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給農民資金”和“教會農民使用資金”同樣重要。一個成功的農民創業扶持模式必定是一個金融扶持和與之配套的技能教育機制的完美結合。同時,對弱勢群體的自立扶持絕非簡單的提供資金和技術,恢復他們的自信心,重塑其自尊意識更為重要。孟加拉“鄉村銀行”模式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同時,“鄉村銀行”模式是一種對弱勢群體進行“資金+教育”扶持的很好的形式,可以廣泛應用于對城市下崗職工、殘疾人等群體的扶持。
關 鍵 詞:農村金融機構;弱勢群體;金融扶持;農民教育
中圖分類號:F830.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1)06-0023-03
一、問題的提出
“三農”問題,特別是經濟欠發展地區農戶的脫貧致富問題已成為影響我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成敗的關鍵問題。從國際范圍看,解決“三農”問題無外乎兩種途徑: 農民工進城和支持農民發展本鄉本土經濟,最終實現農村城鎮化和城市化。鑒于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巨大, 在當前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同時, 扶持部分農民特別是不便外出務工的婦女立足農村,通過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非農產業脫貧致富不失為一項重要的補充措施。
當前, 國內外大多數致力于扶持農戶生產和創業的努力都集中于對農戶創業資金這一基本約束條件的滿足。比如,各種形式的政府補貼貸款、商業貸款、互助貸款等模式。這些努力雖然抓住了農民創業中最基本的物質條件約束,但卻是遠遠不夠的。對于貧困地區的農民而言, 信息閉塞、教育匱乏,“沒文化、沒技能、沒視野”成為導致貧困的重要因素和阻礙其脫貧致富的主要障礙。因此,對貧困農戶成功創業的引導,既需要必要的金融扶持,也需要與之配套的技能教育。只有通過對農民的教育,教會他們必要的創業技能,給予他們一定的視野,才能真正引導農民脫貧致富?!敖o農民資金”和“教會農民使用資金”同樣重要。 一個成功的農民創業扶持模式必定是一個金融扶持和與之配套的技能教育機制的完美結合。因此,在當前各種對農民進行資金扶持的模式得到廣泛討論和實踐的背景下, 探討與其相適應的技能教育機制,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在這方面, 孟加拉鄉村銀行模式無疑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一個成功典范。
二、孟加拉鄉村銀行模式及其經濟學分析
(一)對農戶以及農村金融市場的基本狀況具有很好的適應性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大學教授尤納斯(Yunus)在孟加拉貧困農村地區進行的以農民之間的互助聯保為主要形式的,商業化運作的農村小額貸款模式,即所謂的“孟加拉鄉村銀行(GB)”模式,是一種適用于農村地區客觀條件的制度創新。 這一模式在孟加拉獲得了巨大成功,并被世界各國競相仿效。 在我國,不僅在河北易縣等農村地區出現了采用孟加拉鄉村銀行組織模式的信貸組織,甚至在一些城市地區,比如天津, 已經將這種模式運用到對下崗職工這一城市弱勢群體的金融扶持之上, 并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本文所說的“鄉村銀行”模式,即指各種采用孟加拉鄉村銀行模式或遵循其精髓的農貸制度安排?!班l村銀行”模式通常要求由5戶需要資金的農戶組成聯戶擔保小組, 小組成員之間互助擔保,實行小額貸款、分期還款、小組還款和放款制度。
人員流動較少的傳統經濟體系常常表現出特殊的信息流動方式以及通過各種道義上的約束來維系社會體系的能力。一個突出的例子是,農村市場上的信息往往是由人際關系來傳播的, 認識到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鄉村銀行就充分利用了這一點。 它積極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即有關信息可能會被第三方,如借款人的鄰居(這個鄰居可能也想獲得貸款)獲得,并使第三方的利益與金融交易聯系在一起。 通過將掌握信息的第三方納入信用活動, 一方面有助于債權人監督和實施放貸契約, 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另一方面,第三方的加入會使外部信息內部化,有效化解信息的外部性。同時,借款人本身也有利用其相互之間的信息、獲得貸款而組成小組的動機。這樣,同伴監督成為無數雙“警惕的眼睛”,每個小組成員時刻都在對小組其他成員進行監督, 同時也在接受其他成員的監督。于是,在一種被稱為自我選擇的過程中, 只有那些認為自己能還款和打算還款的人才愿意做出借款的選擇, 也才能得到小組其他成員的認可并真正獲得貸款。
(二)目前對鄉村銀行成功經驗進行經濟學分析存在的缺陷
目前人們關于“鄉村銀行”成功經驗的經濟學解釋秉承了經濟學中“理性人”這一基本假設:決策主體都是從自利角度出發的。就借貸關系而言,如果可能,借款者會選擇不還款。而“鄉村銀行”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它給借款者一個無法超越的約束框架, 從而保證了還款率。就局部分析而言,其邏輯是嚴密的,近乎無懈可擊。然而,跳出經濟分析給我們設定的框架,我們就會發現這一分析的漏洞。
首先,嚴密的貸款監督機制很多,為什么是“鄉村銀行”而非其他模式取得成功?
