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瓷器雜項拍賣創下了輝煌的行情,傳統的瓷器、玉器這類重點品類高價迭出,而其他雜項也遍地開花,價格都有較大飆升。這其中究竟有何特別緣由?是什么造就了如此火熱的瓷雜拍賣?今年瓷器雜項這一板塊的拍賣又會有怎樣的勢頭?懷著諸多問題,本刊特別采訪了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國強。
瓷雜拍賣天價迭出
2010年秋拍,國內超億元成交的瓷雜拍品多達7件,第一位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以2.53億港元成交,該拍品出自香港藏家戴潤齋,由香港收藏家張宗憲胞妹張永珍競得。前七位中,除了第三高拍品來自北京保利(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銘松石間意琴),其他六件,包括第一位拍品,都分別來自香港蘇富比和香港佳士得。在國內拍賣行拍賣成果中,匡時宮廷藝術專場的清乾隆青花纏枝蓮紋花觚以6,680萬元成為最高價。這件拍品上一次出現是在2007年的香港蘇富比春拍,當時的成交價是1,140萬人民幣。2010年英國倫敦出現了一件清乾隆粉彩鏤空吉慶有余轉心瓶,被北京藍色港灣商城負責人王耀輝以5.54億元人民幣的天價買走,刷新了中國藝術品全球交易的最高紀錄。
再來看看2010年秋拍其他高價:一對清雍正御制掐絲琺瑯雙鶴香爐拍出1.29億港元,由香港銅鑼灣鋪王劉鑾雄競得,一件清乾隆青花胭脂紅料雙鳳戲珠紋龍耳扁壺拍出1.24億港元,這兩項拍賣均出自香港佳士得;一件清乾隆御寶交龍鈕白玉璽拍出1.06億元人民幣,來香港蘇富比;一件白玉雕太平有象吉祥萬年如意以1,680萬元人民幣成交,來自匡時;一件明黃花梨簇云馬蹄腿六柱式架子床以4,312萬元人民幣成交,來自中國嘉德。
此外,2010年秋拍中犀角雕共上拍1041件,成交613件,成交總額超過5億元,犀角雕的上拍量、成交量和成交總額均達到了歷史高峰。
稀缺拍品成就高價
以上資料能夠透露出瓷雜板塊去年的幾大特點:1市場價值總體大幅攀升;2宮廷御制藝術品仍是創出拍賣高價的主要來源;3除經典品類玉器、瓷器外,雜項拍賣均有出色表現;4大部分高價紀錄仍然在香港誕生,而國內藏家已經成為瓷雜市場最大的購買群體。
作為有著瓷雜拍賣優勢的匡時的董事長,董國強是如何看待2010年瓷雜拍賣的輝煌呢?他說:“瓷雜最近三年都是只要有好東西就會拍出高價。大家都很清楚,瓷器好的太少,很多東西都是前幾年剛拍過的,短短時間就漲很多,如果不斷有新的出來,老的就不會漲那么快。由于拍賣公司的競爭激烈,藏家換手頻率變高了,但買瓷器的人基本都是終極買家,買了都是想收藏的,即便換手率高,也還是有人接盤。從市場角度來說最稀缺的資源就是瓷器和古畫,我相信價格會繼續漲。就瓷器來說,海外公司的優勢還是很強。原因有幾個方面,最主要的是,這一類拍品過去幾十年的買家主要在海外,基本都是被歐美和港臺買家買走,現在這些買家拿出來拍賣,還是比較相信海外的拍賣公司蘇富比和佳士得。對于我們國內拍賣行來說,不僅僅是拍品的高價問題,如何讓海外藏家信任中國的公司,這是我們都面臨的課題。”
提到今年的春拍,董國強說:“從春拍的征集情況看,到目前為止沒有特別高價的拍品,幾百萬、上千萬的有一些,但特別貴的沒有。我們這次有一個宮廷的專場,有一件乾隆時期的宮廷書柜,保存完整,很少見,我估計會有一個比較高的價格。我們瓷雜的資源主要是海外,今年春拍我們是第一次到美國公開征集,效果還不錯,征集到幾件重要瓷器,都來自美國的華人。其中有一個康熙時期的珊瑚紅的碗,民國時期把它當作琺瑯彩,燒制難度大,而且它特殊之處在于碗內有圖案,很罕見,是我們美國之行的最大收獲。今年春拍高價主要會出現在書畫板塊,但從總的成交量來說,瓷雜也不低,比重還是比較大的。現在市場上,確實是彩瓷的天下,看得出來人們還是追捧漂亮的東西,明代青花目前漲幅沒彩瓷大,但我覺得是認識的問題,它的價格應該受到重視,會隨著買家審美的提高慢慢改變。一些小的種類,比如手表、珠寶、紅酒這類拍品,首先從征集來說,國內沒有形成收藏家群體,或者還處在買的階段,紅酒和手表牽涉關稅問題,市場想要擴大有難度。像古琴這樣的種類,征集很難,能產生一個好的專場完全是機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