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尼爾·里希特的作品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塑造魑魅魍魎的人物了。那是一種像意大利電影導演費里尼(Felliniesque)式的現實與想象的結合物:怪誕的身軀上長著如同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的《吶喊》中人物的臉龐,營造出戲劇性的情節。時間與空間的幻境在他的筆下馳騁,猶如沉寂的幽靈上演一幕幕的啞劇,給人一種莫名的驚奇與不安。他的繪畫題材一般源于基督教、德國的歷史,對時下報刊、海報、漫畫、相冊和書籍封面的圖片等,經由當代媒體意象重新配置,通過自己藝術化的處理,轉變成一種發人深省、帶有哲理性的東西,形成具有空想和無時間限制的戲劇畫面,所以欣賞他的作品,就像在閱讀拉丁美洲文學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一樣引人入迷。
剛踏上藝術之路時,丹尼爾·里希特的繪畫色彩強烈,給人狂亂的抽象圖象,豐富多彩的圖層、色帶和小碎塊的元素交織成濃密、涵攝一切的質感,畫面空間充溢著歡騰的裝飾性。后來漸漸地轉向到具象畫的表現上來,在他看來,具象繪畫能更好地表達他對社會、人生的思考。他將戲劇舞臺藝術的情節性含蓄地融入到繪畫中,那些像是在萬圣節上出現的化妝臉譜被巧妙地借用過來,所以他的人物有一種幽靈似的神秘與幻覺。在處理人物與環境時,丹尼爾·里希特將人物的躁動、狂亂與規整的環境進行對比,造型上把很多夸張連續的曲線與一些奇幻的色彩相結合,創造出一種主觀所要表達的荒誕不羈的氛圍。在《主人的歷史課》中,一個背朝觀眾的黑色陰影,坐在一群虛幻的人物面前,這些人物像是超越時空的魂魄飄浮著講述往昔的歷史。里希特用看似凌亂的曲線塑造人的形體,同時黑色與紅黃色形成強烈的反差,而畫面的隱約含意則任由觀眾釋讀。在《疾行》中,騎著黑色駿馬的黑衣人正在樹林深處疾馳,他特意把景色的色彩描繪得五彩斑斕,樹干上沾滿色的碎片,構圖上把人物置于樹干之后,背景依舊是紅與黃的交織。這個形象讓人想起表現主義的前輩蒙克、恩索爾以及諾爾德等人的作品,尤其是恩索爾的《令人驚駭的面具》和《面具圍繞著藝術家的肖像》等。1908年,德國藝術理論家沃林格在其《抽象與移情》一書中,就講到“現代藝術家的危機在于逃避自然,在于走向對自然有選擇性的組合或抽象的內在的不可抗拒的沖動”,里希特在空間、色彩、線條及這些元素的運動和抽象關系上已達到完美結合。
在畫面色彩處理的效果上,丹尼爾·里希特同英國當代畫家彼得·多依格很相似,即通過各種色彩的豐富組合及模糊性的創造,營造出一種迷人的幻境。他的作品除以線造型外,色彩所產生的奪目的視覺效果,也使人物更加鮮活,那些敷色的人物很像是隨意暈染上的。在畫中,紅、黃、藍、黑、白顏色經常出現,如《這些誰再次在這里》,就是通過豐富的色彩和光線的幻影來捕捉那種超越現實景象的活力,勾勒出一個賞心悅目的多彩世界,從而賦予當代寓言般的夢幻場景以生命和無限的想象。
如今,丹尼爾·里希特與尼奧·勞赫(Neo Rauch)、約納塔·梅塞(Jonaha Messe)同屬當代最引人注目的新一代德國畫家。美國評論家拉斐爾·魯賓斯坦(Raphael Rubinstein)在分析當今德國畫家的成就時,說他們得益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德國引以尊重的深厚傳統文化氛圍,二是德國教育體系提供了完善的物質條件和充裕的學習時間,三是德國特殊的歷史體驗(指冷戰時期)。丹尼爾·里希特就是這樣一位具有此特性且在世界畫壇占據一席的藝術家。
(責編 彭慶陽)