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清遠市,僅砂糖橘的種植面積就有3.33萬公頃,占廣東省種植面積的37%,柑橘業已成為當地的農業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但是,近年來,清遠市柑橘黃化樹日趨嚴重,成為當地果樹產業的難題之一,恢復柑橘黃化樹是柑橘生產的當務之急。為破解難題,清遠市農業局總結幾年來黃化樹的實踐經驗,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恢復柑橘黃化樹關鍵技術。
1 柑橘黃化樹形成的原因
經過幾年的調查、試驗結果分析,柑橘黃化樹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個:
(1)低溫凍害和高溫干旱的侵襲傷根害葉。近年來,由于氣候反常,低溫、高溫日數增加。據統計,清遠市2008年、2009年兩年1月份最低溫度低于12度為55天、平均最低溫度為7.34度,而2001、2002年2年同期為38天和8.87度;2008年、2009年2年8-9月份最高溫度高于35度為56天,平均最高溫度為36度,雨天39天、降雨僅469.8毫米,而2001、2002年2年同期為17天和35.47度,雨天60天、降雨1361.8毫米,遠遠超過了柑橘生長最適宜溫度23-29度,根生長最適宜溫度為17-26度,惡化了柑橘根群生長的環境,使柑橘根系和枝葉受較長時間的低溫凍害和高溫干旱傷害。
(2)不適當環境和濫用植物激素促花、保花、保果傷根及破壞樹體原有激素平衡。表現在秋季較長時間的高溫干旱傷根后濫用植物激素促花,在冬季受低溫凍害傷根后多次環刈和濫用植物激素保花、保果,反復多次傷根,大量地消耗了樹體養分,使樹體變弱。
(3)化肥、農藥使用不當造成肥害、藥害傷根系。在反復多次傷根后又多次不當施用復合肥壯花、保果、膨果,缺乏有機肥和微量元素,pH值5.5以下,造成土壤營養不平衡,惡化了柑橘根系微生態環境,加上年復一年大量使用滅生性除草劑,反復多次傷根。
2 恢復柑橘黃化樹的關鍵技術
(1)柑橘黃化樹的本質就是爛根,光合作用受阻,大量試驗證明,選用植物強壯劑“碧護”是恢復柑橘黃化樹的關鍵技術,用“碧護”灌根或進行葉面噴霧,能激發柑橘的內源激素、開發潛能,能顯著改善樹體的根系生長環境,促發新根和增強光合作用,使樹冠與根系盡快建立新的平衡,恢復樹勢,
(2)首選“碧護”促發新根和增強光合作用,使樹冠與根系盡快建立新的平衡,恢復樹勢。方法是用“碧護”10000倍液+高鉀葉面肥噴霧,每20天1次,連續噴3次。
(3)科學用肥促保新根和改善樹體的根系生長環境,恢復樹勢。在噴施“碧護”的同時實行科學用肥,即在每棵柑橘黃化樹根盤施有機肥2.5-4千克+硫酸鉀100-150克,待黃化樹長出新根后(約25天)薄施硫酸鉀復合肥,適時撒施一次石灰,逐步實現促保新根和改善樹體的根系生長環境,即可恢復樹勢。
(4)適時適度環刈。柑橘黃化樹禁用環刈促花,應在第2次生理落果前只環刈1次保果。
(5)慎用或不用除草劑,避免再次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