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界已成為眼下的一個流行詞兒,時尚與藝術的跨界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一種資源互通的有效方式。近期一貫主打?qū)W術的佩斯北京畫廊也舉辦了一個跨界的時尚藝術大展\"DVF:衣之旅\"。這次展覽與佩斯北京以往的展覽大相徑庭,時尚而多金的高調(diào)開幕看起來并不像藝術圈的展覽。VIP開幕之夜除了佩斯北京每次開幕從不缺席的大牌藝術家、專業(yè)人士外,亮相的還不乏好萊塢明星、名模、時尚名流等高端人士,好一番熱鬧景象。
\"DVF:衣之旅\"展出了DVF40年的經(jīng)典設計外,還展出了許多國內(nèi)外大師級的肖像定制作品。也許大家會有各種各樣的猜想,為什么佩斯北京要與DVF合作這樣的展覽,但是或許展覽的初衷要比我們猜想的單純的多,從新聞發(fā)布會得知,此次展覽的舉辦可以歸因于DVF品牌的創(chuàng)始人黛安·馮芙絲汀寶(Diane von Furstenberg)與佩斯畫廊的創(chuàng)始人阿尼·格林姆徹(Arne Glimcher)兩個好朋友之間的多年交情。此外,一貫以學術、低調(diào)著稱的佩斯北京的總裁冷林此次也欣然做了一次新的嘗試。
從很多人的態(tài)度來看,這次展覽搶眼的視點顯然不在藝術本身,或許這種現(xiàn)象也可以歸因于藝術圈的視覺疲勞癥。大家看慣了這些藝術家在畫廊展出的展覽,當“跨界”襲來,人們紛紛把視角投向非藝術的看點上來。似乎比起那些價值不菲的大師佳作而言,觀眾更關注的是DVF本人傳奇的經(jīng)歷與浪漫豐富的情感史。
此次展覽回顧了40年來DVF的經(jīng)典設計與收藏,DVF或許對國內(nèi)大眾而言還比較陌生,目前該品牌剛剛在國內(nèi)開設分店。但早在1942年黛安便涉足時裝界,憑借經(jīng)典的裹裙系列成為女性力量與自由的標志。至1976年,黛安已售出數(shù)以百萬計的裙子。經(jīng)過一段休整期,1997年黛安卷土重來,以重新推出的圍裹裙打入紐約時裝界。除去其在時尚界的光環(huán)外,黛安多年來一直與藝術家有著不淺的緣分,她在結(jié)束了一段王室婚姻后,曾一度與地下絲絨樂隊的主唱發(fā)生過一段戀情,期間結(jié)識了不少像安迪·沃霍爾這樣極具先鋒意識的藝術家。目前,其丈夫Barry Diller也是國際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傳媒大亨,夫婦兩人跟許多大師級藝術家合作定制了肖像作品。
主打女裝的DVF品牌與黛安出眾的個人魅力息息相關。此次\"DVF:衣之旅\"回顧展也極具個人主義色彩,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藝術品都是黛安的個人肖像,其中不乏弗朗切斯科·克萊門特(Francesco Clemente)、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赫爾穆特·牛頓(Helmut Newton)、朱利安·奧培(Julian Opie)、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等國際知名藝術家的定制作品。此外,展覽還呈現(xiàn)了中國藝術家李松松、海波、張洹、周依的作品。除周依外,其他三位均是佩斯北京代理的藝術家。其中李松松為黛安繪制了油畫肖像作品,依然延續(xù)了其一貫的風格。張洹的肖像創(chuàng)作仍以香灰作為媒介。有趣的是,他繪制的黛安肖像被放置在兩幅同樣以香灰創(chuàng)作的中國國旗和美國國旗之間,這其間似乎隱喻著一種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較量。海波的攝影作品十分真實地呈現(xiàn)了Diane的獨特魅力,雖然已經(jīng)步入老年,可黛安散發(fā)的強大氣場與活力似乎在印證一個不老傳說。
開幕當天,藝術家張曉剛、曾梵志、孫原、蕭昱、尤倫斯男爵夫婦、北京塞萬提斯學院院長易瑪(Inma González Puy)女士、多姆斯收藏創(chuàng)始人張明、好萊塢明星杰西卡·阿爾芭(Jessica Alba)、俄羅斯超模娜塔莉婭·沃佳諾娃(Natalia Vodianova),以及中國名模杜鵑、張雪、李丹妮、《VOGUE》意大利、臺灣版主編等國內(nèi)外社會名流、藝術家、演藝時尚明星都到場助興。與其說這是時尚與藝術的展覽,不如說這是一次時尚圈與藝術圈的盛宴。
時尚和藝術在大眾文化面前無疑都具有前衛(wèi)性,引領時代的潮流成為時尚與藝術不謀而合的特點。然而,越來越多的跨界活動反而開始讓我們反思時尚與藝術除了兩個圈子內(nèi)部名流之間的你來我往之外還存在哪些交集?時尚說到底還是不可回避的,作為一種大眾消費文化產(chǎn)物,它或許前衛(wèi),或許引領了大眾的消費、審美的種種觀念,但它依然無法擺脫其自身的實用功能。而藝術作為一種精神文化,一直處于小眾、精英文化的層面。不論藝術市場如何火爆,不可否認的是,當代藝術依然處于邊緣化的尷尬處境之中,大眾難以讀懂當代藝術,更不了解當代藝術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歷史邏輯。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處境,借用時尚的號召力來傳播中國當代藝術也不失為一種新的方式與途徑。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隨著信仰的不斷缺失,消費文化逐漸替代了精神信仰的訴求,把時尚作為精神依托的現(xiàn)實正在逐漸凸顯,生活方式的單一化與模式化使得時尚成為一種現(xiàn)代信仰,我們不得不警惕與此相關的不良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