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河南省農村地區的艾滋病疫情特點,提出應從強化政府職責、加強監控檢測、完善防治機制、普及防治知識等方面入手,探討艾滋病的社會控制模式。
關鍵詞:艾滋病;社會控制;無償獻血
中圖分類號:C912.8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15-0081-02
聯合國艾滋病問題中國工作組在2003年發布的報告《中國艾滋病:危險的泰坦尼克號》中指出:中國艾滋病防治工作正處于一個歷史性的關鍵時刻,恰如駛向冰山的巨輪,若不及時改弦更張,則悲劇不可避免。近幾年來,河南省政府對艾滋病防治工作高度重視,經過開展血站的規范化建設,實行無償獻血制度等綜合防治措施,有效阻斷了艾滋病經血液傳播的途徑,但靜脈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和性亂人群頻繁發生不潔性行為成為新的傳播途徑。同時存在疫情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傳播的危險因素,經性傳播和母嬰垂直傳播的比例也逐漸上升,目前全省預防與控制艾滋病的形勢十分嚴峻。因此,在現階段充分認識艾滋病對河南省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對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本地區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規范血液市場,提倡無償獻血
有調查表明,我國城鄉居民現已具有一定的血液安全意識(在被訪者中,僅18.4%者不知道存在血液安全問題),但在如何確保用血安全上仍處于被動地位。如果血液安全沒有保障,受血者感染各種疾病的風險很大。依法無償獻血,杜絕賣血販血,加強血液檢測是保證用血安全、防止艾滋病感染的重要措施。輸血是艾滋病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輸入帶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導致感染的可能性估計超過95%,而一次不潔性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風險僅為百分之幾。預防控制艾滋病經血傳播是預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
河南省貧困人口眾多,為了掙錢,賣血者不按醫學上供血時間間隔規定頻繁賣血。而抽血太頻繁,不僅損害供血者的健康,而且也使血液的質量下降。無償獻血是非商品性的,獻血者不是為了錢。如果普遍實現了義務獻血,就從根本上杜絕非法采血和以賣血為業的流動供血人群的存在,這對預防艾滋病和多種血液傳播疾病是非常有益的[1]。
從1995年發現艾滋病感染者開始,河南省迅速采取措施控制艾滋病病毒的進一步傳播。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組織協調有關部門依據“政府領導,屬地管理,行業負責,依法嚴管”的原則,成立省政府艾滋病性病防治協調組,堅決打擊非法采供血行為,關閉了所有的非法采血點。并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先后投入1.6億元,在全省全面完成了18個省市級的血站規范化建設,完善了采供血服務體系,使臨床用血100%來自無償獻血,抽檢合格率始終保持在100%,經采供血途徑傳播艾滋病病毒得到了有效遏制。
二、強化政府職責,動員全社會參與
政府重視是預防和控制艾滋病的發生和流行的重要條件,按照現代政府管理原則,對所有的政府職責,都有“是否瀆職”的問責程序:對防治艾滋病工作不力,有關官員要負行政責任;對導致艾滋病毒感染的重大醫療事故,要追究責任人的刑事責任[2]。
各級部門領導應從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的深度來認識艾滋病流行的危害性和復雜性,以及防治工作的艱巨性和長期性。依據政府負責、組織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機制,加強宣傳教育,采取行為干預和關懷救助等措施,實行艾滋病綜合防治工程。河南省艾滋病大多流行于貧困和文化程度較低的地區和人群中,他們是社會的弱勢群體。預防艾滋病不是僅關心弱勢群體的問題,而是要站在弱勢群體的角度上考慮干預模式。政府在制定相應的救助政策時應當認識到,艾滋病人群既是受害者,也是幫扶政策的第一受益人,應當樹立第一受益人群參與的理念[3]116-121。
多年來,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視艾滋病防治和幫扶救助工作,認真落實國家“四免一關懷”政策和河南省“四有一不”要求,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初步形成了符合省情、行之有效的以“一個機制、三大體系”(一個科學有效的領導機制,一個完善的防治救助機制,一個防艾資金監督管理機制,一個督導檢查機制,一個政府為主分級負擔的投入保障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河南艾滋病防治模式。具體又有“七個一”(一次健康體檢,一本健康教育手冊,一張就醫明白卡,一本治療證,一系列依從性教育,一套健康檔案,一套免費治療制度)的醫療救治機制,“三種途徑、三個確保”的救助機制,“六個一”的基礎設施援建機制,“三加一”的農民增收機制(1/3的農戶有致富門路,1/3的農戶有勞務輸出人員,1/3的農戶掌握1~2門適用技術),“三無兩創一好”的精神文明創建機制,等等。并通過積極有效的工作,使所有艾滋病病人得到了及時規范救治,生存質量大大提高,死亡率明顯下降;艾滋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和致孤人員得到了切實救助,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有效地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持了社會的和諧穩定[4]。
三、加強監測、檢測工作,阻斷傳播途徑
