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一度的紐約“亞洲周”有兩個目的:首要任務是“以團結創造力量”,通過組織曼哈頓所有畫廊和機構來合力推廣亞洲最好的藝術和古董。這些從亞洲各處搜羅來的藝術作品以“源于亞洲和亞洲特色藝術品”為題,在此期間于紐約市得到集中的展出。它們體現出來的博大精深歷年來都讓參觀者們瞠目結舌。
第二個目的則不僅限于銷售和推廣亞洲藝術,在那些鐘愛亞洲事物的紐約畫廊和機構中創造出一種更強烈的集體感才是要旨。占據紐約“亞洲周”主流的是亞洲古董研究,它更為成熟,也更具歷史性;與此同時,對當代藝術的關注也變得日益顯著。亞洲古董的愛好者和亞洲當代藝術的愛好者之間展開的對話往往很有意思。他們其實還是屬于同一個鑒賞、收藏群體,兼愛古董和當代藝術!
今天,許多紐約古董商也在當代藝術領域略施身手以擴大自己的市場。比如同時展示傳統和當代水墨畫家的作品,或是攝影藝術家的作品。這些作品在風格上多是裝飾性的,既迎合古董收藏家們(古董商的基礎客戶)的趣味,也貼近他們一直以來優雅的審美。
拋開個人趣味及各種關系,圍繞著“讓亞洲周更成功”這個共同目標生長出了一種更強烈的集體感。畫廊和機構們必須共同來協調展覽及活動的設置、打造激發觀眾熱情的參與者團隊、讓回頭客們每年興致勃勃地來尋找亞洲藝術世界的新鮮事物?!皝喼拗堋苯o很多人提供了不出國門“游亞洲”的最佳契機。
“Bye Bye Kitty!!! 在天堂和地獄之間的日本當代藝術”1是在紐約“日本協會”舉行的一個群展,日期為2011年3月18日至6月12日,緊接著仙臺大地震后開幕?!叭毡緟f會”反應很迅速,捐出門票收入的一半給地震幸存者及災后重建。
日本社會盲目熱衷于各種hello Kitty風格的粉色可愛事物,而“Bye Bye Kitty!!!”這個展覽的目標就是要驅散與之相關的種種大眾神話和陳詞濫調。展覽的策展人大衛·艾利奧特(David Elliott)曾是東京“森美術館”的總監,現在則是一名獨立策展人,為香港政府在荷里活道(中環)舊中區警署建立的新藝術中心提供咨詢。艾利奧特將展覽命名為“Bye Bye Kitty!!!”,意為“成年人的藝術”拒絕日本大眾文化中流行的“可愛”趣味,而“讓位給更為陰暗、迷惘的世界觀”。這個在日本大地震前很久就已著手準備的展覽,貼切地應和了震后日本的復雜情緒。
參展的十六位藝術家年齡跨度從20多歲到40多歲,他們被描述為“不那么嘲諷、世界觀更為活躍和多樣化、反映出更為寬泛的個人視角和歷史”的一群。“Bye Bye Kitty!!!”展出的繪畫、雕塑、攝影、裝置以及錄像作品都體現出來自于日本傳統藝術及工藝的那種對密集工作量的熱衷。
許多藝術家都是第一次在紐約展出他們的作品,對于看著奈良美智、村上隆以及他的 “Kaikai Kiki”派卡通創作長大的這一代美國的藝術愛好者來說,這些藝術家的名字還有點陌生。艾利奧特認為,盲目快樂的漫畫形象已經不再適宜今天的日本。東京的“森美術館”是第一家聘請外國人為總監的美術館,而作為在那里工作了五年之久的創始總監,艾利奧特策劃了一系列的展覽。“森美術館”的開館群展“快樂”是圍繞不同文化(尤其是東方與西方)之間對“快樂”不同定義組織起來的。這種主題鮮明的展覽為該館設定了這樣一種基調:主題復雜的嚴肅展覽、對藝術市場的需求無動于衷、關注重要的社會及哲學議題。
“Bye Bye Kitty!!!”的十六位參展藝術家包括:會田誠 (1965年出生)、池田學 (1973年出生)、 木知子 (1982年出生)、川內倫子 (1972年出生)、荒神明香(1983年出生)、町田久美(1970年出生)、奈良美智(1959年出生)、名和晃平(1975年出生)、小谷元彥(1972年出生)、平木澤(1977年出生)、鹽田千春(1972年出生)、鹽保朋子(1981年出生)、天明屋尚(1966年出生)、山口晃(1969年出生)、柳美和 (1967年出生)、米田知子(1965年出生),這其中半數為女性。
而雀兒喜區得穆蘭斯汀畫廊(Meulensteen Gallery)則展出了由駐留北京的策展人林杰明(James Elaine)策劃的“完美世界”2。這個展覽帶來了一群不知名的不同類型中國藝術家,他們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在紐約展出。策展人林杰明的選擇顯示出外界對中國更年輕一代藝術家仍所知甚少。繪畫、裝置、影像作品被同時展出。林杰明認為,“他們的關注點不再是那個‘古老的中國’,而是向內探尋自我,向外探尋更新鮮美好的未來?!?/p>
旅居巴黎的王克平是“星星”的著名成員,在紐約下東區的“蘇黎世畫廊”展出了他標志性的木雕作品。這些呼應著上世紀中國八十年代藝術的作品奇妙地將非洲木雕和中國特點中和為一體。近幾年王克平的作品頻現于香港拍賣市場,而在紐約“亞洲周”期間卻能夠見到如此對這位藝術家如此嚴肅的展示,實屬不易。它提醒著觀眾們,正是這樣一群先驅者為年輕一代的中國藝術家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