其次,金融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決定貸款能否按期償還的因素有兩個基本方面: 一是還款者的還款意愿;二是還款者的還款能力。關于“鄉村銀行”模式成功原因的既有解釋將其成功原因歸結為它保證了還款者的還款意愿。問題在于,只有還款意愿并不等于有還款能力。 如果僅僅有良好的還款意愿而不具備還款能力,貸款償還率仍然無法得到保證。
由此,我們可以推定:“鄉村銀行”模式之所以能夠成功, 一定不僅僅在于對借款者還款意愿的成功約束。 它在保證借款者還款能力方面一定有其獨到之處。
三、 教育是鄉村銀行模式成功的要素
(一)弱勢群體救助的特殊性
“鄉村銀行”模式主要用于對婦女等弱勢群體的資金扶持。對于弱勢群體而言,其面臨的問題不僅僅在于缺乏資金自立這么簡單。長期的弱勢地位,反復的被社會忽視甚至是被歧視的感覺, 往往在他們內心深處形成強烈的負面心理暗示的積累。 很多人重新自立、創造美好生活、融入主流社會群體的自信心已經完全崩潰。 在缺乏物質基礎支撐而又喪失自信的情況下,很多人的自尊意識也無從談起。所以,缺乏自信乃至自尊意識淡薄是這一群體實現自立,融入主流社會的最大障礙。相應的,對弱勢群體的自立扶持政策也絕非提供創業啟動資金以及自立技術培訓這么簡單,恢復他們的自信心、重塑其自尊意識更為重要。因為只有重新鼓起勇氣、正確面對困境才會自信; 只有樹立自信并感受到自己在一個集體中的存在才可能樹立自尊意識。而只有有了自尊和自信,才能真正鼓起勇氣創造新生活并承擔還款責任。否則, 一切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的努力都會大打折扣甚至徒勞。“鄉村銀行”模式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二)小組學習機制及其優勢
我們認為,“鄉村銀行”模式的成功,不僅僅在于其小組貸款的制度安排。在這一貸款制度安排下,有一個以往沒有得到研究者足夠重視的因素, 那就是小組貸款機制背后內生的小組學習機制和外部培訓輔導機制。
在“鄉村銀行”模式下,貸款者被5人一組組織起來,有效地實現了小組學習機制。小組中的成員每隔一定時間(通常是一周)都要集中到一起學習、交流。而且,在很多“鄉村銀行”機構,都設有專門的教室可以提供給貸款小組做交流場地以及不定期的由“鄉村銀行”組織貸款者集體學習。學習的形式可能是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 也可能是鄉村銀行工作人員或外聘專家的講座。講座的內容則相當廣泛。最初的講座內容不是借貸還款知識、種植養殖技術,而是針對特定群體貸款對象,如農村婦女的關愛講座。內容包括婦女權益保護法律知識、生活常識、健康常識乃至美容常識講座,有時,甚至是組織大家一起做游戲。這些講座絕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服務于特定目的。
1. 弱勢群體長期生存于主流群體之外, 小組的構建以及小組交流形式本身實際上是在給弱勢群體創建自己的組織,使其產生歸屬感。而各種常識講座和游戲活動都是引導弱勢群體融入社會, 產生集體感、被尊重感并改變消極思維方式的重要一步。通過小組內的自我學習和“鄉村銀行”組織的集體培訓活動,借款者重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并逐步建立正面應對困境的自信。正如前文所述,沒有自尊與自信意識的培養與確立, 任何借貸還款的說教和生產技能培訓都可能成為徒勞。所以,這部分教育活動的組織是先于借貸還款知識、生產技術技能教育的。
2. 小組學習模式下對借貸還款知識的講解不再是簡單的說教, 小組貸款機制對借款人的還款約束也不僅僅是因為同伴監督的壓力。更重要的是,一旦小組成員在組織中感受到被認同感和產生對組織的認同感,他就會自發的、努力做對組織產生正貢獻的成員,而非在還款問題上“拖組織后腿”。這樣,“不得不”還款就轉化為“一定要”還款。
