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剛的很多報道與媒體評論中,都會提到他狂放不羈的個性,將他描摹成一個反叛斗士的形象。趙剛也被稱為“北京的波德萊爾”,是最早一批在藝術界舉起先鋒大旗的藝術家之一,是“星星畫會”重要的藝術家,在上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初期,他的先鋒性和反叛性對藝術的推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近期,趙剛在北京Aye畫廊舉辦了名為“杜月笙的收藏”的個展,展出的是趙剛2010年之后的12幅新作。看到題目,很多人會想,歷史上真實的杜月笙并不是收藏家,那么這個展覽題目又有何意義?趙剛對此這樣回答:“歷史是虛構的歷史,或許杜月笙他本身也是虛構的。而‘杜月笙的收藏’跟人的狀態有關系,跟人的政治性有關。”
活躍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藝術家或多或少在創作中都會受到政治、歷史、社會的影響,尤其趙剛,他的作品中會出現很多與社會事件和先鋒意識有關的暗示。但進一步剖析,觀眾會發現趙剛的“政治”并非是政權中的政治,而是架構在更為廣泛意義上的,被泛化了人的社會性存在。從趙剛的作品中,觀眾會發現一種故意為之的“破”的意味,看似天馬行空毫無章法的筆法,是他對原有價值的突破與反叛。而故作混亂的筆觸會不經意流露出趙剛深厚的功底,是一種壞畫的情緒。這也正是趙剛的作品難以被解讀的原因。
趙剛在美國生活了30多年,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需要在西方的藝術語境下解讀才會更加清晰。美國的當代藝術與中國文化的強烈反差對趙剛的藝術創作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他一方面在美國不斷地探討架上繪畫是否死亡的問題,另一方面卻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國自由主義與先鋒意識的沖擊。這種狀態下的創作使得他在藝術形式上與中國大多數藝術家拉開了距離。他以一種獨特的視角思考社會生活、政治、個體、情感之間的復雜關系。作品中也可以看見戲謔、嘲諷、思考、激情與冷靜的多種含義。
除了藝術家的身份,趙剛還兼具其他多重身份。做過投資,當過老板,也做過藝術經紀人。這些豐富的閱歷正是其創作的原始素材。他的藝術根植于其敏感的視角,根植于對這個浮華社會的不屑一顧。毋寧說,他是一個現實社會的斗士,也是一個傳奇式的頗具批判精神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