放棄專業課去小學觀摩學習。學院的專業課時間安排難免與小學上課的時間會沖突,造成學生兩頭搖擺的狀況,無法全心全意上好專業課,同時也錯過了在小學觀摩學習實踐的機會。久而久之,會造成學生身心怠倦,無法完成預期的愿望,達成預期結果。這樣的時間與心理上的沖突,會導致對去小學觀摩學習的欲望降低,進而導致激情冷卻,造成事倍功半的不堪結局。
(2)教學理念與模式的刻板與沖突。教師成長協作團的“一對一”模式,盡管有很多“一對多”“多對多”模式無可比擬的優勢,譬如,對學生的指導具有針對性,同時也利于小學教師的專業性指導等等。但是隨之而來的隱性弊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單個小學教師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畢竟有限、單一化,學生很容易掌握指導教師的教學風格,但卻很難接觸到其他教師的多元教學風格,進而造成學生們的乏味感。
小學指導教師大多數都是中年骨干教師,也就因為是中年骨干教師,所以早已形成固有的根生蒂固的教學理念與模式,哪怕其中存在不足,要將其改之,也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這就給我們教師成長協作團的成員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為其模式的固定化、教學理念的刻板化,也就造成整體感知的單一化。學生在單個指導老師的長期指導下,不難學習、吸收其教學模式。長此以往,在了解了單個指導老師的教學模式后,不免會失去新鮮感與教學領域的好奇心,影響其最終觀摩、實踐的效果。
與此同時,不可否認在這過程中教師成長協作團學員會與指導教師有理論及實踐方式的沖突,但礙于指導教師的權威性,無法進行實踐性的驗證,偶爾會挫傷學生們對教育、教學方法探究的積極性。
(3)熱情和積極度沒有得到充分激發。每一位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不同,有些小學指導教師并未真正的履行對教師成長協作團成員的責任,進行專業的教學技能的點撥。學生更多的是承擔了一個機器人的工作,為指導老師批作業或者成為學生這段時間的主要任務。同學們對小學教育的熱情很可能被扼殺在搖籃中。盡管在教師成長協作團這一模式執行過程中學生對教育教學主動性、專業性尤為重要,但是小學指導教師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對學生的教學技能與教學經驗的成長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因此在大學與小學合作的過程中,對小學指導老師的選撥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要在實踐過程中加強對這方面的監控力度。
(三)提高教師成長協作團運行成效的建議
1.加強宣傳力度
85%的學員建議學校拓展教師成長協作團宣傳渠道,鼓勵學生踴躍參與其中。要實現宣傳多元化需要得到校領導在精神以及物質上的支持,加大其宣傳的資金投入;同時初等教育學院應建立教師成長協作團的專業網站,在網絡發達的今天,這無疑可以提高教師成長協作團的宣傳力度,使得更多的學生知道并深入了解教師成長協作團的作用,讓真正想參加的學生抓住機會積極參與。
2.提高監控能力
學院應及時加強與校方帶隊教師及小學指導老師進行及時的溝通與交流,對特定學生在席期間的表現進行及時的信息反饋。對于隨便離席、不予請假的實踐學生給予一定的處罰,嚴格控制學生的出勤率,首先以一些強制的手段對學生行為進行有效控制,在有效的時間內培養學生們對教學教師、小學學生的熱愛程度,通過真實的教學情境和較多的師生交流機會,培養學生專業情意,進而提高對自己行為的自覺控制。
3.加大支持力度
校、院各級領導應充分提高對教師成長協作團這一職前教師培養模式的重視程度,并加強其資金支持,擴充宣傳力度的同時,鼓勵更多的專業人士為協作團現存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向提出更加好的建議。加強對協作團的帶隊教師的專業性以及責任心的培養,創造帶隊教師與小學指導教師進一步溝通交流機會,了解最新學生動態以及得到學生不良信息的反饋。從而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協作團的實踐功效。
4.指導教師大膽放手
指導教師應給學員更多的機會站上講臺真正上滿一堂課,組織班級各項班隊活動,帶領學生進行班級布置等,并給予寶貴的意見。如果足夠信任學員的話,甚至可以把整個班級全交給學員管,指導教師協助,以鍛煉其班級管理能力。
5.學院帶隊教師做好潤滑劑
帶隊教師是溝通學院和合作學校的橋梁,要使雙方合作愉快,帶隊教師必須設法讓協作團學員和指導教師充分認識到“教師成長協作團”的目的與意義所在。有60%的學員建議帶隊教師要與合作學校做好溝通工作。
6.協作團學員做足學前、學中、學后功課
正如俗語“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所意,要想真正學到一流的專業情意、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協作團學員就要提前做好學前準備和規劃,踏實肯學,主動學后認真總結和反思。
參考文獻:
[1]關文信.實踐取向小學教師職前培養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李振峰.論教師教育理念的發展[J].教育探索,2005,(2).
[3]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
[4]倪小敏.實踐取向:職前教師教育模式的重構[J].教師教育研究,2010,(22):1.
[5]洪明.\"反思實踐\"思想及其在教師教育中的爭議——來自舍恩、舒爾曼和范斯特馬切爾的爭論[J].比較教育研究,2004,(10).
[6]朱水萍.反思實踐:促進職前教師成長的重要路徑——基于體驗學習理論的視角[J].教育探索,2009,(5).
[7]楊四耕.體驗:一種生命化的學習方式[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1).
[8]于楊,陳欣,劉益春.美國中學教師培養改革:動向與啟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