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藝術品市場自2008年以來持續增長,終于在2010年迎來了井噴。來自中國內部的統計資料證明了藝術品市場在2010年的顯著進展:AMRC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的數據稱2010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總成交額為588億元人民幣,年增長率為177%,201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總規模達到了2,000億元人民幣,年增長率為67%。這些數字也從側面佐證了Artprice報告所指明的2010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全球第一的結論,但其根本動因卻是中國藝術市場本身的投資規模、資金結構以及藏家構成等因素的轉變使然。一種普遍的共識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其特征和屬性亦已明確變化。
投資熱成發展動力
投資熱無疑是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最顯著的變化,而2003年以來中國藝術品市場迅猛發展的動力亦在于此。事實是2008年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并沒有改變中國社會財富和個人財富快速增長的趨勢,與之相反,中國卻在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復蘇引擎的過程中日益提升了自身的話語權和定價權,而2009年中國寬松貨幣政策以及由此產生的通脹預期更推導了流動性資金加速流入藝術品市場。
藝術品投資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分享中國藝術品市場快速發展的紅利,但是隨著資本對利潤最大化的追逐,藝術投資的投機性也愈見顯明。一個明顯的實例,就是2008年以來當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價格受到國際藝術品市場的影響出現向下波動的時候,大量的投資性資金迅疾轉向了更傳統的中國書畫和中國古董的市場類型。
資金機構化推升天價
2010年由于中國政府在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政策,藝術品市場資金的凈流入更趨明顯,如2010年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資金增量就達到了380億元人民幣。除了增量資金在市場中的表現之外,資金的機構化也成為了201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特征之一。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機構的資金入場,主要是指除政府采購之外的企業等法人機構的購買行為,其行業背景更趨廣泛,如金融、房地產、制造、能源和建筑等,其地域分布更趨分散,如在沿海開放城市之外,西北、東北、西南地區成為了新的增長點;第二,藝術品投資基金的資金入場,包括私募和公募的不同類型,一些目前在國內比較活躍的藝術品投資基金已經達到億元的募集額度。
資金的機構化在藝術品市場中的表現,首先反映在資金規模化的明顯優勢,而動輒千萬級的競拍出價已經將個人性購買行為如傳統意義上的收藏家們迅速地“邊緣化”;其次是在操作目標和操作手段上的變化,由于機構收藏往往是以收藏的系列化為目標,投資基金則以抗風險且增值快的藝術品為投資標的,因此兩者都不約而同地聚焦于那些具有明確文化值和社會共識的稀缺性藝術資源,這勢必造成“名家”尤其是“名作”的價格飆升,并最終導致在2010年有多達22件中國經典藝術品拍賣紀錄超過人民幣億元大關,被中國媒體稱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億元時代已經來臨。”
私人收藏發展迅猛
由于公共美術館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購買主體中缺失,加之國內的企業收藏仍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因此私人收藏是目前發展最快的領域。Artprice《2010藝術市場趨勢報告》認同這樣的結論,并指出亞洲新涌現出的億萬富翁的購買力,以及他們天性中的愛國心和賭博性的出價,是造成了中國藝術家能夠有如此強勢市場表現的真正原因。更深層的解釋是,中國正處于個人財富加速增長的歷史時期,尤其是中國的高凈值財富人群在滿足了物質生活需求之后,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帶動了向藝術品收藏的轉向,然而中國的私人收藏由于缺乏家族傳承的渠道,通過市場進行購買就變成了主要途徑,因此中國的購買力就很容易在國內外藝術品市場中得到充分彰顯而引人注目。
正因為中國的私人收藏家對于藝術品市場的參與度較高,因此他們受到市場影響的幾率也愈高,所要承受的所謂市場對買家的“反作用力”亦愈大,而大多數情況是“如果你自己沒有明確的收藏目標和收藏標準,那么你就只能淪為市場標準的附和者和追隨者”,但是恰恰這正是目前中國比比皆是的現實。很多在拍賣現場一擲千金的中國買家,85%以上的行業背景都集中于近年來資本積累最快的領域如房地產、金融、能源、交通與基礎建設、高科技等行業,而這些行業通常又和國家宏觀調控、產業政策調整緊密相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性經濟波動、國內經濟周期影響也迅速通過私人資本傳導并影響藝術市場。正因為如此,中國藝術品市場與社會整體經濟之間的“正相關性”日益增強,其波動性也變得風險劇烈和無法預估,最終必將導致市場行情的無序震蕩或者過度反應。
市場規模大于質量
即便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很快,但目前它的業績更多體現于它的規模而不是它的質量。2010年我們不難看到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活躍的仍是傳統藝術品,而不是當代藝術品,更很少涉及國際藝術品,其對當代文化藝術的推動以及國際藝術市場的貢獻度明顯不足。因此要真正站穩全球第一的位置,市場的開放性和交易內容的包容性必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環顧當下,我們顯然還沒有做好應有的準備。
解決問題的要旨是我們應該盡快建立一整套的文化世界觀,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展望未來和了解自己的切身處境。譬如對于當代藝術而言,中國目前鮮有成規模的收藏人群和收藏機構,而對于當代藝術收藏者而言真正的難點又在于如何去判斷藝術的價值,這無疑要求我們的收藏家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以適應越來越專業化的收藏門檻。事實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當代藝術的創作不僅僅是藝術家個體的精神創作,不僅僅是藝術家對本土現實的關注反映,同時也表現為不同文化間的碰撞、溝通和交融,因此判斷當代藝術的價值,既要熟知本土又要放眼世界,既要依賴于個性化的執著堅守又要依托于學習、討論、交流的機制以形成廣泛的共識,而這些恰恰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目前最缺乏也是最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