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jù)制作類工具軟件的設計思想與特點,在科學地使用“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符合高職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等方面進行思考。最后形成基于制作類工具軟件,采用“學做合一”教學方法的教學方案。
關鍵詞:學做合一;軟件;教學項目;設計思想;認識論
在高職院校的信息類專業(yè)或非信息類專業(yè),開設了很多制作類工具軟件。如:辦公文檔制作Word軟件;電子表格制作Excel軟件;幻燈片制作PowerPoint軟件;平面動畫制作Flash軟件;三維動畫制作3DMAX、Maya軟件;網(wǎng)頁制作FrontPage、Dreamweaver軟件;各類圖紙制作AutoCAD軟件;圖形處理Photoshop軟件等。這類課程的教學的場所基本在機房中進行,實行教師邊教,學生邊練的教學模式,初步體現(xiàn)了“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
一、目前制作類工具教學模式現(xiàn)狀與存在的問題
大多數(shù)制作類工具軟件的教學基本是以介紹功能菜單為主,適當舉些素材作為演示例子,來理解工具的含義,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搞一、二個小樣例讓學生去操作,從而達到會操作功能菜單操作的教學要求。也有一些老師,先教學生制作一個具體的樣例,然后讓學生模仿去完成樣例的制作。但凡這種教學方法,都認為是“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
實際上,這兩種教學模式都會帶來一些問題,前者學生在學習功能菜單的操作時感到枯燥無味,并且學到的知識是零散的,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會束手無策;后者以應用實例引進,雖然體現(xiàn)了綜合應用軟件的能力,但學生對基本功能菜單不是很嫻熟,往往在制作實例的過程時感到無從下手,只能模仿老師的教學演示,一旦換一個實例就不會做了。
二、“學做合一”的基本思想及在制作類工具軟件教學中的困惑
“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最早是由美國近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他強調學生應從“做中學”(learning__by__doing),也即“從活動中學”、“從經(jīng)驗中學”。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借鑒和改造杜威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學做”合一的思想,即要求學習者以實踐的目的去學,在實踐過程中去學,從而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1]。
從認知論的角度來思考,人們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要使用制作類工具軟件制作出具有一定復雜度實樣,首先要嫻熟地操作軟件,然后根據(jù)制作實樣的要求,分解出實樣的各個部位,然后用軟件的功能操作實現(xiàn)。正如要制作一張木椅子,必須要先掌握斧子、鋸子、刨子、鑿子、錘子等工具的使用方法,當然還要知道椅子的造型結構、尺寸比例等。只有在基本功達到嫻熟的程度上,才能做出合格的椅子,而在沒有掌握木工工具的操作方法與技能基礎上,往往是做不好椅子的,更談不上做更復雜的木器。如很多學生在學習數(shù)據(jù)結構時感到很困難,其實不在于對算法的理解有多難,而是實現(xiàn)數(shù)據(jù)結構算法的工具語言C不夠嫻熟,從而導致學習數(shù)據(jù)結構感覺到很困難。曾經(jīng)一批中職考上來的學生,對QBASIC的編程非常嫻熟,但在學習C語言時感到困難,最后在數(shù)據(jù)結構課程設計時,很多學生用QBAISC語言去實現(xiàn),因些表明,要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要掌握好工具的嫻熟使用。
解決實際問題,除了總體分析與設計的能力外,同時也要會使用工具。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可能會遇到個別你沒有學過的知識與技能,此時你必須要先學好這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后,才能解決問題。
在制作類工具軟件教學過程中同樣會遇到相似于以上出現(xiàn)的問題。當前高職教育提倡用項目化驅動教學,直接拿實際的樣例給學生做,以致使學生無從下手,并對工具軟件學習與認識以及操作,缺乏系統(tǒng)性,在使用工具軟件時缺乏科學性,不是按最佳的途徑去解決問題。
三、制作類工具軟件設計思想與特點
制作類工具軟件其實是一種工具,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設計的。其形成分為以下幾個過程。
1.需求分析
