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導引:
愛,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父母之愛、朋友之愛……是愛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是愛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我們得到了愛,也要學會付出愛,愛應該是相互的。
用我們的一雙慧眼去發現生活中的愛,讓我們學會去愛無私奉獻的親人,去愛陪我們一起成長的朋友……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這樣做了,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美文欣賞
鼴鼠的兒子
□林植峰
小鼴鼠有心要見見世面。聽說陽光下有青的山、綠的水,水中有漫游的魚群;河岸上有盛開的鮮花、結著碩果的樹木;樹旁棲息著五彩的孔雀,嬌小的黃鶯在樹枝頭婉啼……啊,這一切多么富有誘惑力!小鼴鼠非去飽覽地面的風光不可了,因為,它這個時候的眼力還是挺不錯的。
剛從地面的洞口出去,小鼴鼠撒歡似的跑著,才溜開幾步,鼴鼠媽媽的聲音便從后面追了上來:“乖乖,你是不會游泳的,小溪小河雖然很美,但掉進水里,‘咕嚕咕嚕’幾口水會嗆死你的!”
“我該怎么辦?”小鼴鼠停下來回頭問。
“千萬小心,絕對不能到水邊去。”
“記住啦。”小鼴鼠應著,放慢了腳步。
“小寶貝,等一等,”小鼴鼠剛走了十幾步,鼴鼠媽媽的聲音又從后面響起,“我忘了提醒你,樹上的果子大又多,成熟了,風一吹便會掉下來,一旦落到你頭上,準會將你的腦袋砸扁。”
“媽媽,這真可怕啊,有什么辦法防止嗎?”小鼴鼠大驚失色地問。
“牢牢記住:凡樹底下不要走!”
小鼴鼠應了一聲,慢吞吞地往前爬動。
不一會兒,鼴鼠媽媽從后面趕上來,上氣不接下氣地叮囑道:“好兒子,你大概沒聽說過,從草地上穿行,空中會有老鷹撲下;在山路上走時,可能會碰到攔路的猛虎……你稍微麻痹大意,我便再也見不到你了!”
“我到底該怎么辦?”小鼴鼠急得要哭了。
“你走一步,停一停,把上下左右看分明,再邁第二步。”鼴鼠媽媽嘆了口氣,接著說,“孩子,我既然留不住你,就只好讓你去旅行……”
鼴鼠媽媽回到了洞里,照例掘著地道。第二天,鼴鼠媽媽往前打洞時,和另一只挖洞的鼴鼠碰上了。它撥開泥土一摸,竟是自己的兒子!
“孩子,你還在這里?”鼴鼠媽媽又驚又喜。
“是的,媽媽,”小鼴鼠溫順地回答,“聽了您昨天的幾次囑咐,我覺得我還是一直待在附近挖洞為好。”
直到如今,鼴鼠不再做去地面旅游的美夢。最后,它的一雙眼睛完全退化,再也看不見任何東西了。
(選自《百年中國寓言精華》)
【思考練習】
1.小鼴鼠聽說外面的世界很美麗,想到地面去,這說明它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2.在鼴鼠媽媽一次又一次的囑咐后,小鼴鼠的變化很明顯。請找出體現其動作變化的語句,并說說為什么會這樣。
3.你怎樣評價文中的鼴鼠媽媽?
4.由文中的鼴鼠媽媽,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媽媽,你想對自己的媽媽說些什么?
5.假如你是文中的小鼴鼠,你會怎樣做?
經典回放
母親的日歷
□胥加山
新年將至,母親買回嶄新的日歷。
母親不識字,只是認識簡單的數字。我那時以為母親看日歷,只是為了記住二十四節氣,以便農事耕收,或為了關注母豬下崽、出欄的時日。
去年新年前夕,我回了趟家,見母親正翻著新日歷,幾乎每月的日歷紙張中都有幾頁被她折疊成不同的圖案,甚至有幾頁被她用糨糊糊上紅布條、白布條……看母親虔誠幸福地忙碌著,我沒有打擾她,只是站在一旁,靜靜地注視著冬日下的母親。看她一會兒折疊一頁日歷或糊上一塊紅布條,雙掌合一,一臉微笑。當我注視她手中的日歷時,她有點慌張,躲閃著把日歷掖于身后,囁嚅著說:“在家閑著沒事,瞎忙活!”
母親的日歷還是被我拿到手中,翻到被折疊或糊上布條的紙張,我好奇地問她:“媽,這些都是什么日子呀?”
母親猶豫著,喃喃而語:“到時候你就會知道了!”母親的“賣關子”更撩起我的好奇心。在爭辯中,我了解到那些被母親折疊或糊上布條的日歷紙張的含義——
2月28日、7月14日、8月17日、8月19日被母親折疊起,那是弟弟、我、姐姐和哥哥的生日。母親折疊這些日子,只是到時候提醒我們為自己做一碗壽面,祝福自己生日快樂!
