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美術教育,站在孩子的角度,站在育人的角度,其課程的特點必然是游戲性與體驗性的,美術的專業性與學科性自然處在非主導的位置。
當我們仔細關注孩子一天的生活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迫切需要通過自己的行為一一抓、撕、咬、敲、舔、刮、拆、擦、劃、爬、摸、剪、畫、摔、掃、拉、捕、扯……等等,來了解這個世界。
孩子成長到三歲左右時,已經培養起基本的生活本領,也就是擁有了一系列較為嫻熟的生活行為,這些行為,足可以改變或者破壞,當然也可以創造很多事物。這其中引導便可以成為一種極有價值的培育。教師如果能有意識地將某幾種孩子擁有的生活行為作種種捏合,創設一個活動的情境,這一定是一種有趣的創造。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次自信、會心的游樂。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開心地收拾起心靈對白的種種體驗。
感官體驗便是兒童形成有意識審美體驗的前奏,充分而全面的感性活動是喚起兒童有意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也是喚起兒童對自我價值認識的必然途徑。參與到對事物直接體驗的藝術活動中,可由此觸發孩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悟。從而達到啟迪心智、培養個性、提升生命質量的目的。兒童依托這些群體的游藝活動,可逐漸充實起自己內心對物質外界的理解與經驗,進而形成獨具個性的思想。
噴灑成畫
材料:棉布或者白色卡紙,寬膠帶,礦泉水瓶30個,水粉顏料100瓶,調色水桶6只。
說明:準備四十平米左右的白色棉布(也可以用白卡紙組拼而成)。將礦泉水瓶蓋用工具鉆出小孔,然后在礦泉水瓶內裝滿稀釋過的水粉顏料,蓋緊瓶蓋。孩子雙手把持礦泉水瓶的中部,輕輕擠壓,根據自己的想法自由噴灑成畫。
中國版圖
材料:揉搓用的皺紋紙若干,漿糊10瓶。底紋筆刷20支,白卡紙25張,寬膠帶1卷。
說明:將皺紋紙揉搓成顆粒狀,在劃分有省份的地圖版塊上涂滿漿糊,確定色彩后,用預先搓好的紙顆粒粘貼在其中,注意相鄰的省份不要粘貼相同的色彩。
紙盤面具
材料:紙餐盤100個,紙面具50個,油畫棒20盒,12色油性彩筆4套,水粉顏料40瓶,調色盒20個。
說明:在現成的紙餐盤或者面具上,孩子根據自己的想法,用油性彩筆打稿,然后用水粉顏料自由填涂戲曲或者神怪的臉譜,也可用油畫棒直接畫出。
地面涂鴉
材料:彩色筆水,教學用粉筆,木炭。
說明:在水泥操場或者走廊地面,教師預先畫好畫框,由三到四個孩子共同合作。用教學用粉筆或者浸染過水性色彩的粉筆,在規定的作畫范圍內自由作畫。
彩色瀑布
材料:白色卡紙,寬膠帶,調色用水桶6只,水粉顏料100瓶,一次性水杯若干。
說明:用全開卡紙連接成長卷約10米左右,準備兩個長條,將長卷固定在合唱用站臺的反面,形成斜坡。用塑料大桶稀釋調和水粉顏用一次性水杯盛上顏色,從站臺上方的斜面上潑下,色彩迅即流下,形成彩色瀑布。
我學波洛克
材料:牛皮紙10張,寬膠帶,顏料20瓶(紅黃藍綠白),小水桶10只,播放機一臺,樹枝與草把若干。
說明:將深色牛皮紙拼接成長卷,用樹枝、捆綁的草把,從小桶中蘸滿顏料,然后隨同節奏奔放的音樂舞動,滴灑成畫。
繪畫狂人
材料:拖把10把,大桶10只,顏料10色共100瓶,全開白卡紙40張,寬膠帶兩卷。
說明:將水粉瓶裝顏料倒入大桶中,顏料與水按照1:3的比例用竹棍攪拌均勻。用透明的寬膠帶將若干全開白卡紙縱向橫向做整體拼接,成方形。小朋友手持拖把,在大桶中蘸顏料后,可獨自,也可在老師協助下,在偌大的畫紙上作畫。強調同一個拖把只可以在同一個色桶中蘸色。
手印全家福
材料:大布一塊(或者組拼大紙),毛巾10條,大桶兩只(用于洗手),型料盆6只。顏料約計20瓶,黑色記號筆10支。
說明:預先在布面或者組拼的大紙而上,繪好幼兒園標志或者其他圖案,小朋友在調和好粘稠顏料的塑料盆內,用手蘸顏色在圖案內拓手印,并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