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二十年以前的一個冬天去過勒巴溝,那時我剛從學校畢業,無法認識勒巴溝更深層次的魅力所在,只停留在游山玩水和對純自然的欣賞,加上正值嚴冬,灰蒙蒙的天空飄著雪花,高山、河流被鋪天蓋地的雪花席卷得一片迷茫,給人的感覺非常凄涼和蕭瑟,以至于空空的記憶無法勾勒出勒巴溝的博大和嬌媚。
結古鎮至勒巴溝有兩條簡易路可直接到達,一條沿結古鎮向東,經214國道結古鎮東風村橋頭拐進南端小路,另一條是沿結古鎮向南,經文成公主廟、巴塘草原而后翻越一座大山到勒巴溝。我們選擇了前者。這是因為藏族拜佛以及游神山神水都按順時針方向行走的習慣,雖然我們幾個人不信仰藏傳佛教,但最起碼要尊重當地藏族人民風俗習慣,加上選擇這樣的行程,我們希望能在勒巴溝多逗留一段時間。
小車行駛在結古通往西寧的214國道上,兩面的柳樹在車窗前被刷成千萬條綠簾,偶爾打開窗戶,迎面而來的風會沖擊你的呼吸。不一會兒小車拐了一個彎上了另一條蜿蜒曲折、坑坑洼洼砂路一通往勒巴溝必經之路。砂路靠近山崖,路下面是滔滔的長江源頭通天河。即便封閉了車窗,也能聽見洶涌奔騰的河水聲。冬天的通天河,河水清澈見底,俯身可見河水中嬉戲的游魚,但夏天則不然,尤其這幾天連著下雨,河水猛漲,平日清澈的河水一下變得渾濁,偶爾向窗外望去,給人一種恐懼感。
車子三拐兩拐,蜿蜒迂回到了勒巴溝入口,下了車迎面見到一塊石壁,上面用顏體寫著“勒巴溝”三個大字,旁邊有一座小亭,小亭的屋檐下同樣有“勒巴溝”三個大字,不過是柳體字,小亭的墻面全由紅黃綠藍幾種顏色涂染得花花綠綠,乍看像一幅意識流油畫,其整體頗有古建筑風格,雕梁飛檐,氣勢雄壯,小亭的飛檐凸出的四個角向天空伸展,舒展之后向亭內側彎曲舒卷,好像一個平放的“豎彎鉤”的符號,其形狀又像一個熟睡的蝸牛。這座小亭在寂靜的深山中,既顯得優雅別致,又顯得單調孤獨。從小亭兩邊分別延伸出兩條路,一條向東,一條向南,向南的這條路就通往勒巴溝。
“勒巴”在藏語中的意思是美麗、吉祥。勒巴溝藏語意思為“美麗的地方”,翻閱有關歷史資料之后,才得知早在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進藏時穿過這條溝,并命人在溝內石頭上刻上六字真言和經文,虔誠的藏族群眾為紀念文成公主進藏,刻下眾多的石刻瑪尼石和佛教巖畫,以示對文成公主公主的敬仰,并寄托祝福、祈禱吉祥。長年累月,成為一條舉世聞名的瑪尼石溝。
的確,勒巴溝的稱謂與它本身的特點相輔相成,一點不夸張。剛入勒巴溝口,眼前就被一大片柳梢、鞭麻、香柴和一些不知名的郁郁蔥蔥的灌木所吸引,一條清澈透底的小河流淌在南北兩座山中間,密密麻麻的灌木林把小河遮掩得疏密均勻,一束束陽光透過灌木林,在河面上投下斑駁稀疏的光影,各種形狀的石頭在流淌的河面上跳躍出很多符號,(初以為是符號,最后才知道是藏文字)濃密稀疏的枝條將每個符號分割成無數個曲折的線條,而后又織成一條金色的飄帶,流向遠方。
灌木林太密集,甚至有的地方看不見河水,只聽到潺潺的流水聲,置身于此,宛如走進陶潛詩中的山水意境,在霧氣迷蒙中訴說著遙遠的故事,在斜斜的日光輕灑下,享受悠悠見南山的陶醉。
車一顛一簸緩緩地行駛在坑坑洼洼的碎石路面上,我們顧不上不適,探出頭欣賞眼前的風光。沿著山溝左側的溪邊小路向上,山上裸露的巖石,山麓大小石壁,路邊堆砌的石頭都鐫刻了六字真言和大篇的經文,特別是河谷中、河岸邊、河底下、河床上,浪花激蕩著的、水流浸潤著的、清流漫浣過的,淹沒的、半露的、深藏的,每一塊石頭上都有雕刻的藏文。下了車,我們快步來到河邊,仔細觀看,親手撫摸著一塊塊瑪尼石,那一筆一劃的細膩,那一起一落的工整,傾注著信徒們多少辛勤的汗水和心血,這不是一條普通的河,是一條清流吟誦的瑪尼河,是一種綿延上千年的文化積淀的河!
有人喊:快來看這兒的石頭,只見河水中間的石頭都刻有許多藏文字,在常年的流水中字跡依然清晰。這些石頭有敷彩的,有素色的,其中一位朋友說,有些水流瑪尼石中的藏文字,早在明清時候雕刻的,是屬于梵文范疇,但現在都運往印度等地,存放在博物館里,作為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車依然行駛在陡峭的山路上,隨著海拔的不斷升高,灌木林也逐漸稀疏了許多,視野卻逐漸開闊起來。漸漸地,清澈的河水兩邊少了生長的灌木林,而被叢生的野草所覆蓋,大概因為海拔的原因,盡管踩足油門,車依舊是慢悠悠的,拐了幾個彎,一座大山橫亙在眼前。遠遠望去,山路迂回曲折,像一條飄帶時隱時現地橫豎斜掛在綠色的山戀中,茂盛的叢草瞬間即逝,山變得光禿。氣溫也頓時變低了,頗有一溝有三季的感覺。
翻越山頂之后,地勢雖平坦了許多,但海拔已達到四千多米。山埡口立有一桿,桿子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經幡,這些經幡在長年累月的風蝕和雨淋中已消磨了字跡,這些懸掛的經幡永不停息,仿佛訴說著一個民族不斷奮進的歷史……
山這邊就是一望無際的巴塘草原了,遠處巴塘飛機場的建筑在夕陽下依稀可辨。當大家再次上車時,仍留戀地張望山那邊的勒巴溝。此時太陽已隱入濃濃的黑云中,蔥翠的草木已涂上黛綠的顏色,勒巴溝已處在靜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