3. 小組對成員的借貸還款教育并非單純出于保證還款的動機。更重要的是,它向小組成員傳授資金成本核算的意識和技能, 從而更好地幫助借款者創業致富。
4. 小組學習的另外一項重要功能是為借款者提供種植養殖技術等創業技能培訓, 并通過小組成員互助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從而真正幫助借款者實現自立,最終實現借貸雙贏。
四、“鄉村銀行”經驗的啟示和建議
(一)“鄉村銀行”經驗的啟示
通過對“鄉村銀行”成功經驗的分析,不難得出如下啟示:
1. 對農民的金融扶持政策應當輔之以必要的技能教育,而農民教育應當提高針對性?!敖o農民資金”和“教會農民使用資金”同樣重要。一個成功的農民創業扶持模式必定是一個金融扶持和與之配套的技能教育機制的完美結合。
2. 金融扶持與農民教育不能割裂開來?!敖o農民資金”和“教會農民使用資金”應該在一個統一機制內完成。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民得到的資金發揮最大效用,使職業技能教育得到的知識真正有用武之地。避免“得到資金不會使用”或者盲目的接受技能培訓卻無施展條件的情況發生。 對農民進行金融扶持的同時進行配套的技能教育, 從而發展能夠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農民教育,也使對農民的金融扶持真正產生效果。
3. 對弱勢群體的技能培訓不能簡單的理解為職業技術教育。必須首先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和信任。通過發動弱勢群體內部的自我教育并配以相應的外部教育引導,使其融入集體。在這一基礎上,提高其還款意識,教會其自尊;鼓勵其面對生活,教會其自信。最終給予其專業技能輔導,使其自立。“鄉村銀行” 模式正是由于充分與農村金融經濟活動的規律相契合,并將對農民的自尊、自信和自立技能的教育融入農民的創業過程,才獲得巨大成功。
(二)相關建議
1. 可以大力探索發展“鄉村銀行”模式的金融組織, 在貧困地區進行農民脫貧資金扶持和農民教育緊密結合的扶助工程。
2. 學習“鄉村銀行”先進經驗并不一定要組建“鄉村銀行”,關鍵是要將這一模式的核心經驗運用到實踐。為此,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和農村基層組織要多方努力:(1)農村金融機構,特別是我國當前正在大力發展的農村小額貸款公司和村鎮銀行,應當在對農民提供資金扶持的同時主動組織農民的學習教育活動,將“送資金”與“送知識”結合起來。這既有利于充分發揮資金作用, 也有利于金融機構自身按時按量收回信貸資金。(2)政府職能部門的農民教育規劃和各種農民培訓活動應更多的考慮和當地金融機構的借貸活動相結合。這樣,既可以提高培訓效果,也可以降低金融機構介入農民教育而產生的成本。(3)應鼓勵農村基層組織將農民組織起來,建立各種互助小組,互助學習并共同參與借貸活動。首先從基層建立互助小組然后再與金融機構和政府相關部門提供的信貸和教育培訓計劃對接,將大大提高效率。
3. “鄉村銀行”模式是一種對弱勢群體進行“資金+教育”扶持的很好的形式,并不一定局限于解決農村、農民問題。在對城市下崗職工、殘疾人救助等方面都可以引入這種模式或借鑒這種模式的先進經驗。
參考文獻:
[1]黃樹青. “鄉村銀行”互助扶貧在中國[C].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安和祥,黃樹青. 以金融創新推動城市扶貧——以天津市婦聯小額貸款扶助下崗女工項目為例[J]. 人口與經濟,2003(10).
[3]黃樹青. 發展中國家的信貸配給與我國鄉鎮企業融資困境的解決[J]. 福建論壇,2004(6).
[4]杜曉山,劉文璞. 小額信貸原理與運作[M] .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盧艷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