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主辦,上海美術館承辦的“漫畫-生——華君武捐贈作品展”于4月14日至5月29日在上海美術館舉行。
作為老一輩漫畫家,華君武先生對上海有特殊的情愫,70多年前,他正是從黃浦江畔奔赴延安的。在物質匱乏而需要文化普及的“讀圖時代”,華君武先生的漫畫被譽為上世
華君武(1915~2010),生于浙江杭州,原籍江蘇無錫。曾任中共八大代表,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委員及書記處書記,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曾在日本、新加坡和香港舉辦個展。出版漫畫、插圖、論著57冊。
1930年就讀于浙江省立第一中學,在校刊上發表第一幅漫畫,畫學生害怕打防疫針。同年在《浙江日報》發表漫畫《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1934年前后正式向報刊投稿發表漫畫,當時就讀于上海大同大學附屬高中,作品發表于《論語》、《宇宙風》、《時代漫畫》、《上海漫畫》、《獨立漫畫》、《大美晚報》、《華美晚報》、《辛報》等報刊。
1938年從上海到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任研究員、教員。作品發表在《中華報》、《解放日報》、魯藝漫畫墻報上。
1942年和蔡若虹、張諤合作舉辦“諷刺畫展”,毛澤東曾來參觀。8月毛澤東約見,并對漫畫做了有益的談話。5月,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
1945年10月從延安到東北,在《東北日報》發表大量漫畫。
1949年底調入人民日報社任美術組長、文學藝術部主任。先后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漫畫月刊》、《新觀察》等報刊發表漫畫。
1955年至1966年兼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
1977年至1980年任文化部藝術局負責人、毛主席紀念堂工程美術組長。
1980年至1999年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漫畫創作發表于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杭州、大連各大報刊。
1990年起在京、津、滬、穗及東北、西北、西南21個城市和大慶油田、上鋼三廠、塘沽鹽場、北大荒農墾等工礦企業,臨汾旅、張思德生前所在連隊、北海艦隊等部隊舉行個展。
2010年6月13日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95歲。紀50、60和80年代的全民閱讀,是那個時代文化生活的一個公共性亮點。
華君武先生的漫畫首先是戰斗的檄文,它充滿了諷刺的匕首般的力量。他的漫畫又是人性的鏡子,真切地反映了上個世紀中期與后期中國人的政治生活,甚至其本身就是中國政治生活的某種方式。華君武先生的漫畫是十足的民族化幽默:他那變艱深之理為淺出、 ”虛處生根”之法,他的獨幅漫畫跨古越今的成語處理,都是純中國式的。他成功地將這些方式融入到當時大眾的政治生活中,形成眾人共認的心中之事。
華君武先生的漫畫是精彩的人物畫,他把握神采的能力超過一般的人物畫家。他巧用中國毛筆,又帶著木刻的入木三分的厚重味,寥寥數筆,一氣呵成,筆酣墨暢,淋漓痛快,最精妙處,“精而返約”,雖簡意工”。他筆下的人物,如出我們身邊,卻又凝聚了某種時代精神。他的筆墨既實又玄,既真實又荒誕,有一種別出機鋒的逸格。這是我們今天仍然能夠欣賞他的作品,并常讀常新從中不斷獲益的重要原因。
本次展覽展出的200余幅漫畫作品和100多方印章均來自已故漫畫家華君武先生家屬2011年的捐贈。在傳媒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相信,這些入木三分的諷刺與構思巧妙的作品,依然能夠傳遞出我們當年對漫畫的閱讀渴望與溫情回憶,在笑的同時,也會產生更多思索
(責編 彭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