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創造實例探討了現代陶藝裝飾壁畫的環境藝術,并提出了一些構思手法。
關鍵詞:現代陶藝;裝飾壁畫;環境藝術
1 前 言
藝術是作者生活和內心體驗的外化形式,當陶藝家將自己內在的美好、渴望、希冀凝定為某種藝術形式時,觀者就可以通過再度體驗,與作者心靈相溝通,理解作者發自內心的感受,從而在觀者與作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現代陶藝裝飾壁畫正是這種藝術形式的一種具化。
2 現代陶瓷裝飾壁畫的環境藝術分析
2.1材料的性質和特征
現代陶藝裝飾壁畫需要根據不同的裝飾要求,需具備與環境相適應的社會功能性和藝術性,以及與公共空間和諧對立統一性。現代陶藝環境藝術裝飾包括室外公共空間中的大型現代陶藝壁畫和室內公共空間中的壁畫。從現代陶藝裝飾壁畫的社會功能來講它必須反映一定的客觀對象,并適應其所在的客觀環境,創作者在考慮它的表現內容和表現形式時,必須充分考慮到材料的性質和特征,并對其制作工藝的可行性有清楚的認識。
例如,如圖1所示,《瑞龍獻寶》大型壁畫鑲嵌在石灣的南風古灶游覽區外,這幅大型現代陶藝裝飾壁畫,是選用河宕舊圩貝丘遺址出土的數千件陶器碎片拼貼而成,這些陶瓷碎片距今已有五千年歷史,作者經過探索研究,采用這些碎片拼貼成有著現代陶藝裝飾風格的大型壁畫《瑞龍獻寶》,使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龍窯與龍的精神常駐,光照千秋。《瑞龍獻寶》浮雕壁畫長10.2m、寬3.8m。以現代陶藝的表現手法與環境空間整體的融合,既古老又現代。這幅用珍貴材料古樸的作品散發著華夏文明氣息,既起到了游覽區的裝飾效果,又弘揚了五千年中華文化。現代陶藝裝飾壁畫作為裝飾空間的一部分融入我們的生活環境,達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意境。優秀的現代陶藝裝飾壁畫在悄然改變空間環境效果的同時,還能浸潤人的心靈,現代陶藝裝飾壁畫自身存在的價值和魅力正在于此。
2.2不斷求變、求新、求異的現代陶藝壁畫
安于習慣的思維模式,人們就會按照固定的思路思考問題。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換個位置、換個思路,又會出現新的天地。由此看來,現代陶藝裝飾壁畫的創作,一定要沖出自己的思維定勢,不斷求變、求新、求異,超越常規,如此才能創造出優秀的作品。
如圖2所示,作品《行云流水》,以現代風格和藝術品位的表現手法,為日本大阪府攝津市公民會所設計,日方對此現代風格的設計極為贊賞。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現代陶藝作品在現代建筑、現代室內陳設中的應用已成為目前的一種市場需求。現代陶藝裝飾壁畫《行云流水》創作靈感源自科學技術手段,進行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以及藝術創意。思維方式有許多相通的地方,更何況現代藝術裝飾藝術本身就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是在二度空間的平面上以及表現三度空間的范圍內產生三維的空間效果,使觀者在視覺上產生某種深度感。立體物的空間可以憑感覺和觸覺直接感受到,時間性的空間可以直接體驗,而二維平面上的空間表現只能是人對形與形組合關系的一種錯覺性認識。因此,創作時要利用形的各視覺要素進行主觀上的分配、搭置、復合、設色等等,刻意創造空間效果。
運用形式美來裝飾環境,不僅大大豐富了現代陶藝裝飾壁畫的表現方式,形成層次和空間感,同時他們自身所呈現的特殊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
3 環境藝術的構思手段
現代陶藝裝飾壁畫的創作靈感可以源自其他姐妹藝術,包括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等,人們沉浸在其中,就會產生聯想和想象并喚起內心美的感受。把這種意境和情調用可視的形象表現出來,是裝飾藝術常用的一種構思手段,是環境與現代陶藝裝飾壁畫的結合。
在設計過程中,如何使壁畫與環境完全結合,如圖3所示,作品《向往未來》將環境營造成與人的精神面貌相適應,表現了藝術形色在空間領域中的效果。《向往未來》作品為我國重點職業培訓基地——廣州白云職業培訓學院設計的巨幅浮雕,建筑般的景觀陶藝長達幾十米。壁畫以鮮明的藝術手法,謳歌了用雙手創造心中太陽的豪邁氣概。
黑格爾曾經說過,藝術家不應該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慮把它擺在什么位置,而應該在構思時就充分考慮到它所處的外在世界、作品本身的空間形式以及擺放的位置。黑格爾的這個論述不僅僅適用于雕塑,對現代陶藝裝飾壁畫也同樣適合。
由于工業化產品和建筑的密集度不斷增加,室內的現代陶藝裝飾也逐漸用作室外大型的現代陶藝壁畫,如廣場、校園以及娛樂場所等環境都具有審美性及功能性。現代陶藝壁畫以簡潔洗練的形色為特色風格,而這種洗練的形式又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環境裝飾。因此不只是客觀事物,主觀遐想也將成為創作的來源,這也就是抽象較之具象給人們的想象空間更廣闊、更深遠、更含蓄的原因。所以在現代陶藝裝飾藝術中,不少藝術家都在力求充分利用,揭示其客觀事物內在的藝術感染力,使作品經久不衰。
4 結束語
吳冠中先生在《吳冠中談美》一書中曾指出,藝術有兩路:小路作品娛人;大路作品撼人。現代陶藝裝飾壁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同樣具備這樣的藝術表現力,它既可以點綴環境、悅人眼目,又可以作為環境的主體,撼人心魄。更關鍵的是,作者的品格,無論作品表現哪種藝術效果,都必然凝聚著作者“心動”的歷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