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枯萎病又稱西貢蕉枯萎病,黃萎病,是一種毀滅性的土傳病害。此病最早是在1874年澳大利亞被發現,在1910年造成巴拿馬香蕉極大的損失,故此病又稱巴拿馬病。我國香蕉主產區廣東、廣西、福建、海南、云南和臺灣均有發生。
1 癥狀
枯萎病在各個生長期都會發病,但幼齡蕉樹發病較少。癥狀有兩種:
(1)外部癥狀。①葉片倒垂型黃化。成齡蕉株接近結果時,下部葉片葉緣先出現特異性黃化,而后逐漸擴展到中脈,葉面的黃化部分與深綠色部分形成鮮明對比。感病的葉片很快倒垂枯萎,由黃色變褐色至干枯,形成一條倒掛的枯干葉片。即“一黃二枯三倒掛”。⑦假莖基部開裂型黃化。病株先從假莖外圍近地面的葉鞘處開裂,由外向內逐漸擴展,層層開裂直到心葉部位,并且向上擴展,裂口呈褐色干腐,葉片也成特異性黃化,倒垂枯萎。即“外皮縱裂內部褐變腐爛”。
(2)內部癥狀。此病表現在香蕉的假莖和球莖也有明顯的癥狀,并有兩種情況:
①縱切面:發病初期的香蕉根莖部縱切面有黃紅色病變壞死的維管束,壞死的維管束成線條狀或斑點狀,最后變成黑色。
②橫切面:對病株假莖橫切,可以看到中柱髓部和皮層薄壁組織間,有黃色或紅棕色的斑點或斑塊,后期變為紫色或黑色。
2 病原茵
病菌屬真菌中的半知菌亞門,絲孢綱,鐮刀菌屬,它是一種土傳病菌。病原菌形態特征:產生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無色,3-5個隔膜,多數為3個分膜,大小為30-43微米x3.5-4.3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呈單胞或雙胞,卵形或圓形。菌核藍黑色,大小為0.5-1毫米,最大的達4毫米。厚垣孢子橢圓形至球形,間生或頂生,單個、兩個或串生,單個的大小為5.5-6微米x6-7微米。該菌有4個生理小種,香蕉枯萎病是生理小種4感染。
3 侵染循環
整個香蕉生長期都能感病,但只在植株將要抽蕾時癥狀才表現明顯,該病在每年的6-7月開始發病,8-9月加重,10-11月為發病高峰。病菌菌絲在pH4.0-9.0范圍內皆能生長,最適宜為pH5.0-6.0。溫度在15-35度皆能生長,適宜溫度為25-30度。病原菌孢子在土壤可存期為幾年到10年,但在積水缺氧的情況下存活期會大大為縮短。在傷根,多年連作,土壤排水不良、肥力差,透氣性差,土壤酸性,土溫較高,土壤貧瘠的情況下發病重。
4 防治方法
(1)嚴格實施植物檢疫。對調運的香蕉種苗進行檢疫,禁止病原菌隨種苗傳播。
(2)選種無病蕉苗。推廣種植抗病品種的組培苗,減少吸芽苗種植。
(3)選種抗病品種。寶島蕉、抗枯1號、抗枯5號、金手指、臺蕉1號是比較好的抗病品種。
(4)水旱輪作。在病區可采用與水稻、蓮藕或其他水生作物輪作的方式控制病菌量,輪作1-2年后就能減輕病害的發生。
(5)種植綠肥。綠肥不僅可以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還可以提高香蕉的抗病能力。對偏酸性土壤,可以撒施石灰改變土壤pH值,營造不利于病原菌生長的環境。
(6)用微噴灌、滴灌替代漫灌、溝灌,以減少病菌隨流水的傳播。
(7)病株處理。10%草甘膦原液10-15毫升+多菌靈2N3克用針筒注射到植株離地面1.5厘米處,等到病株枯死后挖除并燒毀,并對于植穴撒石灰消毒。
(8)藥劑防治:
①殺蟲防病。使用藥劑防治線蟲,控制病原菌通過線蟲危害造成的傷口而侵染植株。
②香蕉枯萎病目前還沒有特別的藥劑能夠有效控制,只有在發病初期用藥液澆灌法對枯萎病的擴展有抑制作用。常用藥劑有多抗霉素、溴菌腈、惡霉靈、惡霉靈+溴菌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