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對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弘揚傳統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激勵作用。良心是道德主體在內心深處以自律準則形式積淀下來的人的道德自律及自律能力,具有強大的社會功能。良心作為道德自律性的最高體現,作為道德主體內心的道德法庭,良心觀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歷史淵源以及社會根源。在當今社會轉型期,傳統的良心觀受到了強烈的沖擊與挑戰。在此背景下,對良心觀進行多視閾的透析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關鍵詞:榮辱觀;道德;良心觀;視閾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15-0041-03
“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全方面的內容,包含著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深刻的思想啟示,對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弘揚傳統美德、新時期良心體系的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激勵作用。“八榮八恥”的內容體現著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歸于個人的榮恥準則是對體現三觀的每個人良心的激發。這種良心的激發,按照中國傳統道德的理解,可以集中到一點,就是“知恥”。把道德要求集中于“知恥”,就是直擊道德實踐主體的主體意識,點擊每個人徹底隱遁在自身之中的良心,啟迪人的良知。這是使人擺脫狹隘心地,再次內心自省,達到更高道德境界的深層點撥[1]。
一、良心的本質與功能
(一)良心的本質分析
道德是一種社會共同體(居住地,行業,身份,血緣等)的成員之間為維護各自利益,減少社會活動成本,使交往各方利益最大化而自發或自覺形成的有形或無形的行為規則,它本質上是社會成員相互之間的一種協定,對共同體成員的權利和義務進行規定(即對日常行為的約束)。
不同的道德共同體對其成員有著不同的道德要求。為維護道德協定,人們有三條途徑:他律、輿論和自律。他律以法律、政策、規章制度等形式出現,對道德共同體成員的權利和義務,尤其是義務有著硬性的規定,以此來約束成員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些硬性規定是各道德共同體成員的道德底線,觸犯了道德底線的成員要受到相應道德共同體的懲罰。這是一個道德共同體正常運轉的基本前提。一個道德共同體想要運轉的比較順暢,還要有輿論監督,將各個成員的行為暴露在大眾的視線下,促使道德共同體成員的行為符合一般的道德準則。自律的道德,是道德主體的道德感對自己行為進行自覺的約束,道德感可能來自堅定的理想,可能來自虔誠的宗教觀,也可能來自強烈的善良意志,它要求道德主體自覺遵守道德共同體的協定,即各種道德規范。自律性強的人會被大家認為是道德高尚的人。從這里可以看出,一般意義上的有道德實際上是從自律意義上說的,我們可以稱之為“良心”。良心就成了有無道德的標準。
(二)良心的功能解讀
良心是道德主體在內心深處以自律準則形式積淀下來的人的道德自律及自律能力,它是對人們自己思想、行為的道德判斷,對自我的評價和約束力量,是道德的自覺。“良心作為道德自律性的最高體現,作為道德主體內心的道德法庭,在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2]。如果說社會輿論往往使人產生一定畏懼感,而使人不得不服從道德規范的話,那么,良心則著眼于主體內心深處趨善避惡本性的挖掘。良心的覺醒一方面有助于人們認真體味道德規范的外在壓力,培養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和羞恥感,產生明確的自我道德意識;另一方面有利于人們遵循道德規范的要求,從而實現一種規范壓力向行為動力的升華[2]。
評判,是指通過良心評判別人和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規范。對于別人,評判可以導向輿論監督;對于自己,評判則可以提醒自己保持一種正確的是非觀、美丑觀。自律,作為一種內在的意識,良心可以自動發揮作用,規范人們的行為,使人們不愿去做違背道德的事。它是社會期望人們行為自律的內在根據,而且只有有了它人才能自律。反省,在已經做了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事情的情況下,即使沒有外在的輿論監督,自己也會受到良心的拷問,從而促使自己為已有的違背道德的行為負責或作出補償,或者不再做類似的事情。
當然,良心畢竟是自律的道德規范,沒有強制性,也就有了不確定性。如果道德主體的生存得不到保障,或道德主體的行為沒有了社會輿論的監督和法律的制約,或共同體內有人已經破壞了道德協定,或道德主體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響和誘惑,良心是會丟失的。所以,要維持良心的存在,必須有好的社會環境,比如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嚴明的法制,自由發達的輿論,或者明確執著的信念。
二、傳統良心觀的回溯及其社會基礎
(一)傳統良心觀的回溯
在中國古代,人們歷來就強調道德,強調良心。那么,在中國良心的具體內涵是什么?從字面上看,“良”就是“好”、“善”,“心”是“心腸”、“意志”,因此“良心”就是“好心腸”、“善良意志”。從古至今,良心的具體含義基本上沒有變化,由此可見其在中國道德體系中的獨特地位。
