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袁運生,人們自然會想起30多年前曾掀起的一場壁畫風波,那就是北京首都機場壁畫《潑水節》中出現了裸體藝術。畫中描繪了幾個傣族婦女在一片叢林中沐浴的場景。那時的中國還處于比較封閉和保守的歷史時期,馬上引來各方議論甚至指責。袁運生說:“畫女人體就是為了向人們表達改革開放的時代已經來臨,思想解放的時刻也已到來”。他想以人體藝術的表現來打破多年來的禁錮,表達自由的思想。這次特別的行為與創作在新中國美術發展歷程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也是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經典之作。五百多年前,米開朗基羅完成了曠世之作《最后的審判》,教皇讓那些在地獄中掙扎的人體羞不忍睹,于是命令兩個畫家為其穿上褲子,這件事在美術史上成為一個笑話。然而在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悲劇重演。該壁畫也險遭滅頂之災,差點被毀于一旦。但誰也沒想到,事隔30年,在2010年11月份中國嘉德油畫及雕塑拍賣專場上,《潑水節-生命的贊歌》(線描稿)成為全場最主目的焦點,以2128萬成交,歷史的進程在那一時刻被記錄。
袁運生曾在云南西雙版納、瀾滄傣族地區生活了八個多月,在這期間畫了大批的白描寫生,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事情。在那里生活的日子里,袁先生和傣族婦女們一起在井旁、在瀾滄江邊沐浴。他承認,他的封建意識比她們重,這也使他增加了對她們的崇敬。他說:“我不得不壓抑住興奮、凝聚自己的情感,用最緩慢的筆觸保留我的感受。借著生活在那里的審美經驗和直覺體驗到的美,不斷在畫面里塑造我的西雙版納,并通過白描的手法將一條條充滿情感的線條勾勒出來,注入在潔白的宣紙上”。他的白描創作不僅僅是從唯美的角度去畫,他要從這些特殊的傣族人群的生活中得到對自由生活的理解和力量。在藝術史的層面上,這批白描作品的意義非常重大。對于中國藝術家而言,如何在客觀對象的真實和主觀意識的自由之間游走,一直是擺在每一位畫家面前的一個問題。袁運生的寫實造型能力非常強大,但這沒有成為他炫耀技能、玩弄、表現體量和視錯覺的資本。他自由穿越主、客觀藝術表達的兩極,形成了獨具中國藝術特質的現代性作品。在某種意義上講,他的這批作品已成為現代人物畫中國造型意識的啟蒙之作。
袁運生
1958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1979年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同年創作北京國際機場壁畫《潑水節——生命的贊歌》。1980年在中央美院壁畫系任教。1983年為波士頓塔夫茨大學創作壁畫《紅+藍+黃=白(中國的兩個神化故事)》。1984年-1996年分別在紐約、洛衫機、倫敦、臺北…等多處畫廊舉辦系列個展,并為哈佛大學創作壁畫,1996年回國任中央美院油畫系教授。近年來主持關于建立現代中國藝術教育體系的專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