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增加社會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政府、鄉鎮企業、當地群眾等多方面的原因,鄉鎮企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肆意排污,嚴重地破壞了周邊環境,給當地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
關鍵詞:鄉鎮企業;環境污染;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15-0143-02
改革開放后,鄉鎮企業在全國范圍內蓬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都伴隨著代價的產生,鄉鎮企業在蓬勃發展的同時,社會也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突出表現為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鄉鎮企業為了實現經濟增長,在生產過程中大量向周邊環境排放有害物質,有害物質在環境中不斷累積并超過環境系統的自凈能力,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環境污染不僅挑戰著當地環境的承載極限,更對人體健康造成了現實的或潛在的危害,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壓力。改革開放后鄉鎮企業多樣化的快速發展態勢以及由此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正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思考,因此,探析鄉鎮企業環境污染的產生原因極具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政府方面
政府在社會生活中廣泛扮演著政策制定者、服務提供者、風險兜底者的角色,其行政行為會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重要影響。鄉鎮企業破壞環境日趨嚴重,政府不作為或作為不當是主要原因之一,具體包括:
第一,環境制度極不健全。政府關于農村環境保護的制度供給明顯不足。首先,農村環保法律法規不完善。生態環境領域基礎法律的缺失加之現行法律的環保規定過于概括,缺乏精確性,不利于農村環境問題的實際解決。其次,農民環境權缺失。環境權是指人們享有利用環境、支配環境、享受優美環境以及選擇自然環境較好的地區居住的自由,國家有義務保障這種自由,也有義務改善自然環境為自由的實現創造條件。然而我國法律并未賦予公民環境權,公民環境權遭受損害時缺乏維權的基本法律依據,農民作為社會弱勢群體,其環境權更是難以得到保護。再次,農村環保工作配套體系不完善。如農村環保財力投入不足,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環境法規宣傳教育不足,多方主體環保意識低下,使得農村環境污染愈演愈烈。
第二,環保制度實施體系缺位。由于體制弊端和現實原因,我國農村環保執法工作成效甚微。一方面,農村環保監督體系不健全。目前國家環境管理體系主要針對城市防污治污工作,對農村環境污染重視不夠;同時農村環境治理體系的發展遠遠滯后于農業現代化進程,導致其在解決農村環境問題上不僅力量薄弱而且適用性不強。另一方面,環保措施可操作性不強、執行力度不夠。執法方式單一,缺乏有效的經濟激勵措施和群眾參與機制,欠缺可操作性,執法效果差;處罰力度輕微,處罰所致損失遠遠小于企業排污所得收益,對污染企業起不到警示和威懾作用,污染企業罰后繼續排污現象屢禁不止。
第三,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規劃。鄉鎮企業數量多、分布范圍廣,但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規劃,致使我國鄉鎮企業布局不合理,分布散亂,盲目上項目、到處建項目的現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農村地區環境管理失控。部分農村地區經濟貧困,政府為招商引資不斷降低門檻,使部分污染企業有機可乘。由于缺乏相應的管理和規劃,污染企業在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嚴重地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極大地危害了人們生產生活。
第四,政府施壓,媒體處境尷尬。“一個有前途的環境問題必須受到媒體的關注”,即相關的環境主張只有在媒體報道中被塑造得既真實又重要時才能獲得成功,同時媒體的曝光度可以加速把環境問題轉化為議題,進而成為政策關注點。該主張體現了媒體對環境問題的教育宣傳及輿論監督作用,現實中不乏利用媒體曝光環境問題,引起社會關注,進而成為政策關注點的成功案例。然而,部分媒體尤其是地方媒體的監督作用卻極為有限,如,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需要媒體為其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創造良好的經濟投資環境,于是地方媒體就只能受制于行政命令而難以對事實本身作出客觀的描述與評價,“被”報道現象嚴重,地方媒體自身的尷尬處境使農民的環境抗爭失去了一條重要的途徑。
二、鄉鎮企業方面
鄉鎮企業作為農村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其肆意排污行為給當地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并進一步影響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