孟子第一個提出了良心的概念。《孟子·告子上》說:“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孟子這里所說的“良心”是指人所具有的天賦道德心,亦即仁義之心,同于今天的羞惡心、同情心、辭讓心和是非心。在孟子看來,人的良心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人們應該做的是“放其心”,即不斷擴充善良本性。孟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良心范疇所含的道德情感和內心修養兩方面的內涵。朱熹認為:“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仁義之心也。”明代的王守仁將良心說成是不依賴于人們的客觀現實而先天自生的東西,是“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的“良知”。良心即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他認為“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還他是,非的還他非”。王守仁的思想把中國先哲的良心學說推到了最高峰,并給了全面而深刻的論證。總之,良心的探討在中國是和儒家主張的仁義之心相結合而進行的。俗話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良心來說話”就足以證明這一點。當然,良心并非天生,古人把良心看做與生俱來的品質,只不過是古代的哲人們針對良心似乎人人都有這一情況作的一個推斷罷了。
傳統的道德將人的義務固定下來,要講求孝、忠、義;如果做不到,當事人就會覺得違背了良心而心懷歉疚。為強化道德觀念,鼓勵修身養性,一些朝代還特別規定道德高尚的人可以被推薦做官。一個有道德感的人就是一個有良心的人。為了不違背良心,一般情況下人們是不大愿意去作惡的,而去努力行善,去盡自己對社會、家庭、朋友的義務。幾千年的教化使我們中國人的道德自覺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對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先天下之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古訓,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但至少大家內心都是認同的。這些言論對一般中國人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從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維護祖國統一、維護社會正義和公平的作用,并使中國人形成了克勤克儉,謹小慎微,忍辱負重,自尊自強,關愛社會,愛好和平的民族性格。以“八榮八恥”為指導,批判繼承傳統文化中良心觀的精髓思想,對加強社會主義新型道德建設,培育四個新一代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二)傳統良心觀的社會基礎
不同的社會基礎孕育不同的道德規范內容。以仁義為中心內容的良心觀作為中國人道德觀念的核心是有其獨特社會基礎的。中國地處亞歐大陸東部,東南面是難以渡過的廣闊的太平洋,西北面是一望無際的荒涼的大草原、沙漠、高山、戈壁,西南面是很難翻過的高山、峽谷,正南是無邊無際的熱帶叢林,所以中國人只能呆在亞歐大陸東部這一緯度不高不低、土地肥沃的范圍內繁衍生息,形成了典型的農業文明。這種社會形態下,物產的豐富使得人們只要政治清明就可以安居樂業,“倉廩實而知禮節”,物質的富足從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人們去追求精神的充實,社會整體道德水準就有提升的可能[3]。自然經濟條件下,由于單家獨戶地進行生產,為順利度過各種傷害(自然的和人為的),個人的道德品質必須得到別人的認可(懂得社會道德上的約定),所以遵守道德規范,講良心,講禮義廉恥;并且,由于國家很大,封建國家的法律根本不可能很好地貫徹到所有最普通的老百姓身上去,所以,求助于道德來調解矛盾是很正常的,這也就是中國宗法制度特別發達的原因,而道德觀念因為他們重點強調,逐漸內化成人們良心。因此,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儒家就開始提倡“仁者,愛人”的思想,反對一味的兇狠和殘酷。所以在中國,良心觀念對人們有很大的影響力[4]。
除此之外,中國雖受到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響較大,但是大多數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沒有觀念中的神迫使他們遵守道德規范,所以,中國人就特別強調個人的修身養性,即在內心建立良心觀念。從某種程度上說,西方外在的上帝壓倒“惡念”,是他律;中國人則是自律,較之相比要高一個層次。
三、良心觀的當前構建
由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迅速轉軌的過程中出現的道德斷層,這是因為人員的大量流動,使原有的道德共同體被破壞,新的道德共同體尚未形成,傳統良心觀受到了空前的沖擊與挑戰。在此環境下,我們要對傳統良心觀進行多視閾解構。
(一)傳統良心觀受到嚴峻挑戰的原因
我國傳統良心觀受到挑戰,這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深刻的社會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經濟體制正處于轉型時期,舊的體制未完全打破,新的經濟體制還未完全建成,與之相應的就是舊的道德觀已經被破壞,新的道德觀未建立起來。
