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之眼》
作者/日青
出版社山東美術出版社
定價/58.00
出版時間/2010年12月"
有人說,是因為人類不斷探索歷史的好奇心,從而誕生了博物館這個事物;也有人說,是國家君王不斷將文物占為己有的貪婪,造就了博物館。而今,提到“博物館”三個字,人們的第一印象是歷史課堂。如果你不知道羅塞塔石碑上的文字對探索人類文明的起源有重大意義,那么當你在大英博物館經過它身邊時,或許只會送上不經意的一瞥;如果你只是隨波逐流地迷上蒙娜麗莎的微笑、維納斯的曼妙身材、勝利女神的莊嚴氣勢,那么盧浮宮之行對你來說,不過是擠在擁擠人群中走馬觀花的經歷而已;如果你對故宮的印象僅僅停留在清宮穿越劇里,那么故宮對你來說就是個影視劇拍攝基地。本書如同一本旅行攻略,讓你在踏足博物館之前對它的歷史和藏品內容有所了解,才能合理安排參觀時間,領略精髓,從而不虛此行。
這是一套六本的叢書,除了《博物館之眼》和《美術館的好時光》之外,還有《咖啡館之歌》《在書店》《電影院的時光隧道》《百年歌劇院》。
《美術館的好時光》
作者/林立
出版社/山東美術出版社
定價/58.00
出版時間/2010年12月
美術館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終結了國家統治階級和富人階層對藝術的禁錮,打開了藝術家與公眾交流的大門,也為經典的傳世之作找到了很好的安身之所。正是有了美術館,我們在談論意大利文藝復興、印象派繪畫等等重要時期和藝術流派的時候,才能在千百年之后還有跡可循。美術館的建設有許多傳奇故事。比如,維特爾斯巴赫家族與慕尼黑美術館、美第奇家族與烏菲茲美術館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書從美術館的起源與發展談起,再引領你從東方到西方、從歐美到非洲,游歷世界美術館,臨別還會道出大師經典之作的畫外之音,讓你在結束如此豐富多彩的藝術之行后還能余音繞梁回味無窮。走出美術館,你總能發覺藝術已經滲入了人們的生活,俯仰皆拾。參觀美術館的目的并非僅僅在于美術館本身,它更是人類歷史和城市文化的縮影。
《列儂回憶》
作者/ 揚·溫納
譯者/陳維明 馬世芳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定價/39.00
出版時間/2011年2月
溫納是《滾石》雜志的創辦人,那年他21歲。他辦這本雜志的最大動力,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和列儂碰面?!稘L石》的創刊號封面人物就是列儂?!稘L石》以深刻獨到的評論觀點極大地推動了世界搖滾樂文化的發展,溫納本人也成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化英雄。本書內容是《滾石》曾經刊登過的溫納在1971年對列儂專訪的翻新版本,于2000年在美國出版。這次訪談是披頭士解散之后,列儂第一次滔滔不絕地將整件事情和盤托出,至少也透露了其中的大部分。這次訪談仍足以被視為一份重量級宣言——披頭士的解散,以及列儂作為藝術家的種種。溫納總是試圖在訪談中把話題拉回到樂隊本身,但顯然列儂對談論當時的生活和他的改變更感興趣。新版根據訪談原始錄音重新眷寫,加入當初刊登時刪去的片段,也還原了小野洋子在現場的話語,按照錄音順序來書寫。從中,你能看到24歲初生牛犢的天才記者與30歲天才媒體操控專家的角力,甚為精彩。
《高處眼亮》
作者/林懷民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定價/30.00
出版時間/2011年4月
林懷民1947年出生于臺灣嘉義,14歲發表小說,22歲出版《蟬》,大學就讀政治大學新聞系。原本理所當然應該成為小說家,留美期間卻開始研習現代舞。1973年,只上過100多堂技術課、沒在任何職業舞團呆過、只編過3個短舞的林懷民回到臺灣,創辦了云門舞集。他身兼老板、團長、教師、編舞、舞者、舞美設計、服裝設計、拉贊助等等所有與舞團相關的工作,讓云門從臺灣的城鄉舞向國際的舞臺。這本書是林懷民30多年來學習的札記,記錄他在不同時期的執迷、探索與啟蒙。舞蹈和文字,都是他此生摯愛,盡管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側重。25歲之前,小說是專業,舞蹈是愛好;創辦云門后,感到“文字傷舞”,于是他用20年的時光,試圖洗去文字的牽掛;如今,他悲觀地認為舞蹈落幕就蒸發,網絡的力量卻能使文字千古流傳。于是,他把這本舊作新編的文集定位為“觀舞之余的閑暇閱讀”,希望能觸動某個容易執迷的年輕人,引發他異想天開的憧憬,如同他當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