針對艾滋病疫情防治形勢十分嚴峻的現實,及時、準確、全面掌握艾滋病疫情和流行趨勢,是預防和控制艾滋病傳播的關鍵。防治艾滋病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艾滋病疫情監測和艾滋病病毒檢測這兩個已經被國際經驗證明為防止艾滋病蔓延的法寶。
據新華網報道,近幾年來,河南省每年監測約150萬人,包括高危人群、重點人群和普通人群。與此同時,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還建立了多個數據庫,如疫情數據庫、疫情高發村數據庫、母嬰阻斷數據庫、配偶子女數據庫、既往有償供血者普查數據庫等,并實現了與國家的聯網。河南省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流行病學調查率目前達到了94.1%,明顯高于44.8%的全國平均水平[5]。此外,河南還積極開展高危人群干預,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配偶定期隨訪、檢測,最大限度地預防艾滋病婚內性傳播。開展了高危人群100%安全套推廣使用等服務,并在所有監獄、勞教所、戒毒所開展免費的艾滋病篩查。建立吸毒者美沙酮維持治療試點和清潔針具交換試點,通過改變吸毒者的吸毒方式,防止共用注射器引發的艾滋病傳播[6]。
四、普及防治知識,營造有利的社會環境
艾滋病戰略學家認為,由于我們沒有治療艾滋病的方法,也沒有能夠抵抗艾滋病的疫苗,因而我們有必要告訴公眾尤其是年輕人,艾滋病毒是怎樣感染的,也要勸說他人適當規范自己的行為。然而時至今日,盡管有關艾滋病的信息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公眾的知曉率仍不容樂觀[7]351。由河南省艾滋病防治辦公室與河南中醫學院聯合進行的一項艾滋病知識宣傳及知曉率調查活動中,從28萬多個有效樣本中得出結論:全省有一半居民不知道艾滋病可以預防,不到四成人愿意與艾滋病人交往。受訪者中,34.1%的人表示接受過有關預防艾滋病的培訓或宣傳,同時有近半數不知道艾滋病可以預防。對艾滋病預防知識的欠缺,直接導致很多人不能正確對待艾滋病病人。調查顯示,不贊成艾滋病人結婚的人占30.8%,如果自己的熟人中有人感染了艾滋病,表示愿意與其繼續交往的只有39.2%,還有21%的人不知道該如何做。此外,該項調查還顯示:對艾滋病的知曉率,農村比城市低3個百分點;在接受艾滋病知識宣傳方面,農村更是低了12個百分點。從中可見,農村更需要宣傳教育的普及和深入。目前,河南省政府針對艾滋病主要分布在農村這一特點,摸索出一套“艾滋病防治知識宣講員制度”,組建了由幫扶工作隊員、醫務人員、村干部、艾滋病患者參加的艾滋病防治知識宣講團,入戶到人,面對面地向村民講解有關性病艾滋病的防治知識,解答農民的疑難問題,讓艾滋病知識真正的深入農民心里,消除人們對艾滋病患者的恐懼和歧視。多一個人了解艾滋病,就少一次感染的機會;多一份對患者的寬容,就少一種無知帶來的恐慌。正如聯合國艾滋病防治規劃署執行主席彼得·皮奧特所言:“我們的敵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病毒的人”[8]。
艾滋病威脅著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家庭,預防艾滋病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政府應加大力度開展以預防為主的全民健康教育宣傳活動,使人們認識到艾滋病的危害性,了解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尤其是要讓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的流行現狀和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流行趨勢,讓人們認識到艾滋病就在自己身邊,認識到艾滋病傳播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可能帶來的嚴重危害,從而有利于社會各階層、各部門積極行動起來,在全社會形成一個良好的預防艾滋病的大環境,為感染者創造一個寬松的社會生活環境[9]303-306。也只有全社會正視艾滋病,真正了解艾滋病,把艾滋病作為全社會共同的敵人,才能夠最終取得艾滋病戰爭的勝利。
伴隨著艾滋病的發現、蔓延和防治工作的積極開展,人們從最初對艾滋病的盲目恐懼、一味防堵到大力預防和疏導。在艾滋病問題上,河南正以開放、務實、求真的態度加以積極處理。近年來,河南省政府不斷總結經驗,在保障政府承諾、信息暢通、反映及時、全民參與的基礎上,抓住機遇,最終形成了以“一個機制、三大體系”為主要內容的符合河南實際的防治模式,得到國家的充分肯定和國內外輿論的普遍好評,為全國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了一個樣板。
參考文獻:
[1]預防艾滋病為什么要提倡無償獻血[EB/OL].中華性醫學網,http://sex.yiwangtong.com.
[2]“防艾”引入問責制勢在必行[EB/OL].搜狐健康,http://health.sohu.com/20050113/n223923256.shtml.
[3]高云等艾滋病干預實踐中社會理論的鑒別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05,(1).
[4]全國艾滋病防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EB/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ibo/wzsl_1128.htm.
[5]河南公布艾滋病疫情監測最新進展[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7-03/12/content_5837076.htm.
[6]單純剛河南已建立覆蓋全省的艾滋病綜合防控體系[N]人民日報,2004-03-03.
[7]戴維·波普諾,著.社會學(第十版)[M].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8]景軍中國艾滋病監測與檢測狀況評述[EB/OL].清華大學艾滋病政策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aids333.com.
[9]張群等中國當前艾滋病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