這一階段,主要是搜集工具軟件對應解決的問題領域的實例,對大量實例進行分析,分解出實例中的共性問題與異性問題,確定應用軟件的功能需求。
2.軟件設計
這一階段,根據(jù)需求分析的結果,進行應用軟件的架構與功能體系的設計。除功能實現(xiàn)外,還要考慮軟件操作的方便性,使功能菜單體系與工具欄得到合理布局。
3.編碼
這一階段,軟件工程師根據(jù)軟件設計的要求進行編碼,用計算機程序來完成軟件設計中提出的各項功能。
4.軟件測試
這一階段,主要對形成的應用軟件進行功能測試、可靠性測試、操作方便性測試等。在整個應用軟件操作的過程中是否存在漏洞,是否能解決問題領域中的實例。
5.軟件評價
這一階段,主要是對形成的應用軟件進行各項指標的評價,找出待解決的問題。目的是為下一個軟件版本提供依據(jù)。
由于制作類工具軟件在形成的過程中采用軟件工程方法,對問題領域的調查、分析、功能實現(xiàn)都具備了科學性,采用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2],設計的功能體系既靈活,又完整。如圖形制作軟件,設置畫各種幾何圖形的工具箱,用于改變色彩的調色板,還具備很多素材供用戶選用,各種在實際手工繪畫過程中所需要表現(xiàn)手法,軟件功能均可實現(xiàn)。
四、制作工具類軟件如何實現(xiàn)“學做合一”教學模式
通過軟件設計思想與特點的分析,制作工具類設計框架基本是根據(jù)計算機應用軟件的特點,一是重復使用現(xiàn)有資源,如標準素材;二是歸納典型的例子組成,找出共性部分,制作模板或樣式框架,提供參數(shù)設置功能,快速完成一些標準性的項目制作;三是提供功能菜單,讓用戶自行通過功能菜單的操作,去制作項目。因此一個制作類工具軟件,包括了很多學習內容,要通過一定時間的學習與練習,才能初步掌握軟件的使用。只有掌握了軟件的基本使用能力,才能做出實際項目,否則直接采用項目化驅動教學,是違背教學規(guī)律的。但制作類工具軟件教學內容大部分為直觀教學內容,必須采用“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如何靈活應用“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根據(jù)本人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形成如下的“學做合一”的教學方式。
“學做合一”的教學方式,可以采用“學中做”和“做中學”兩種方式。
當學生初步接觸軟件時,采用“學中做”,也就是邊學邊做。教師可以根據(jù)軟件的特點,介紹常用功能操作步驟與方法,并說明其應用場合,然后選擇一些與教學內容相密切的樣例讓學生去完成。這個階段主要以熟悉軟件為主,讓學生能夠達到時解決小問題的能力,基本功能操作達到嫻熟,其它不常用的功能要有所了解。
當學生對該軟件有一定的操作水平時,可使用項目化驅動教學,此時采用“做中學”方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由于已經(jīng)掌握了軟件的基本功能使用,因此在解決問題時不會感到無從下手與茫然。由于要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制作的項目不可能是基本功能就能解決的,需要重新對該軟件做進一步的認識與學習,尤其是軟件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軟件的高級應用功能,必須在這一學習階段得到體現(xiàn),同時對前面學過的知識與技能得到進一步的深化。
在現(xiàn)實工作中,許多項目不是靠單個制作類工具軟件就能完成,可能要用了多個制作類工具軟件或其它工具軟件。如Word軟件的郵件合并功能,若使用Word表格的數(shù)據(jù)源顯然不符合實際應用,若采用Excel數(shù)據(jù)表或其它數(shù)據(jù)庫作為數(shù)據(jù)源顯然會符合實際。對于綜合類的項目化教學,首先用“學中做”的教學方式實現(xiàn),對相關的軟件進行學習與練習,在學完這些相關的軟件后,再進行綜合性項目的教學與訓練,也就要采用“做中學”的教學方法來實現(xiàn)。
五、結束語
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規(guī)律,同樣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一定要按科學規(guī)律進行。當職業(yè)教育推出轟轟烈烈的項目化驅動教學的今天,很多教師與專家用“學做合一”的口號,簡單地采用項目化驅動教學制造空中樓閣,是提高不了教學質量。本人也在這個方面有過經(jīng)歷與教訓,學生對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采用項目驅動,直接采用“做中學”的教學方式,其教學效果不是很好。
“學做合一”教學方法比較適合于制作類工具軟件的教學,何時“學中做”,何時“做中學”也要根據(jù)教師、學生、實訓場所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建國,覃曉燕.構建“學做合一”的高職實踐教學體系[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7)
[2]李永平主編,信息化辦公軟件高級應用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