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葉片,也能侵染嫩梢、花序、幼果等幼嫩組織。
1 危害癥狀
①葉片受害,最初在葉面上產生半透明、水漬狀、邊緣不清晰的小斑點,后逐漸擴大為淡黃色至黃褐色多角形病斑,大小形狀不一,有時數個病斑連在一起,形成黃褐色干枯的大型病斑。空氣潮濕時病斑背面產生白色霉狀物。后病斑干枯呈褐色,病葉易提早脫落。②嫩梢、卷須、葉柄、花穗梗感病,病斑初為半透明水漬狀斑點,后逐漸擴大,病斑呈黃褐色至褐色、稍凹陷,空氣濕度大時,病斑上產生較稀疏的白色霉狀物,病梢生長停止,扭曲,嚴重時枯死。③幼果感病,病斑近圓形、呈灰綠色,表面生有白色霉狀物,后皺縮脫落,果粒長大后感病。
2 病原與發生規律
葡萄霜霉病是南鞭毛菌亞門、卯菌綱、霜霉目、單軸霉屬侵染所致。在露地栽培條件下,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落葉中越冬,在暖冬地區,附著在芽上和掛在樹上的葉片內的菌絲體也能越冬。其卯孢子隨腐爛葉片在土壤中能存活2年左右。翌年春天,氣溫達11度時,卵孢子在小水滴中萌發,產生芽管,形成孢子囊,孢子囊萌發產生游動孢子,借風雨傳播到寄主的綠色組織上,由氣孔、水孔侵入,經7-12天的潛育期,又產生孢子囊,進行再侵染。孢子囊通常在晚間生成,清晨有露水時進行侵染,沒能侵染的孢子囊暴露在陽光下數小時即失去生活力。空氣濕度高、土壤濕度大,利于霜霉病的發生。降雨是引起該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孢子囊形成的適宜溫度為13-28度,最適宜為15度:孢子囊萌發的溫度為5-21度,最適宜為10-15度:游動孢子萌發的適宜溫度為18-24度。孢子囊的形成、萌發和游動孢子的萌發侵染均需有雨水或露水。不同品種對霜霉病的感病程度不同,歐亞品種易感病,歐美雜交品種較抗病,美洲品種較少感病。果園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氮肥施用量過多,樹勢過旺,均利于發病。
3 防治方法
防治葡萄霜霉病必須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方能奏效,具體措施如下:
(1)選無滴膜。選用無滴消霧膜做設施采光面的覆蓋材料,并全面覆蓋地膜,降低其空氣濕度,防止霧氣發生,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發和游動孢子的萌發侵染。
(2)降低濕度。調節室內的溫濕度,特別在葡萄坐果以后,室溫白天應快速提溫至30度以上,并盡力維持在32℃,以高溫低濕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發和孢子的萌發侵染。下午4時左右開啟風口通風排濕,降低室內濕度,使夜溫維持在10-15度,空氣濕度不高于85%,用低濕度抑制孢子囊和孢子的萌發,控制病害發生。
(3)果穗套袋。一般在葡萄生理落果(坐果后15-20天)后套袋。套袋時間應在晴天上午9:00-11:00和下午2:00-6:OO為宜。選定幼穗后,小心地除去附著在幼穗上的雜物,左手托住紙袋,右手撐開袋口,令袋體膨起,使袋底兩角的通氣放水孔張開,手執袋口下2-3厘米處,袋口向上或向下,套人果穗,套上果穗后使果柄置于袋的開口基部,然后從袋口兩側依次按“折扇”方式折疊袋口于切口處,將捆扎絲扎緊袋口于折疊處,于線口上方從連接點處撕開將捆扎絲返轉90度,沿袋口旋轉1周扎緊袋口,使幼穗處于袋體中央,在袋內懸空,以防止袋體磨擦果面,不要將捆扎絲纏在果柄上。
(4)藥劑防治。發芽前地面、植株細致噴布3-5波美度石硫合劑+100倍五氯酚鈉藥液,鏟除設施內的病原菌。發芽后每10天左右細致噴布1次殺菌保護劑,或點燃滅菌發煙彈或熏蒸劑,,具體用藥可采用200-240倍少量式波爾多液,或27.12%銅高尚懸浮劑(300-400倍液),或30%綠得寶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綠乳銅(800倍液)等。以上藥液應與10%世高(2000倍液),或8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8%科博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2%普力克(700倍液),或72%霜露速凈(600倍液)等藥液交替使用。或與克露發煙彈、克霜靈發煙彈、百菌清煙熏劑等交替使用。注意藥品使用時,不可同一種藥品連續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
(5)清潔田園。徹底清除落葉,細致修剪,剪凈卷須、病枝、病果穗,結合施基肥深埋,以減少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