首先,改革開放以來,發展市場經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功利主義抬頭,刺激了享樂主義和虛無主義的盛行。“心理學研究表明,共同的目標會產生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是真正維系整個群體的紐帶,沒有這種認同感就不能形成堅強的群體,一旦發生道德信仰危機,人們就會失去了共同的道德價值目標,就會出現道德失范”[3]。我們沒有了終極價值觀,功利主義、享樂主義、虛無主義就會逐漸盛行。
其次,我國目前正處于向市場經濟體制迅速轉軌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道德斷層。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民離開了土地,原有的道德共同體被破壞,新的道德共同體尚未形成,以致人們在道德上沒有歸屬感。傳統良心觀的基礎沒有了,衰落在所難免。而且人員大量流動,他們進入城市后正當權益得不到保障,城市人口的歧視,收入的巨大差距,文化習慣上的沖突,加上原先的社會管理模式滯后,流動人口犯罪常見。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人口流動空前活躍,這一現象充斥城市勞動力市場,給社會帶來活力的同時也對城市的交通運輸、就業及社會治安等方面帶來了沖擊,其中最突出的是流動人口的犯罪率明顯上升[5]。
再次,過度強調效率,社會公平實際上被忽視,導致社會上大量人口受到基本的醫療、求學、住房甚至生存等最根本的需求的困繞,而社會又沒有給予很好的救助。為了生存與發展,這部分人很可能做出違背良心、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甚至違背法律法規的事;而且社會上的不公平導致貧富差距的急劇擴大會進一步刺激這種行為的爆發。目前社會上將醫療、求學、住房稱做壓在老百姓身上的新“三座大山”,包含著老百姓對政府實施的這三方面改革的不滿與抱怨。
此外,反腐倡廉工作依然艱巨。政府官員中存在一些腐敗份子,他們喪失了共產主義信念,又無根深蒂固的善良意志,也就失去了遵守基本道德規范的內在動力。同時輿論自由度不夠,黨內監督困難,群眾監督成本高且意愿不夠強烈,使得政府官員的行為沒有了太大的外在監督而發生敗德甚至違法犯罪行為,這使得他們成為了敗壞社會風氣的重要力量。這樣官民之間實際上形成了不對稱的道德關系,“在不對稱關系的條件下,一方面行為主體受到的約束弱化,監督機制可能失靈,主體自制的沖動和惡的意識比較容易表達出來;另一方面,敗德行為難以被發現被懲罰,降低了行為實施的預期成本,必然就激勵了一些品行不良者選擇敗德行為來獲取超額利潤”[6]。而官民間的不對稱關系根本上是由于政府的權力太大造成的,而權力大則源于政府掌握的社會資源太多。
(二)對中國人良心觀構建的沉思
這一場道德危機,是危險,也是機遇,不能簡單地以道德水平下降來概括,否則就掩蓋了許多實質內容。我們應該看到,舊的良心觀已經失去了基礎,新的良心觀尚未建立,因此,我們務必重塑良心觀,當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良心觀,而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良心觀。為此我們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
1.大力宣傳,弘揚傳統美德。培植適應市場經濟的道德觀或良心觀,如平等、誠信、公正等等。市場并不排斥道德,市場需要道德。道德會對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具體表現為作為經濟主體的人的道德意識、價值觀念、倫理原則、道德人格和道德活動等對經濟發展的價值意義,道德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人文因素,能夠直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創造經濟效益,因而道德是經濟發展的內驅力[7]。
2.要從各層次、多角度培育穩固的道德共同體,如企業、宗教、民間團體等。培育穩固的道德共同體,就企業而言,要善于把企業做大做強,并要善于培植獨特的企業文化,增強企業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對于有宗教傾向的人要引導他們信仰正規的宗教;還要充分發揮各種團體的社會穩定功能。
3.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而不致于被少數人侵吞。要著力改善民生,關心弱勢群體,控制貧富分化程度,不斷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妥善解決新“三座大山”問題,解決他們的醫療衛生、求學甚至生存的困難。
4.大力實施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規范政府的行為,降低政府官員腐敗的可能性。經濟體制改革方面,要加快國有資產的改制;農村要走產業化、規模化的道路,制定法律削弱政府對土地的控制力度,讓政府官員在土地的審批中無法獲利,讓農民去與商家博弈,讓市場來確定土地的價格。政治體制改革方面,要完善黨內監督制度,開放黨外監督,將黨員尤其是處于重要職務的黨員的行為置于群眾的監督之下。與此配套的是,還要逐步完善新聞輿論監督機制,對政府官員進行監督。
參考文獻:
[1]宋希仁.“八榮八恥”的道德哲學[J].倫理學研究,2007,(1).
[2]田克儉.良心在道德行為中的作用及良心的形成[J].道德與文明,2004,(1).
[3]魏長領.和諧社會與道德信仰[J].鄭州大學學報,2005,(3).
[4]沈麗平.論我國社會新型道德體系的建構[J].湖北經濟學院學
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
[5]王娟.流動人口犯罪的社會學思考[J].科技風,2005,(5).
[6]羅能生.不對稱關系與敗德行為[J].倫理學研究,2004,(6).
[7]汪榮有.道德:經濟發展的內驅力[J].道德與文明,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