第一,鄉鎮企業先天不足,環保工作后天乏力。我國鄉鎮企業大多由社隊企業發展而來,規模小,投資少,分布零散,技術落后。改革開放初期鄉鎮企業一哄而上,“先天不足”的特點加之缺乏科學的經濟政策引導,導致鄉鎮企業的發展具有盲目性和隨機性,“多、小、散”的現象長期存在。鄉鎮企業的“先天不足”不僅阻礙了其自身的發展壯大,同時也加大了環境污染集中防治的難度,鄉鎮企業環保工作因此“后天乏力”。
第二,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由于法制和經濟調控手段的不健全,鄉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盲目競爭,“甩”掉了環境保護的“包袱”,“擺脫”了社會責任,只求成本-效益的“最優”。然而由于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生態環境,鄉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目前,鄉村企業污染占整個工業污染的比例已由20世紀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過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農村的生態環境及當地群眾的生命健康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第三,外部負效應明顯。鄉鎮企業的發展存在明顯的外部負效應,企業的生產活動使他人付出了代價卻未給他人補償,是一種市場失靈的表現。高污染的鄉鎮企業重經濟輕環保,規避政府監管,肆意排放大量未經處理的有害有毒物質。如此一來本應由污染企業承擔的環境成本就無形地轉嫁給社會,而污染企業只需付出較小的代價就可獲得繼續生產的資格,鄉鎮工業的每一次擴大生產都對環境產生了沉重的壓力,他人或社會因此受到了損害,卻并未獲得應有的補償。
第四,城市工業污染轉嫁。由于城市對環境質量要求的日益嚴格,一些污染企業被處以重罰或要求停業整改,致使部分企業逐漸向農村地區轉移;同時農村急于脫貧致富的心理大大降低了政府招商引資的門檻,城市大量被淘汰、重污染的企業或技術、設備、工藝等轉移到農村地區,有意無意地造成了污染轉嫁,危害農村環境。
第五,環保意識與法制觀念淡薄。眾多鄉鎮企業由社隊企業演變而來,普通農民“搖身一變”成為鄉鎮企業家,身份的轉變卻并未帶來其環保意識和法制觀念的提升。相當一部分鄉鎮企業家認為企業只應單一地追逐經濟效益,而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則屬于政府的責任;同時對國家本不完善的環保法律了解較少,對政府依法征收的排污費、稅、行政處罰等極不理解,部分地方甚至出現雇人抗稅、抗罰現象。
三、當地群眾方面
當地群眾作為鄉鎮企業環境污染現實的和潛在的受害人,由于諸多現實因素的限制,部分群眾對鄉鎮企業的污染行為態度默然,加劇了環境污染的嚴重性。
第一,環境教育滯后,環保意識和維權意識淡薄。受知識水平的限制,農民對環境問題和環境污染潛在危害的認知比較模糊,較為淡薄的環保意識加之農村普法工作不到位,絕大多數農民維權意識不強,客觀上助長了鄉鎮企業的污染行為。
第二,就業壓力大,維權成本高。當地群眾多在鄉鎮企業工作,雖自己和家人承受著鄉鎮企業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但由于就業等現實原因,多數群眾很少主動去維護自己的環境權利;反之若積極維權,不僅合法權利得不到維護,反而會因此失去工作,甚至遭受打擊報復,過高的維權成本使得眾多受害群眾“望而卻步”。
綜上,鄉鎮企業環境污染產生的本質在于我國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元因素的處理失當。政府與企業過于追求短期經濟利益,忽視自然環境的可承載力,肆意排污,極大地挑戰了當地環境的承載極限;同時當地群眾較為淡薄的環保意識和維權意識,以及較高的維權成本,客觀上助長了鄉鎮企業的污染行為。
參考文獻:
[1]耿志濤,任唯佳,陳林.鄉鎮企業發展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J].商場現代化,2008,(7).
[2]溫宇.遏制我國鄉鎮企業工業污染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石油大學,2008.
[3]崔鳳,唐國建.環境社會學:關于環境行為的社會學闡釋[J].社會科學輯刊,2010,(3).
[4]李愛年.環境法的倫理審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5]李摯萍.環境法的新發展—管制與民主之互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6]中關村國際環保產業促進中心.新農村能源與環保戰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孟慶瑜,李娜.論農村環境法律保護中的政府責任[C]//生態文明與環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2009.
[8]王璞.農村環境政策研究[C]//生態文明與環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2009.
[9]陳燕.有限的環境抗爭—從環境建構主義視角出發[J].法制與社會,2010,(31).
[10]柴世偉,劉建榮,張亞雷,趙建夫.淺談我國鄉鎮企業環境管理[J].中國環境管理叢書,2006,(1).
[11]張雪綢.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及其保護對策[J].農村經濟,2004,(9).
[12]何瑛.簡析鄉鎮企業污染治理困境和解決途徑[J].經濟師,2005,(9).
[13]劉偉.我國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的完善[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