元月2日、2月16日、12月18日、12月28日被母親糊上了紅布條,那是我、弟弟、姐姐和哥哥的結婚紀念日。母親糊上紅布條,只因這些日子都是我們的大喜之日,到時候她會提醒我們在這一天好好穿戴一新,慶祝自己的結婚紀念日,夫妻要相敬如賓。
6月14日、10月20日被母親糊上了白布條,那是祖母和外婆去世的紀念日。母親糊上白布條,只是提醒自己到那一天,到祖母和外婆的墳上燒一些紙錢,保佑我們一大家子出行平安。
2月3日、4月5日、6月16日、8月5日、8月22日被母親折疊成心形,那是母親的孫子、孫女、外孫的生日。母親折疊這些日子,到時候通知我們為自己的妻子好好做一天家務。在母親的眼里,子女的出生之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
我翻找完所有的日歷,卻沒有發現母親為自己的生日和結婚紀念日打上記號,我的眼睛一下子熱了——母親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到家人身上,卻忽略了自己。
也是因母親的那本充滿母愛的日歷,讓我記住了所有家人的生日、祖輩的祭日,以及我們兄弟姐妹的結婚紀念日。因而在新年到來之際,我總是滿懷信心迎接新年,因為新的一年里有那么多值得我們欣喜的日子。這種欣喜不為權力、金錢而喜,而是為至真親情的牽掛而喜!我們沒有理由不向新年邁出堅實的步伐!
新年的鐘聲已經敲響,我眼前仿佛又出現了母親折疊新年日歷的身影,我便忍不住拿起案頭的一本新日歷,學著母親的虔誠,翻著日歷折疊起來,我先折疊起母親和父親生日的那兩頁……
(選自《小品文選刊》2010年第13期)
【閱讀感悟】
一位不識字的母親在日歷上折疊起不同的圖案,甚至用糨糊糊上紅布條、白布條,她做的記號是讓自己記住這些重要的日子。其實日歷上的記號記錄的就是母親的情,是對長輩的感恩,對晚輩的關愛,卻唯獨忘記了她自己。我們的父母時時不忘自己的子女,在他們的心目中,子女的事才是大事,哪怕子女已經成年,已經為人父為人母,而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人卻常常是我們的父母。我們能不能像父母時常惦記我們一樣,常常惦記著父母,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反思。
時文傳遞
奶奶的背篼
□高冬梅
從我記事起,奶奶只要一出門就要背起背篼。據說,奶奶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背那個背篼了。從表面上看,背篼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對于我們來說,奶奶的背篼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奶奶的背篼是用土花布做成的。前后兩個兜,后兜大些,前兜稍微小些。前兜繡著一朵花,是奶奶親手繡的,下面有紅、綠、黃三種顏色的須穗,看起來很精致,就像少數民族的舞帶;后兜上繡著麥穗、玉米棒、豆角、棉花等幾種農作物。當時我很小,只覺著好玩,但不懂其中之意,只要奶奶的背篼一放下,我總想去翻一下,可媽媽老是阻攔我,說我小孩子家不懂事,不能隨便翻大人的東西。
在生產隊里干活,奶奶常常用背篼背著作為中餐的茶水、飯菜;收工的路上常用背篼帶些野菜、野果,為調劑家中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在趕集、趕會或外出走親訪友回來,她總是用背篼帶回些我們愛吃的東西。
夏天,奶奶會從背篼里變出黃瓜、桃子、杏子;秋天,野天蹦、馬蹦會從她的背篼里蹦出來,讓我們解饞;冬天,我們常圍在火爐旁聽奶奶講故事,講夠了,我們也累了,她就從背篼里掏出些小糖、花生、瓜子,一人分一點,這時我們又來了勁,鬧著跟奶奶玩游戲。我們扯著奶奶的衣角,她當龍頭,我們當龍尾,她那三寸金蓮扭捏得像跳舞。玩夠了,她會叫我們到外面瘋跑,于是又會獎勵我們三兩個從火爐上烘烤過的蠶豆,吃起來比平時脆多了,香多了。
那時,生產隊靠工分吃飯,我家兄弟姐妹多,父親在十幾里開外的公社上班,家里只能靠母親和奶奶兩人掙工分養活一家老小。奶奶的腳小,走路很吃力,可她干活從來沒落在別人后面。爺爺早年去世,練就了奶奶的耐性和毅力,也練就了她一身的鐵板骨。那時,奶奶的背篼可沒少出力,因長期背糧背東西,奶奶的雙肩都磨出了繭子。
上世紀80年代末,奶奶終于卸下了背篼。躺在病床上的奶奶,臉色蠟黃,流著淚對我們說:“奶奶背不動背篼了,也不能給你們摘野果、采野花了,要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將來離開這窮山村……”奶奶走后,母親把奶奶的背篼收藏起來。
在奶奶去世二十年祭時,我又看到了那只曾經沾滿汗水、淚水、油污,曾經給我們歡樂和溫暖的背篼……就是這只背篼盛滿了我們童年的歡笑,盛滿了酸、甜、苦、辣,盛滿了奶奶一生的時光,更盛滿了我們一家實實在在的幸福……
(選自《審計月刊》2009年第10期)
【閱讀感悟】
奶奶的背篼里背著干活時的茶水、飯菜,收工后采的野菜、野果,趕集、趕會或外出走親訪友時帶回的我們愛吃的東西。奶奶的背篼是奶奶生產生活中的好幫手,也是她老人家辛勞一生的見證者。正是她的背篼支撐起了一家人的生活,也給后輩們帶來無窮的快樂。溫馨的回憶,傳達出“我”對奶奶無盡的思念,和對奶奶無盡的感恩之情。我們的長輩為我們的家庭付出太多的辛勞,我們應及時感受到這種恩情,及時報答,哪怕是幫他們分擔一些家務之類的小事,以免留下無盡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