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生作為具有較高智力、較高文化的群體,在面臨更多機遇和挑戰的同時,也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與沖突。旨在通過探索新時期農林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提高農林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整體水平,實現其個性的充分發展和人格的不斷完善。
關鍵詞:農林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3.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15-0226-02
當前,農林高校研究生面臨就業、經濟、學習、科研、人際關系、婚戀等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些使得一些研究生在成長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河南農業大學在對521名研究生的心理測試結果顯示,24.1%的研究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東北林業大學的心理測試結果顯示,有輕度以上程度心理問題的研究生占30.4%;華南農業大學的心理測試結果顯示,有心理問題的研究生占20.7%。研究生的心理問題若得不到及時疏導與解決,就很可能引發他們心理異常,產生心理障礙,影響正常的學習、科研和人際交往,嚴重阻礙他們健康成長成才。
為提高農林高校研究生心理素質,筆者結合研究生訪談及咨詢個案,依據現代高等教育規律及研究生心理特點,提出了“一結合”、“二協作”、“三輔導”、“四環節”的農林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一結合”,即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所區別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農林高校要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并得到研究生們的認可,最關鍵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和心理行為,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
首先,要實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與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有機結合。農林高校要從體制上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使之渾然一體,便于開展育人工作。
其次,要對研究生導師、輔導員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定期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及心理咨詢方面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學會用心理學的眼光去審視自己的教育對象,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應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論和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時代特色,符合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養目標。
最后,要實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的有機結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采取和借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手段,特別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中已廣泛使用的心理測驗引進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來,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研究生的氣質類型、性格特征、特長與不足,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符合研究生的實際。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改變坐等上門、個別咨詢的方法,主動公開地對研究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采用課堂教學、小組討論、團體活動等多種形式引起研究生對心理問題的重視,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益面,實現在教育方法上的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二、“二協作”,即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協作
促進研究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研究生心理素質,僅靠學校是不夠的,需要各方齊心協力。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以其固有的優勢在研究生的心理成長中發揮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調查顯示,家庭教育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農林高校要建立學校和家長聯系制度,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研究生新生入學后,教師要通過察看檔案、召開家長座談會等方式了解研究生成長的家庭環境,并定期與家庭聯系,向家長反饋研究生在校狀況,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要提高家長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和教育能力,讓家長了解學校正在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其成效,進而自覺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高校還可以通過對家長開展心理培訓講座、發放學習資料等多種舉措,使家長系統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原理,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增強實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三、“三輔導”,即積極開展發展性心理輔導、適應性心理輔導和障礙性心理輔導
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農林高校要根據研究生具體情況重點抓好以發展性心理輔導和適應性性心理輔導為主導,以障礙性心理輔導為輔的分類輔導。對于心理健康、身心發展正常的研究生,高校可通過進行個別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組織積極有效的朋輩輔導、組建研究生心理劇社等方式,大力開展發展性心理輔導,以更好地促進研究生個性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對于身心發展正常但帶有一定的心理、行為問題的研究生,要結合他們的認識特點和行為特征,通過適應性心理輔導活動課、專家講座、個別心理輔導等方式,積極開展適應性心理輔導,使之能恰當處理因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各類心理問題,增強對環境和自我的適應能力,以做到對研究生可能出現障礙問題的及時發現、早期干預。而對于已出現有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研究生個體,高校要聯合社會上專業部門對其進行障礙性心理輔導,通過系統深入的心理輔導,輔助于藥物治療,來幫助他們克服障礙、緩解癥狀、恢復心理平衡。
四、“四環節”,即抓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心理咨詢中心輔助作用、和諧校園環境構建、研究生自我教育等四個環節,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要積極發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對研究生進行系統地心理健康教育,無疑是提高他們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農林高校應結合農林學科專業實際為研究生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并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效果,使研究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要分年級有步驟地對研究生進行心理健康監控。一是把好研究生入學心理健康質量關,在復試環節可以對考生進行心理健康測驗,把測驗結果作為錄取的重要參考依據。二是對研究生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檔案。三是結合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定期測驗制度,及時掌握研究生入學后心理健康狀況變化,對有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的研究生給予重點幫助。
其次,充分發揮心理咨詢中心輔助作用。農林高校要充分發揮心理咨詢中心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輔助作用,加強咨詢中心隊伍建設,多渠道引進高層次專業人才,科學規范管理,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和檔案建立工作,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心理咨詢中心要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咨詢,并對有心理不適或心理障礙的研究生進行面談咨詢,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增強他們抵抗挫折的承受能力。高校要特別關注特殊時期的研究生心理問題,如新生入學適應階段、畢業生就業時期等,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指導。也可以建立研究生心理咨詢網頁,開通研究生心理咨詢電話,以便更好為那些不愿面談的研究生服務。同時,高校要做好心理咨詢宣傳工作,如開展研究生心理健康宣傳周、舉辦專家講壇等,讓研究生了解心理咨詢,形成對心理咨詢的正確認識。
再次,要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在校園環境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農林高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高校要加大投入,完善校園文化設施,并廣泛開展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如研究生學術論壇、學術文化節、趣味運動會或組織開展高校之間大型研究生文化娛樂活動等,使研究生寓教于健康生動的校園文化之中。二是積極開展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加強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不斷豐富社會實踐內容和形式。高校要圍繞農林研究生專業特色,積極組織研究生參加“三下鄉”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攜手農合”、“‘三士’下鄉做村官、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有利于發揮其專業特長的實踐活動,在提升其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其社會交往、組織管理、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實現研究生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理解與溝通,從而舒緩心理壓力。三是采取積極措施改善研究生學習、生活環境。高校要加強校園硬件建設,積極改善研究生學習、科研和生活環境等。要強化管理,堅持“以人為本”,把研究生的利益與需要放在首位,營造和諧的氛圍。四是千方百計緩解困難研究生經濟壓力。農林高校研究生大多來自農村,貧困生比例大。據調查,經濟壓力已位居農林高校研究生面臨壓力中第二位。所以,高校要通過設立獎、助學金、助學貸款和開展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三助”工作等方式,多渠道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研究生,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最后,要鼓勵研究生主動開展自我教育。研究生自我教育是主體按照社會要求和自我需要對自身自覺實施的教育。它是自我意識的最高級表現,是研究生完善自己個性、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農林高校要引導研究生個人加強心理素質的自我訓練,讓他們學會自我心理調適。通過自我教育,研究生們可以正確認識和評價自身,保持健康的心態,樂觀地對待學習、生活中的競爭、挫折和困難,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心理問題能自愿主動地求助于他人或咨詢人員。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研究生組建自己的心理健康社團。高校要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社團的會員進行培訓,并借助社團這一媒介指導研究生搞好自我教育,引導他們開展符合自身特點的普及宣傳和心理素質訓練等活動,以多樣化的方式促進他們身心發展和素質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欣.農林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對策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7,(4).
[2]李梅等.研究生心理健康及其與人格的相關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